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朝最勇敢的反佛斗士,和整个朝堂辩论不落下风,被载入教科书

 天使之剑 2019-06-23

如果有一天你坚持的观点被整个世界反驳和不认可,你会如何做?

是向周围人妥协,以谋求世俗定义上更高的成功,还是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理,永远骄傲下去?

我们再把此事具象一点:

整个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王公贵族共64人联合在一块,在短短的时间里写出了75篇文章批驳你,而你的侄子、感情深厚的外弟也在这些人之中。

你曾经的朋友,如今效忠的皇帝也耻笑你,还专门写了两篇文章反驳你。

在你有限的人生当中,你几乎找不到几个和你观点相同的朋友。

换做是你,你面对这样的情况会选择怎么做?

南朝齐、梁时期的范缜用他坎坷的一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宁可和全世界为敌,也要坚持心中真理。

如果非要评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坏的朝代,我想有许多人会和国师一样,投给两晋南北朝一票。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宋魏两个政权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史称第二次元嘉之战。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前后,范缜在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中出生了。

第二次元嘉之战是南方宋政权受打击最大的一次,史载'徐、豫、青、冀、二兖六州杀略不可胜算,所过州郡,赤地无余。'从此南北形式从均势向南弱北强转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刘宋北方百姓衣食无着,南方百姓更是受到了更加残酷的剥削和掠夺。为了满足世家大族和皇室的奢靡用度,刘宋'征赋有增于往',导致'小民嗷嗷,无乐生之色'。

刘宋皇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而百姓们则揭竿而起。这样的时代注定会导致无数人的悲剧,而范缜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范缜的父亲范濛只做了一个小官,但生下范缜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范缜跟着他的母亲回到了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的老家。

范缜在贫穷的乡村中长大,他勤学好读、孝顺母亲,史载:'缜少孤贫,事母孝谨。'约18岁那年,范缜离开自己的故乡前往丹阳(今南京市;一说相县,今安徽濉溪市)拜入经学大师刘瓛门下。

他'卓岳不群而勤学',让经学大师刘瓛都对他另眼相看,'甚奇之',还亲自为他举行了成年的冠礼。然而在两晋南北朝这个特殊的时代中,即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大概率会被'低贱'的出身所埋没。

刘瓛的门下大量上层门阀的贵族子弟,'门多车马贵游',而范缜只能'芒屩布衣,徒行于路'。

通常在这样氛围里成长出来的小孩,不是极度自卑,就是通过极度的自傲来掩盖自己卑微的家室,而范缜显然属于后者,他'性质直,好危言高论',因此'不为士友所安'。此时也只有他的外弟萧琛和他相谈甚欢。

他的教育经历为他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和他关系最好的外弟也在最后'背叛'了他。

学成之后的范缜精通三礼,然而在腐朽的门阀体制下,因为他卑微的出身,他一身才华毫无用武之地。史书上没有记载范缜在20-30岁之间究竟以何为生,但他29岁时已经'发白皤然'。

他前往建业(今南京)成为了一个'京漂'青年,然而他却四处碰壁。范缜曾经大胆的给皇室提出要唯才是举的政治改革建议,但最终却石沉大海。他写下了《伤暮诗》、《白发咏》聊以自慰。

直到公元479年,刘宋禁军将领萧道成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南齐,范缜才有了用武之地,'起家齐宁蛮主簿 ,累迁尚书殿中郎。'此后还成为齐朝的大使,'使魏联姻'。作为高级文官的一份子,范缜常常和王公贵族聚集在一块。

在竞陵王萧子良的府中形成了一个文学团体,史称'竟陵八友',这八友中包括范缜的从弟范云,范缜的外弟萧琛还有未来的梁武帝萧衍。

即便是获得了较高的官位,范缜还是和当年那样'性质直',他看见周围的达官贵人和贫民百信皆笃信佛教,觉得这可能是对社会的一种严重威胁。

佛教在两汉时期渐渐传入中土,因为修来世的说法迎合了大量的劳苦大众,发展速度迅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统治者修建了大量的寺院,所用皆是民脂民膏。如宋明帝修了湘宫寺说是积功德, 大臣虞愿痛斥说'此皆百姓卖儿帖妇钱所为……罪高浮图,何功德之有!'

寺院地主成为了新的地主阶级,他们披着袈裟,仗着政府的支持,掠夺劳苦大众的财富,进行疯狂的土地兼并,史载寺院地主'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同时他们大都是免税免役的,即'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成了特殊的法外之地。

范缜认为这是'浮屠害政',因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佛斗争。但是当时南朝大多数知识分子也同样信佛,比如他的上司齐竞陵王萧子良。

范缜他的面'盛称无佛',还在一次宴会中公然批驳因果观念。萧子良问他,你不信因果,为何人有富贵贫贱?范缜哈哈大笑,说:'人就像这树花一样,随风飘落,有的落在茵席上面,有的落在厕所里,落在茵席上的是殿下,落在茵席里的是我,哪里有因果呢?'

然而,这样的反驳显然不是十分有力的。后来的专家称这是用'历史唯心主义来批判唯心主义',但私以为这已经是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顶峰。

萧子良又召集了许多僧人和学士来和他辩论,但都没有让他屈服,萧子良用官位劝诱他,称如果他愿意放弃自己的理论,就可以做中书郎。范缜大笑:'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耶!'

此后,范缜撰写了《神灭论》一书,批判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思想,指出只有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作用,'死者如木,而无异木之知',还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也。'通过这些论述,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修来世'的说法。

'此论出,朝野喧哗。'

此后梁武帝代齐,任命范缜为晋安太守,在哪个'众官皆贪'的年代,范缜竟然'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除了俸禄,他一分钱不多拿。

当梁武帝将佛教定位国教的时候,范缜的《神灭论》无疑是一个是一个'异端邪说',范缜因为将所有的财产送给了触怒梁武帝的好友,因此被流放到当时蛮荒的广州,在此期间他仍然不顾风险,宣传《神灭论》的观点。

公元507年,范缜被调回京师担任了中书郎和国子博士。梁武帝此举动机不纯,他将范缜召回后写了两篇《敕答臣下神灭论》、和《与王公朝贵书》对范缜的《神灭论》进行驳斥。

王公贵族们纷纷响应,64名显贵、文人撰写了75篇文章,其中甚至包括他的从弟范云的儿子范孝才、曾经交往甚欢的外弟萧琛。

这一次,梁武帝似乎是要让范缜彻底的声名扫地,'永世不得超生',但范缜却做出了更为惊人的举动。他'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同时应梁武帝的要求,将《神灭论》改成问答题,驳斥这些反对自己的观点。

和整个朝堂辩论,最后范缜竟然保住了自己'国子博士'的官位,在和全世界为敌的情况下,终老在官位上,享年55岁。

范缜的反佛斗争就如同一颗流星一样,光耀四射却未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明显的变化。

对于统治者来说,佛教的各种理论对当时社会的巩固和稳定,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北魏文成帝在恢复佛教的诏书中就指出佛教能:'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刘宋的宋文帝也曾说:'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史、哲学史专家张践就表示:'在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中,显然没有一种可以迅速通过革命使社会性质根本改变的方法……所以当时凡是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消除上下矛盾的宗教、哲学思想,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直到今天,佛学思想融入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儒释道三教精神合一'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标配'。

范缜反佛,与其说是为了反对佛学本身,不如说是为了反对当时寺院地主侵吞人民和国家财产的恶状。他来自社会中下层,自然是为了社会劳苦大众奔走呼号。

他不屈的一生,值得后世的人们学习和借鉴,而范缜此人也被载入了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上册》。

若是你有幸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范缜路,心中能记起这位永不妥协的斗士,便是对他的最大尊重。

参考资料:

《南史·范缜传》

《南史· 宋本纪》

《南史· 齐本纪》

《南史· 梁本纪》

《梁书·范缜传》

《南齐书· 竟陵王子良》

《广弘明集·卷二十七》

李才远《也谈范填'神灭论'发表的年代》

张践《神不灭论对世俗政治秩序的辅助作用——兼论范缜的'神灭论'》

赵运喜《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顿嵩元《范缜生平事迹考辨》

潘富恩 马涛《范缜评传》

卿上涒《范缜'神灭论'思想新探》

简修炜 夏毅辉《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