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太阳直射点已经越过了赤道,还在一刻不停地缓缓北移。 渐长的白昼底下,北美东部千千万万的庭院在一天天热闹起来,喂食器上边的常客们不再保持冬季那种保守的小声低语了,因为温暖起来的世界给它们加入了更广泛的话题,家麻雀、旅鸫、美洲金翅雀、东蓝鸲等十几种美国东部常见鸟类都加入了这场持续了几十万年的季节性辩论。 其中一定还会活跃着这样一个火红的小胖球。图片:Hari Krishnan / Wikipedia 春季的辩论赛 它们已经把不愉快的冬季抛在脑后——那是野生小型鸟类死亡率最高的时期。作为美国庭院观鸟文化最直接的受益者,它们频繁来到安置喂食器的庭院,人类放置在那里的食物能够尽可能地帮助它们挨过难熬的饥荒时期。 而现在,寒流后的幸存者、冬天里沉默少言的访客齐聚一堂,拿出了各自最明亮的鸣唱,在春季宴会上热切地开始了对春季世界新格局的争论。而在这一群高声辩论的客人中间,艳丽又活泼的北美红雀(Cardinalis cardinalis)就是最靓的那个仔,它们像跳动的火焰,顶着短粗的大嘴,高谈阔论着挑拣混合鸟食里的谷物和葵花籽。 下一秒可能就会弹出去打绿猪。图片:Dominic Sherony / Flickr 美国奥杜邦鸟类学会介绍北美红雀的条目的时候,掩饰不住对这种红色小鸟的喜爱,先是介绍道:“这是我们唯一一种既是红色又带有羽冠的鸟类”,又称它们为“最受欢迎的鸟儿之一”。美国另一部鸟类手册《克罗斯利鸟类图鉴》The Crossley ID Guide更为直接,将它钦定为北美最受欢迎的鸟,没有之一——“The most popular bird in North America”。 “吃了我的食物,就要给我生蛋啦!”图片:Linda Hartong / Flickr 愤怒的小红鸟 红色,是北美红雀的头号标签,也是人们对北美红雀的最直观认识。像大多数雌雄异型的鸟类一样,北美红雀的颜值(?)主要点在了成年雄鸟身上,它们全身除了嘴喙基部连着眼睛的一小圈黑色,其他地方都是红色的。轮到雌鸟和未成年雄鸟时,仿佛是打印机没墨了,只染了一身棕色底色混杂了少许的红。 虽然毛色差异很大,神情倒都是如出一辙的不爽呢。图片:Jen Goellnitz / Flickr 北美红雀(或许只有雄鸟)明亮的红色让早年的移民想到了欧洲家乡身着红衣的枢机主教(Cardinal),它们的学名也定为了Cardinalis cardinalis,所以中文里有时候也称它们为主红雀或主教雀。 红衣主教与主教雀。图片:Pixabay;Henry T. McLin / Flickr 活泼醒目的北美红雀在美国整个中部东部和墨西哥几乎随处可见,在美国,它们的大名从新英格兰到德克萨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在广袤的林地边缘、灌木丛生活,也并不介意和人类共处,无处不在的北美红雀像是林中跳跃的火焰,唱着经年不息的歌,慢慢地成为了美国文化中春天和乡村生活的象征之一。在美国,有关鸟类的海报插画中,一般都会有北美红雀的一席之地,喂食器和鸟食的广告上也少不了用它们代表feeder birds。 印着红雀和其它鸟类的鸟食。图片:松毛虫 这些小鸟也成为了流行文化的元素,北美红雀还担任了芬兰Rovio出品的《愤怒的小鸟》中的“看板鸟”,它们的知名度由此迎来一段蹿升。 你玩过这只愤怒的小红鸟吗?图片:iTunes / Apple 春日的歌唱家 北美红雀的鸣唱经年不绝,但是高峰期要在春夏季节才会到来,它们冬天里的叫声包含了大量短促像咂嘴声的呼唤声,虽然不够明快婉转,但它们群聚时此起彼落的叽叽喳喳,合起来也十分热闹。 而在白昼渐长的春天,光周期调控的激素水平变化开始催动北美红雀更频繁地鸣唱,尽管那时候可能还是二三月间的早春,天气还没有暖和到能融化积雪,但这些积极的歌唱家已经开始了表演。美国的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自然纪实著作《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里这样描写早春时节遭遇了寒流的北美红雀: “一只主教雀正对着暖流歌唱春天,后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不过它可以纠正它的错误,再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是下了连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的……” 因为北美红雀较少有长距离的迁徙,不用像那些候鸟一样精打细算地安排日期,只需要当地的植物种子来支持它们到来年春天即可,而接近人类的群体更是能够充分利用人类装在喂食器里的好意。 一只白化的雌鸟。图片:Paul Hurtado / Flickr 歌唱之森 北美红雀在春季频繁出现的鸣唱与它们平时短促、简单而清脆的呼唤声不同,音色更似响亮的哨音和警笛声,节奏明快而连续,能组合出多种多样的旋律。但是这歌声并不是在赞美春季所许诺的新生活,也不是充满浪漫情调的鸟歌,而通常不过是充满敌意的示威,尽管示威的对象往往并不确实存在。利奥波德还写道:“在一棵河桦上站着一只主教雀,它高声地啼叫着,要求认领一片(被大水淹没的)看不见的领地。” 注: 鸣唱,也就是行为学中的“song”,指鸟类以某种特殊旋律一再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通常是雄鸟所发,并且大多在繁殖季内。区别于鸟类一般情况下单调而缺少变化的呼唤声“call”和其它杂音。 高谈阔论的北美红雀(btw,不是所有北美红雀都胖成球的)。来源:Bruce Carlson / YouTube 像这种看不见敌手的竞赛显然会消耗掉不少的精力,但这种过激的急躁举止其实是许多繁殖期鸣禽的常规操作。就拿北美红雀来说,雄鸟不但会在繁殖前数周就开始高频度的鸣唱,圈占潜在的领地,还会变得冲动易怒,和进入领地的其它小伙子激烈地对歌,或者直接地扑打过去直到入侵者走掉,这些暴脾气的领主有时候还会攻击自己在玻璃面上的倒影。 北美红雀正在和同属的沙漠主教雀搏斗。图片:Nate Chappel / BIA 不只是雄鸟,雌性北美红雀也会婉转地歌唱,它们的歌声通常相似,典型的歌声是一连串明显的下滑或两声哨声,接着加速并以缓慢的颤音结束,持续2-3秒左右。雌雄鸟的歌声之间有些许细微差别,只不过人耳难以分辨。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自身一定能轻易辨别性别之间、个体之间歌唱的多样性,它们自己(或一只其它种类的鸣禽)所听到的春季森林的早晨,一定比我们耳朵的所闻要精彩一万倍。 前半段为雄鸟的鸣唱,后半段为雌鸟的叫声。来源:Matt Wistrand ;Bruce Lagerquist / xeno-canto.org |
|
来自: transpacificm > 《动物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