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国庆、中秋假期之后,我们经常有遇到这样的患者这样询问。 “医生,我的一侧咬肌莫名其妙地就疼了,这是怎么回事?” “医生,我这两天说话、吃东西的时候总能听到关节咯噔咯噔的声音,这是病吗?” “医生,我突然张口受限了,不能大张口,为什么呢?” 吃得太多、休息太少,给很多人的健康埋下了隐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以下简称为TMD)就是其中之一, 尤其容易发生在各种聚会,胡吃海塞、谈天说地之后。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区疼痛、运动时关节弹响、下颌运动障碍等。多数属关节功能失调,经医生治疗后预后良好。 今天,艾鼎伦医生就带来他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治疗上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总结,希望对各位全科医生有所帮助。(艾鼎伦医生,临床医学硕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委员,曾就职于解放军第302医院,并首先通过了全军首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负责肿瘤相关疾病会诊,获得“年度优秀医生”称号。)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 一 概况 TMD青年人多发,女性多于男性。磨牙症与TMD的症状之间存在轻度相关性。虽然未正式研究,但目前认为嚼口香糖、咬铅笔、用烟斗吸烟、经常吃硬物及其他反复性颌部运动和颌部姿势(如小提琴演奏者、歌手、木管乐器演奏者)与TMD疼痛有关。 二 病因 习惯长期单侧咀嚼、经常单侧托下巴 颞下颌关节是负重关节,每次咀嚼尤其是咬硬物或者托下巴用力都可以理解为是一次轻微的磨损,长此以往必加重一侧关节的负荷,引起关节软骨退变和单侧咀嚼肌负担加重。 2 习惯性大张口 经常大张口会导致关节周围韧带和关节囊松弛,如伴随其他诱因,则容易引发关节内部紊乱的第二大类分型的问题,发生关节盘可复性移位,甚至慢慢转变为不可复移位。 3 牙列不齐和正畸史 不是说牙列不齐和正畸一定会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但咬合问题也会干扰关节,继发此病。 4 紧咬牙 下颌的运动都是靠咀嚼肌运动控制的,人是直立动物,下颌受地球引力影响理论上是向下的,如果一直维持上下牙齿接触,就是做闭口动作的肌肉在收缩,而且是一直在收缩。 虽然咀嚼肌的耐力非常好,但是耐力再好,也会疲劳,疲劳后会有酸胀的感觉,而且在正常张闭口和咀嚼时就不能很好工作,会发生关节运动紊乱,积累细微的损伤,诱发此病。 5 精神压力大 精神紧张,或者压力大的时候人往往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耸肩和紧咬牙,这样肩膀脖子和咀嚼肌都会紧张,颞下颌关节和颈椎可以算同一系统,都会发生相关的问题。 6 颈椎姿势不良 目前大家都是低头族,在头前伸的情况下,舌骨周围的肌肉会会牵拉下颌骨,会影响下颌的运动轨迹,干扰关节。 如果患者同时有关节囊松弛和习惯咬牙,这样发生内部紊乱关节盘可复性移位的几率就大大增加,这样也是很多患者发生关节弹响的原因之一。 7 其他 喜欢吃零食,尤其是硬的、耐嚼的食物,经常唱歌,聊天等都会成为诱发因素。 三 诊断 TMD的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面部疼痛史、颌部运动时疼痛、颌部活动受限及颌部活动时有碎裂声或弹响声均是TMD的典型特征。 当可能存在关节盘紊乱症、关节病/关节炎或某种肿瘤时,通常可进行影像学检查。 如下体格检查结合TMD的显著症状,均可以支持TMD的诊断: 下颌运动异常 观察口腔的开合运动,注意是否存在任何颌或牙齿突出。查看上牙与下牙是否对齐。寻找张口和闭口时的颌部偏移。 2 颌张开的功能性活动度减低 正常的张口功能性范围为35-55mm。TMD患者的张口功能范围通常少于25mm,主动活动和被动拉伸时经常伴疼痛。 3 咀嚼肌压痛 触诊TMJ和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评估张口和闭口时的肌肉压痛、关节摩擦音或颌部咔哒音。 4 动力载荷疼痛 为引起动力载荷性疼痛,让患者咬住棉卷或从两侧握住下颌骨,向后向下按压使双侧TMJ受压。 5 磨牙症 检查口腔及牙列,寻找牙齿磨损的征象。这项检查可由患者的牙医进行。 6 姿势不对称 观察上身姿势,评估是否下垂或向一侧倾斜。 7 颈肩部肌肉压痛 检查并触诊颈肩前后部肌肉,评估是否存在肌肉紧张、压痛或扳机点。 在考虑诊断TMD时需要排除以下疾病:腮腺疾病、三叉神经痛、头颈部癌症疼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颈动脉痛、鼻窦炎。 四 治疗 建议使用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非药物疗法 a.首先要去除不良习惯,如过度张口、单侧咀嚼等,减少对颞下颌关节的进一步损伤。 b.矫正咬合关系,可以使用咬合板等。 c. 其他非药物治疗,如:神经刺激疗法、神经阻滞疗法、外科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中医针灸疗法等。 2 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 Cephalalgia 2013; 33:629. 2.Maixner W, Diatchenko L, Dubner R, et al. Orofacial pain prospective evalu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study--the OPPERA study. J Pain 2011; 12:T4. 3. Itoh K, Asai S, Ohyabu H, et al. Effects of 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 preliminar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Acupunct Meridian Stud 2012; 5:57. 4. Uptodate临床顾问 成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
来自: linxinpu6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