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被确诊了癌症(这绝非没事诅咒:在中国的城市里未来每三个人里一生中必有一人得癌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凡事,还是早做准备来得好)你认为你应该选择什么疗法?毕竟放眼看过去,各种疗法的存在让你眼花缭乱。 若你渴望一个最最简明扼要,同时又满足靠谱负责的结论的话,就在下面: 得了癌症之后首先要考虑的疗法,是标准疗法。 这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谁说了算,而是现代医学到今天的共识,是世界权威机构、全世界范围内职业素养达标的医生们一致认同的观点。 去看一眼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网站,非常明确:癌症治疗理应基于科学证据(Evidence)。而基于科学证据的治疗,正是标准疗法。 标准治疗四个字,一言以蔽之是什么?下面: 标准疗法,是现阶段证据表明的治疗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 人类与癌症搏斗的历史实在过于悠久。为了想要活下去,到今天为止用在癌症上的治疗尝试岂止成百上千。 然而成百上千这种形容数量庞大程度的表达方式本身,不等于效果,甚至完全可以和效果无关。逻辑上,这根本就是两回事。 而标准治疗,是五花八门良莠不分的那么多疗法中被基于科学的现代医学所证明的,治疗效果实绩最优、建议对所有患者都采纳的治疗方法。 这里,就涉及到了文字游戏:标准治疗这四个字,估计很多人用中文听起来怎么都会觉得和上文所阐述的含义之间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离奇违和感——标准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是这个意思么?哪里有点不对啊。。。 这,恐怕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语言之间是无法实现100%互相翻译的。标准治疗这个词汇来自于英语Stand Therapy,翻译到中文里变成『标准治疗』四个字似乎理所当然。可是在中文语境里对于标准两个字完全可能品味出很多其他意思:标准=普通,标准=普罗大众,标准=没有特别照顾,标准=一般的效果。以及既然有标准,那说明恐怕还会有『特殊、高级或者豪华疗法』?产生这类联想太自然、太容易了。 很可惜。Standard Therapy一词中的standard,原本在英语语境里的含义正如上文写过的,是现阶段建议让所有患者接受的最优的治疗。正因为建议让所有患者接受,所以成为了standard,而不是你去乘坐高铁时标准座位是二等座,好的座位是一等座那样的概念。 说到这个地步就难免有那么点扯出去:语言翻译真的太难了,和人命相关的医学语言翻译,尤其还涉及到人的重大决策时,想要100%翻译得妥当、精准、不失真不过分,还要兼顾容易识记的话,更是难上加难。 但实际上若花点心思去充分了解一下标准疗法(Standard Therapy)在英语里的其他称谓的话,你就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理解: ①Best Treament。 ②Gold Standard Therapy。 看到这些你就明白了:标准疗法并不平庸,标准疗法反而是高水准、强证据、最有效的疗法。所以千万不要误以为你的家人因为是平民所以接受标准疗法,而哪里的领导却在享受你想象中的『高级疗法』、『特殊疗法』,那么多年我们看在眼里的真实情况恰恰是:很多平民,尤其平民再往下向着底层靠的很多人在得了癌症之后不是不想接受标准疗法,就是接受不起标准疗法,最后反而投向了『特殊疗法』的怀抱,譬如Alternative Medicine。 这,不得不说有几分戏谑,有几分无奈。 所以话说回来,在我个人看来,把Standard Therapy直接直译成『标准疗法』,多少是有点问题的,尤其在公众平均素养相对还很有局限的时代背景之下,其误导程度可能超乎想象,是医学科普上应该关注的一个看似不起眼,其实很重要的细节。但因为现实里都这样翻译,我也不可能自行发挥一个新的说法出来,唯有超时空要Sigh一下下。 标准疗法有哪些?以往是: ①手术。 ②放疗。 ③化疗。 这主要3种神器的组合拳,而现在开始进入新阶段: ①手术。 ②放疗。 ③化疗。 ④免疫疗法。 具体如何组合,如何取舍的判断取决于癌症的种类(譬如是乳腺癌还是结肠癌?同样是乳腺癌又是如何分型或者分基因型?等等)以及进展程度(1期还是末期?)等等具体情况,会组合出各种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案。新药也在不断开发出来,情况一直都在更新,一直都在向着对控制癌症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着。在如此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之下,某个阶段某种疗法显示出了最优效果了,那就会升级成为标准疗法。标准疗法不是古典音乐,只能是那些经典的,只要达到了标准疗法条件的,都会变成标准疗法。 标准疗法在副作用常常被患者诟病,特别还会被替代疗法行业里的人诟病。患者诟病是埋怨,替代疗法行业里的人诟病是激发患者更加埋怨、瓦解对于现代医学标准疗法的信任,最终让患者经济资源投入到他们的领域,滋润他们的业务。 一些人认为所谓标准疗法就是不顾一切不顾后果地只考虑效果,无视患者身上的副作用,无视他们的痛苦(这个时候最高频度出现的惯用句就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类了)。 但这,是彻头彻尾的扯淡。 对一款治疗方案的副作用真正作出认真严谨的考察的,恰恰是标准治疗。因为这是标准治疗之所以能够成为标准治疗的先决条件,而不是考虑人道主义、人性关爱之后顺便玩的情怀。 ①副作用有多大? ②副作用有多频繁? 这些必须非常充分地考察清楚。当几款方案都能达到差不多的治疗效果时,其中只有副作用相对最弱,发生频率最低的治疗方案能够成为标准治疗。 这当然不是说标准治疗没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一定很轻微,也不是说当前评估下来副作用相对最小最少的疗法未来一定不可能发现新的更严重更频繁的副作用——一切,都只能是相对的。特别在癌症治疗领域,由于癌症自身的严重与困难性,经常会不得不动用强效药物,否则难以保证治疗效果。而强效药物,常常必然伴随着相对较强的副作用,这是没有办法的妥协和交易,我们称之为:Tradeoff。医学医疗之外的人生很多场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tradeoff,因此这意味着什么我相信大部分人完全都能明白。 正是因为癌症治疗领域副作用的确常常相对较大,就成为了替代医学最佳瞄准对象之一,其他还能媲美的大概也就是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老年痴呆症这类慢性病了。替代医学产业告诉你这个菌菇那片叶子纯天然无副作用,于是很多人怦然心动,但他们就没有能力思路再转哪怕一个弯:为什么没有副作用?这是因为根本没有实质效果,即便感觉上的效果也只是安慰剂带来的效果。这些本质上和食物一类性质的东西,所能产生的副作用通常也就是食物能够带给你的副作用。请问,副作用很大的食物,还能称得上是食物么? 这个思维盲点,那么多年各方面反复科普,微博上争论得口水飞溅,到现在看上去似乎是有那么点效果,但这些效果放到公众的海洋里稀释之后,剩余的依然只有叹息与无奈。 更何况,没有什么副作用的替代疗法,在我看来常常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特别是在这片土地上。但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现代医学、循证医学下的标准疗法,玩的不是个人的脑洞和想象。有没有效果、多少效果、副作用如何,都需要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通过数百人规模的考察以证明有效(大前提),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副作用程度最低的方案。 还有,不应该认为医生就是天然无所谓患者副作用的,这是一种只是基于个人想象或者个案经历体验出发对于医生这一职业整体的诛心之论,没有根据,却很容易一而再而三地恶化医患关系。因为即便标准治疗的选项中也有选择困难的挑战问题,譬如A疗法效果更显著但副作用更强,B疗法副作用更少但效果也相对温和。 这怎么选择?一定要基于融洽互信的医患关系,由患者、家属和医生充分沟通之后作决定——绝不仅仅只是看效果,副作用乃至生活品质都要看,但到底哪一个最重要,什么样的选择才对患者是总体最优方案则完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没有绝对标准。很多时候病患家属间没有沟通好,医患之间没有沟通好而产生的锅,最后却让标准疗法去背,甚至成为了动用莫名其妙的替代疗法的正当理由,这真的非常荒谬。 标准疗法还有一个好处是:划一。只要是确立了标准疗法原则的,基本上无论去哪里无论去哪个国家,不会有任何本质上的重大差异,不会有什么吸引人的神奇故事去干扰你的判断。神话本身在医学领域,常常就是谎言、欺骗与迷信的另一种写法。 另外就是费用。标准治疗因为效果确立,相当多的能够入保(毕竟效果的确切程度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效果却入了保,实际上是对一国纳税人的不公平),或者所即便刚出来无法入保,后来也有望入保,这就意味着个人承担的费用相对可控,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尤其显著。当然,这方面不得不说我国还有很大很大的距离,先行保险明显覆盖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即便有一些覆盖,当想要接受标准疗法却发现自己需要负担的绝对金额都无法承受时,一些人不得不转而去『享受』那些『特殊疗法』。。。 最后总结: ①患了癌症,一上来最先考虑的毫不犹豫地应该是标准疗法。 ②标准疗法是现阶段效果最值得期待,副作用相对最小的疗法,世界共通的疗法。 ③尤其在发达国家,标准疗法还意味着个人负担可控。 ④具体采纳何种标准疗法,或者甚至是否还打算不打算治疗,需要患者家属与医师之间基于互信充分沟通之后判断,人与人不同,病例与病例不同,背景与背景不同,没有一刀切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