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

 天亲馆 2019-06-23

据传,王五行刑是为了减轻谭嗣同的痛苦,而现实根本不是这样,在慈禧的特殊交待下,刽子手用的是钝刀,以至于受刑几十刀后才人头落地,惨叫是必然的,英雄也是人,对疼痛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宜过分解读,这也绝称不上污点。

大刀王五,自然善于用刀,脾气耿直,嫉恶如仇,耿直到什么程度呢?

光绪年间,在仅仅一年时间内,北京城附近发生时数十起大大小小的匪案,因为当时的王五声名远扬,功夫了得,也确实沾上点嫌疑,所以成为官方的重点追捕目标,参与人数高达数百人。而王五看这态势却主动投案了,以他的本事和人脉,完全有能力遁走他乡,但是他却自投罗网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是我和我手下做的案子,罪责我背,不是我做的我可不替他人背锅。有感于其率直,他只被官府责打20从轻发落。

谭嗣同和王五最初的关系是师徒,谭嗣同的剑法是王五所传,自十岁开始拜师学艺,一直没有放下剑法的磨练,文武双修,而且中国历史上堪称“佛学彗星”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僧肇,第二个就是谭嗣同。

网络上很多人都喜欢用的网名“剑胆琴心”就是他人对谭嗣同文韬武略的夸赞之词,而在后来的交往中,谭嗣同慢慢长大,二人变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王五深受谭嗣同先进思想的熏陶,无论思想还是行动都是倾向于革新派,谭嗣同通过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着王五的侠义精神。

以三件事为例,光绪帝被软禁瀛台,谭嗣同想武力营救,第一个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虽好,但仅凭一己之力从瀛台背个大活人回来,而且还是皇帝,这个目标实在难以实现,所以只能作罢。

铁骨铮铮康有为躲在使馆中伺机脱逃,而王五也收到了消息,力劝谭嗣同离开北京,暂避风头,王五愿意沿途护送,而谭嗣同不为所动,甘心赴死。

王五并不是行刑的刽子手,因为他当时就在法场外围,只不过最后没有找到机会力劫法场,虽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只能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众人都怕被牵连,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讳,给谭嗣同收尸。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曾经解释过谭嗣同的遗作:

两昆仑是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说是康梁,还有人说是谭嗣同和王五,我个人觉得,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指谭嗣同自己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磅礴气势,与他人无关。

而王五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勤王讨贼(为谭嗣同报仇),后因参与义和拳被清兵所围,为了镖局众人不受牵连,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气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给了外国侵略者,王五被德国人枪决于北京前门,这时候,清廷又适时的冒了出来,将王五枭首挂于城门,因为害怕被牵连没人敢收殓,最终还是天津的霍元甲闻讯赶来,趁夜将王五头颅取下缝好,并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谣传,谭嗣同的惨叫应该是真的,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惨剧,大多与行刑者的专业水平有关,脖子被砍断一半,受刑者惨叫连连生不如死,还要自己主动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这还只是两刀,几十刀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即便换成王五这种汉子也一样承受不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