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居正,不知为何脑子里总出现王安石的影子。同为一代名相,同为风流才子,同为改革先驱,也不约而同地在改革中遇见了种种险阻。他们有相同的背景,却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命运。因为有这样先入为主的比较,所以在读郦波老师的《风雨张居正》时不免带着这些问题一一寻找答案。十分幸运的是,所谓笔者无意,读者有心,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作为一个才疏学浅的历史小白,我试着罗列以下的一二。 先从结论来找问题。为何同为改革,且应该说两位改革的初衷和理论本身都是好的,为何一个大败一个却成功。王安石最有名的应该是他的青苗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先行政策是清丈土地,两者皆为减轻农民的赋税而生。青苗法初时在王安石仅为一县小令时成功地发挥了作用,最后在其位列人相全面铺开时却不仅没有帮助农民减轻赋税反而加重负担最终导致农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为北宋由强入弱埋下祸患。青苗法是王安石熙宁变革最大的败笔也是使其背负历史骂名的最重的罪名之一。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先期研究分析(是不是有点类似今天的市场调查和路演?)进行了九年,最后用了一年去推行便得到了意外惊人的效果。所以,这其中,不单单是政策本身(政策本身都是好的),也不是缺少从上而来支持的问题(两者皆得到了当政者的全力支持),而是改革家本身的问题。王安石果断大胆,但果断过头就难免武断,甚至专横;张居正为人极为谨慎,也思虑极为周到,所以虽然步伐小却每一步走得都特别踏实。另外一方面,不知道是否因为张居正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所以在其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时刻考量周边的因素和执行的力度。众所周知,青苗法的失败最终是因为其在执行过程中被各级官员权力滥用导致失败,而一条鞭法起初亦有阻碍和无效的时候,张居正并未退缩也没有强行推广,而是观察,分析,如此反复,找出问题所在,加以改善,最终顺利推行。这两点是我在本书改革部分所读到的最大收获。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在今天,即使不在国家大任的位置上,于己于私都是值得留意和学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