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德经》真正能得到什么?可能现在很多人还没有体会到,没有体会到就没有感觉。学习《道德经》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是要行。 3月份,在我们公司的内部读书会上,一位员工分享了“语言的力量”,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索。她说如何使我们说出去的语言有力量、有效果?其实很简单,就说自己所做的就好了,只要真实,做到了再说出来就有力量,一真破万假,她体会到了真实的力量。 真正学习《道德经》的核心,就是重积德、就是和谐。从现在,从我做起,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事实上,德行无大小,做慈善是在积德,助人为乐是在积德,爱护环境同样是在积德,一颗重积德的种子也由此种下了。我们要不断修炼调和自己的心,内心若不调和,说出来的话就会伤人,言行举动不和谐,身体细胞也就不和谐,细胞不和谐,身体也就不健康。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要调和自己的内心。 我以前的想法就是,我从小受的这些罪,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再受这个罪。就是因为我这样想,我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了孩子。却不知道天底下永远没有一个不吃苦不受罪就能成功的规律,但是我就想让我的孩子走捷径,不让他受苦,我给他画了一个“圈”,帮助他成长。结果就是因为我对他这份好,使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特别尴尬,已到达父子快决裂的状况。 我曾经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当时给他寄予希望很高,想让他考清华北大为我争光,后来成绩下滑要求他最差也考个本科,再后来连本科也没有考上,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从军。当兵后,我仍然继续步步为营,安排他考军校。你想一个孩子很长时间不在家,给父母打电话最想听到的是什么?是关心,是父母带给的温暖。而我每次打电话的内容都是:书看的怎么样啦?复习的怎么样?考试有信心吗?一定要努力! 然而,因为我的错误,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较大,考军校也落榜了。我很懊恼,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出息,怎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大的心血,孩子一点也不努力呢?我们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冰冻的父子关系。学习《道德经》以后让我顿然醒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他不会因为是我的孩子而就按照我的思维去成长,他有他的生命路线图。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在他苦恼时给他鼓励;在他遇到困境时给他帮助。很多时候,孩子无法准确判断对错,这时候父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而非职责教育。过多地采用不恰当方式教育,只会打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因此,父母要是能够准确地帮助孩子发掘自身优点,建立信心,这样孩子做事错误率自然便降低了。 孩子看到我的变化后,觉得《道德经》很神奇,竟然改变了一直对他施压的父亲,自己要求和我一起去泰国学习。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从文化城回来以后,他就对我说他要一个月之内把《道德经》背诵完成,果不其然,他做到了!我在心里默默的给他竖了一个大拇指。其实,对孩子最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言语,而是行为,孩子都会以父母为榜样,并模仿他们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儿子学习《道德经》以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考入了大学,走进校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再叛逆、不再迷茫,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人生方向。现在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了。 细细想想,父母只是把巨大的财富留给我们子女,这样的财富就可以延续下去吗?就可以保证他们的一生荣华富贵吗?很明显,完全行不通,留给他们巨额的钱财,无非是害了他们。必须传递一种精神,而这种前辈们精神上的宝贵财富,才是最能够保证后代一生的高贵和富有的。 我们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无道之人去激化矛盾,有道之人会化解矛盾。如果我们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的发现自己的缺点,我们就能很智慧的避免一些矛盾,那么自己的生命也将不平凡。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我们把博爱、谦卑、诚信等这些品质种进心里,那其它的负面情绪就进不来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中成为一注清流,成为一个方向,一个引领,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将我们的读书会举办成为一个真正能让大家受益的平台。 作者:杨安达(作者授权代发) |
|
来自: 道德经学用 > 《和谐社会,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