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道治——德治——法治

 道德经学用 2019-06-23

《道德经第17章分享暨六月无为月祝福》连载9

 “太上,下知有之”是属于道治的管理模式。

“太上”等于“形而之上者谓之道”,也就是说,万物尚未出现以前,名之为“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说有形有象的万般事物出现、生长起来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不可胜数,这叫“器世界”或叫物理世界。形成物理世界之前,名之为“道”,故“太上”称为“形而上”。

另外三种管理模式分别是:“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中“亲而誉之”属德治的管理模式,下属觉得管理者可以亲近和信任,而且值得称赞,这是相当不错的领导,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的“太上,下之有知”的管理模式。

其中的“畏之”是属于法治的管理模式,即实行壁垒森严的高压严防管理方式,也就是管理者惯于使用惩戒的方法使下属服从他、畏惧他。

最后,第四种境界的“侮之”则属于被管理者奋起反抗的模式了。

老子介绍了社会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四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表明:实施法治是非常时期的需要,但更高级的管理是德治,最高级的管理是道治。

最美好的管理莫过于管理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

赵妙果于2019年06月09日,第491天(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