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料精选-73 美术的辉煌

 金色年华554 2019-06-23

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

〔材料〕18世纪下半叶,随着启蒙主义思想的深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法国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这个新的时代,娇柔纤细的罗可可艺术已同时代氛围格格不入,人们呼唤能与新时代相吻合的新艺术的出现。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始终存在着对古代文化的偏爱,18世纪中叶在启蒙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推动下,欧洲的考古工作大大发展起来,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沿岸的古城一个个被发掘出来,尤其是18世纪中叶罗马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古代艺术重新展现出它的魅力,让人们看到了带有理性严谨特点和倡导英雄主义精神的新的艺术样式。正是由于时代的需要,理论的推动和考古发掘几个方面的促进,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出现了一场新的复古运动,这个运动在艺术史中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源流是古代罗马艺术、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和17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这些艺术都体现出一种宁静、典雅和理性主义的精神,立足于维护传统艺术的庄严风格。新古典主义之所以在古典之前冠以“新”字,是由于它不同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是大革命之前宣扬共和以及为祖国而战的一种新的时代风尚和审美倾向的体现,同时它又同过去的古典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解读】本段材料介绍了什么是新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产生的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现实社会基础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面对社会巨大的变革,人们需要的是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能反映社会剧变的艺术作品。嫁接在古典主义之上的艺术作品在紧握时代脉搏的大师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新古典主义美学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有:第一,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这一点同传统古典主义相一致,因为古典主义都尊重自然,强调客观描写。但它并不按照自然对象的原样描写对象,而是让对象服从于既有的优美典雅和古典主义的美学模式,将对象理想化,完美化。第二,崇尚理性和共性,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新古典主义同古典主义相似,夸大理性作用,抹杀情感和个性,在内容、技巧和构图上都遵循既有的规范和秩序。第三,以希腊罗马英雄事迹及当代生活为题材,艺术创作带有更多个人风格的追求和时代印迹。

2.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材料〕本雅明认为艺术创造和物质生产一样是一个生产的过程,把艺术创造过程看成是一个由生产—产品—消费组成的动态流程。它们同样也是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艺术生产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同样也要受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在他看来,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就是商品或产品,观众或读者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技巧构成了艺术生产力。一定的创作技巧代表了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艺术生产者(艺术家)和艺术消费者(读者或观众)之间的关系组成艺术生产关系。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也有生产力(艺术技巧)与生产关系(即艺术生产者与接受者通过艺术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矛盾。当一定的技术所体现的艺术生产力与原有的艺术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发生艺术的革命──不仅是艺术生产力的革命,而且还是艺术的生产关系的革命,进而把艺术推向前进。

──姜哲军、刘峰《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解读】本雅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以及艺术作为“精神生产”的论述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用来解决现代艺术和革命艺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艺术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思考。把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里的成就扩展到艺术与美学的领域。本雅明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仅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艺术的局限。它从艺术生产角度去把握艺术的本体,这对于发展马克思的艺术理论与美学理论是有意义的,对我们今天理解艺术作品有着很大的启迪和借鉴的作用。

【注释】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美学家。

3.马拉之死

〔材料〕马拉是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人民之友》报的主编,他以犀利的文笔猛烈抨击法国封建王朝,宣扬共和思想,遭到王党的忌恨。一天,保皇党女刺客谎称自己是一位共和党人的遗孀、五个孩子的母亲,请求马拉接见并给予帮助。正当马拉阅读她递上的纸条时,凶狠的女刺客用匕首刺进了马拉的胸膛,他倒在了血泊之中,马拉被害的消息一时震动了巴黎城。大卫是马拉的朋友,当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亲眼目睹了马拉被害的惨象,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件作品。

这幅图的画面非常简洁,背景那片毫无修饰的墙面,仅有光线的些微变化,马拉靠在一个浴缸里,他一只手无力地垂落在缸外,另一只手拿着字条,头后仰,面部带着平静的表情,就像工作劳累后闭目小憩一样,鲜血从他的胸膛流出,马拉由于患有皮肤病。不得不每天数小时浸泡在药水中治疗。他常一边治病一边处理公务。大卫便把马拉表现为在浴缸里工作而突然遇刺身亡。

整个画面平静、庄重,省略了一切无关大局的细节,力求简单质朴,既无纷繁的色彩,也无复杂的透视和道具。尽管表现的是可怕的暗杀,画家丝毫没有渲染血腥和恐怖,而是着意刻画马拉之死的崇高和宁静。由此可见画家在他的创作中始终遵循古典艺术的原则,力图保持更多的理性。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

【解读】大卫是一位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投身大革命的艺术家,他将艺术同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大卫18岁进入艺术学院学习,接受一整套学院派理论和技巧的训练。经过艰难而痛苦的努力,他终于获得当时学院的最高奖──去罗马学习的奖学金,于1774年去意大利。在那儿他学习和研究了大师们的作品,逐步形成了他的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1781年回国,这段时期他又创作了一系列以古代英雄主义精神为题材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苏格拉底之死》(1781)、《处决自己儿子的布鲁特斯》(1789)等油画,歌颂共和,鼓吹革命,还亲身积极投入到当时的革命运动中。后来大卫成为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师,创作了不少颂扬拿破仑功绩的作品。在这个时期,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大卫领导下甚至波及到法国的生活方式,连头发式样和外套都是希腊罗马式的,妇女不再束腰,男人丢掉了假发,家具和室内陈设也尽量简洁大方。这一复古的影响延续了几十年之久。波旁王朝复辟后,大卫作为审判路易十六的参加者而被剥夺了公民权和财产,并被迫离开祖国定居布鲁塞尔。在那儿又完成了不少作品,最后客死他乡。《马拉之死》是他艺术作品的代表作,对于革命党人马拉之死的勾勒再现古典主义艺术的简单质朴,无刻意的渲染,刻画出了马拉的崇高和宁静,反映了作者的革命热情以及艺术情操的伟大。

4.浪漫主义艺术

〔材料〕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这时尽管新古典主义在艺术界仍占有优势,但它所崇尚的那种不变的美的模式和对客观对象的执着研究,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陈腐教条,代之而起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不仅在法国出现,它也风行整个欧洲,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同新古典主义一起并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表现。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The romance)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遍的兴趣,这些小说几乎都用罗曼谛克(Romantic)写成。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神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称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通常包含着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指一种创作方法,它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于去描绘生活,另一个含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圮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潮。这里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第二个含义。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

【解读】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模仿,对共性的赞赏和颂扬。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艺术,则从表现客观对象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放弃了古典主义那种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去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而是把它作为“假托”,以富于诗意的想象和热情,通过自然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艺术成为了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创造。这种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有固定的传承模式,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态度和倾向。一些艺术家对官方的正统艺术或公认的传统产生怀疑,认为这些艺术有太多的虚伪和假象,带有太多的人工痕迹。他们竭力追求那种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总是试图去表现那些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表现异国情调和模糊的幻想,艺术家们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醉心于色彩和富于动感的构图。总之,一切能够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为他们创作的对象,这种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是浪漫主义的第二特征。

5.文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材料〕在一般艺术史上,把近二百多年的文艺思潮分为四个阶段:一、十八世纪是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的时代;二、十九世纪前半期是浪漫主义的时代;三、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四、十九世纪末期以来是新主观主义的文艺──新浪漫主义或神秘主义崛起的时代。这种粗线条的划分是有道理的,但是西方的一些学者往往从形式和风格的角度来区分这些思潮,忽略了它们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文艺思潮的变化,决定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文艺本身发展的规律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文艺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中,社会的原因是主要的,而文艺规律本身的因素是从属的。社会的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趣味,直接影响着文艺思潮的变化。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浪漫主义绘画,是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革命积极的一面和它的局限性,在文艺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邵大箴《法国浪漫主义和德拉克洛瓦》

【解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发展。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及社会大背景。纵观近二百年欧洲的历史,人们对文艺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其主要依据当然是某一阶段文艺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具有相类似的地方,而这种类似性却是毫无疑问的依附于一个相同的大历史背景。

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材料〕浪漫主义偏重主观、表现,现实主义偏重客观、再现;浪漫主义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现实主义偏重向外,朝对象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正如浪漫主义的乔泊·桑对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所说的“你既有能力而且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应当的来描绘它。”这种分裂对峙,一方面使现实主义艺术向感性的无限的生动性、丰富性发展。一方面使浪漫主义艺术向理性的深刻性、超越性发展,而这两方面既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联系、渗透、补充。浪漫主义深刻超越的理性,给现实主义的感性以深广的时代内涵和历史的本质必然,防止现实主义追求感性逼真而滑向自然主义。

──周来祥《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解读】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上文通过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比较,不难看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2.现实主义美术产生历史背景

〔材料〕(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到达高潮,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已经不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觉醒起来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上升到主要地位。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成果──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很快被拿破仑第三的“第二帝国”所代替。在路易·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政治日趋腐败,经济萧条,对工人和农村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剧,资本主义的血腥面目,已不是虚假的文明外衣所能掩盖的了。严酷的现实促使许多进步艺术家从幻想和憧憬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正视现实,用自己的艺术来反映这现实,在他们看来,现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艺术家只有传达和反映现实的义务;而没有篡改和伪造现实的权利。

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也为现实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由于法国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法国拉马尔克的进化论、居维叶和桑·伊鲁关于遗传的学说等,使唯心论和神学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历史和社会科学中,也有奇耶里、基佐等人,从过去的史实,论证将来的规律,提出了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特殊发展手段,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是历史的必然等观点。

──朱铭《外国美术史》

【解读】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在欧洲差不多贯串了整个19世纪后期,它是在浪漫主义逐渐转向消极的形势下,必然产生的新潮流。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实主义者嘲笑古典主义的装腔作势、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代言人。因而现实主义美术呈现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3.印象主义(lmpressionism)

〔材料〕就社会性的因素而言,印象主义美术的产生,是和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分不开的。一八七二年,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遭到了大资产阶级政府的镇压,公社社员的鲜血染红了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围墙,库尔贝、杜米埃,达鲁等现实主义艺术家由于参加了公社的斗争而遭到逮捕或流放。曾经热烈追随库尔贝的青年画家们──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印象主义者──在血的现实面前,把他们曾经高高扬起的头颅低向自己的脚边。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他们和现实主义者一样,对古典主义学院派的僵死教条,采取不调和的反对姿态。如同左拉、莫泊桑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作品一样,画家也常常借城市生活中的某些侧面、色光璀璨的某些自然景色,来表达他们对周围社会各种事物的爱和憎。

就其思想上、哲学上的因素而言,印象主义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但他们自己的实践证明,他们创作上的指导思想同席勒、斯宾塞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席勒认为艺术活动应当归结为“满足人类的爱好与感情的活动。”斯宾塞更提出,艺术活动是基于内在的“游戏冲动”而发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与印象主义同时代的左拉则干脆指明:“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当然,这种美学思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艺术的“无思想性”,究其实质,他们的要旨乃是要证明: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或者说艺术活动的价值──在于艺术本身,而不在于艺术所要阐明的道理。

──朱铭《外国美术史》

【解读】19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相比,印象主义者显然已经失去了积极的战斗精神,转而注重于发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城市生活中色光辉映的美。因此,它也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主义者”或者是“消极的现实主义者”。其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化,一般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社会性的因素和思想上、哲学上的因素。本段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后半期,印象派美术的诞生是法国艺术现象彻底摆脱大卫的古典主义艺术形式,抛弃“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一束缚的标志。大多数印象派画家认为绘画中没有政治的纷扰,只有关于色彩的实践以及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及印象的追求,而不提倡更深地去分析研究事物的内在意义,作家左拉极力推崇印象派,认为其“绘画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4.后期印象画派的风格

〔材料〕首先举起新印象主义旗帜的是更热衷于科学的光学理论的修拉(Seural,1859—1891)。他深入阅读了有关光学和色彩学的科学理论著作,坚持要从更科学的角度提高印象主义原有的碎色拼接技法。他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一套细点分色技法。认为这是在莫奈等人的印象主义基础上的新发展。所以自称为新印象主义。从理论上看,细点分色的分色说或分割说,确实是印象主义碎色法的进一步发展。它要求画家直接在画布上将有关各种纯色分别凑在一块,而不是在画板上把这些颜色混合后才使用。由于它使光色的反射与亮度皆有提高,所以看起来更觉鲜明。这些道理莫奈等人早就领悟。但是修拉却强调要把它们像数学公式般贯彻下去,这就和印象主义的重视直观印象和瞬间感受有很大区别了。而修拉的创新更集中在细点这两个字上,所谓细点就是把原来印象主义绘画中的纯色碎块都变成极小的、规整划一的色点,用千万颗这样的细点组成一幅图画。虽然修拉画中的人物与景物都根据多次写生草稿发展而来,他的正式作品却要用很长的时间在画室里一点点一点点地画出来。常言道慢工出细活,这一慢一细,便使他根据写生稿而构思出来的油画像静止的图案,因为他的细点画法要求画家确定形象姿态后就完全按固定的轮廓点彩着色,强调的不是瞬间印象的灵活生动而是物象静态的永恒性。由此组成的画幅虽有光色情态之美和逻辑条理般的严谨,却有违于印象主义追求直观气韵的初衷。

──朱龙华《世界艺术历程》

【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后期印象画派,他们反对印象画派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主张艺术应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重视自我的表现,强调变形和夸张。

后印象主义顾名思义自然意味着是印象主义的继续,但这种继续是有所选择,有所扬弃的。如果后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向抽象艺术迈进的话,它确实是继续了印象主义所开拓的新方向。但若认为印象主义是以表现光色和碎色拼接为主的话,后印象主义却不继承这套衣钵而另辟蹊径。用他们的话说,这是新印象主义。而且每位大师的探索都有各自独特的倾向与风格,显得更为丰富多彩。如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表现出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主题。《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法国的塞尚特别注重物体的结构,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以概括为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他对几何形体的探索和变形启迪了后来的立体派,他被推崇为“现代艺术之父”。法国画家高庚的艺术风格是人物的形象稚拙、单纯,平涂色彩,缺乏立体感,没有明暗,却有着浓郁的装饰味道。其代表作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