■ 读好书类的领先订阅号 ■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曾国藩的一生,莫过于“稳”和“笨”。 1 稳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辞。” 曾国藩为人处事方面十分注重“稳”,说话跟写奏章一样,宁少一句,绝不多一字,字斟句酌,十分得严谨。 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浮躁,常犯一些错误,这归根结底都是态度不认真。 每天得过且过、混日子,事业将一事无成。 相反,那些踏实稳重的人,做事更认真,更靠谱。 他们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自然晋升的机会就越来越多,提升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李大钊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 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一个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应该看的长远,这才能稳得住。 在平叛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战功卓越。 但二人的方略大相径庭。 曾国藩从不浪战,步步为营,追求的理念就是稳扎稳打,立于不败而求战,因此行动迟缓。 左宗棠打仗比较血性,也较灵活,常常骂曾国藩贻误战机。 两个人格局不同,自然见识不同。 曾国藩看的是太平天国的国运,看的是大局。 当时洪秀全沉迷享乐,且太平天国内斗不断,只要自己稳住,那敌人必定瓦解。 左宗棠看到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一两场战役的胜败。 但他没想到,打仗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多时候拼的是人品。 与其依靠“浪战”赌一把,不如安心稳住扎营,围城困敌,只要不犯错,就稳操胜券。 《孟子·尽心上》中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只有登高,才能望远。 一个人只有站得足够高,格局足够大,才能高屋建瓴,见识不凡。
曾国藩一开始也比较急躁,丝毫不是稳重踏实之人。 曾在长沙练兵时,由于急功近利,得罪了当地的官府,以至于被困在府衙,后来他仓皇逃跑了。暗自发誓一定得争回今天的面子。 但后来他出入官场却是挨个拜会当地的同僚,来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 年少轻狂时,一心想着要震惊世人,但忘了凡事都得遵循自然法则,必须循序渐进才行。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步要一步一步地走,稳步向前,才能做好事情。” 因此稳是一种历练后的智慧,更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2 笨
曾国藩说:“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他的笨是出了名的,即使是后世的忠实铁粉,也不得不承认,曾国藩的成就不靠聪慧取胜,而靠的是笨。 聪明的人,常常会寻找捷径,让自己少走弯路,也常常会寻找机会,让成功来的更容易。 但是笨人不一样,笨人笨在每一步都循规蹈矩、踏踏实实,这也是一种智慧。虽然成功来的晚,却是大成。 曾国藩天资愚钝,用现今的话说,他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但他意志足够坚定,也足够努力。 书本看一遍记不住,就反复地看,直到记住为止。考科举一次不成功,就参加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成功为止。 正是因为曾国藩的笨,才能将最基础的知识牢牢的记在心里。 他连考了7次秀才,次次落榜,最后一次才中第。但因为基础牢固,所以后面的仕途顺风顺水,官级连升九级,朝中官员无人能及。 笨,实乃一种智慧,笨的人做事从来不走捷径,也不懂耍心机,踏踏实实最终也能收获成功。
曾国藩在官场中无不称赞,靠的也是笨,主要表现为为人厚道。 他曾说:“利可共而不可独”,意思就是利益呀分享,千万不可独享。 曾国藩做事从不居功,部下有功,功劳自然可以落在他肩上,但他每次都向上直言,为部下请功。 在他手下做事,每个人都很卖命。因为只要你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曾国藩给的赏赐绝对会超出你的预期。 朝中大员,几乎都是他一力提拔起来的,他从不计较回报,这点从他对左宗棠就能看出来。 这样的领导,有谁会不喜欢吗?有人会不愿意尽忠职守吗? 反过来看那些“聪明”的人,他们抢部下的功劳,抢属下的赏赐,恨不得天下好事他一人都包揽,坏事都推到别人身上。、 这样的领导,恐怕没有人愿意跟随吧?也注定不会有发展空间。 笨,是一种厚道,对属下厚道,对身边人厚道,别人也才会同样对你!
俗话说“傻人有傻福”,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做人笨一点,不斤斤计较,是一种福气。 精明的人,总是处处想着自己的利益,想着自己的付出,想着别人的错误,如此活着太累,太自私,也太苛刻。 曾国藩说:为人不益太精明。他为人处世也一直奉行这句话。 在生活中,他从不过分追究别人的过错,而是一直宽容他人,原谅他人。对于一些小事,他也不会锱铢必较,事事不会总是完美无缺。 能宽容他人,对于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福气。 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反过来“严于待人”,那便是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渐渐身边的人心尽失。 内心宽容的人,会包容别人的小过失。人与人之间从来都是相互的,你和善待人,别人自然也会善意回你。 这样的“笨”人,一定是有福之人。 稳,是洞悉万物后的笃定;笨,是看清世间后的智慧。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法则,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投机取巧,踏实做事,做一个又稳又笨的人,成就一番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