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纸上胡涂乱画大都不太在意,顶多说两句:你画这什么乱七八糟,一点不认真! 因为每次,孩子从美术课上带回来的作品都特别像样,我们都习惯了。再对比在家里潦草、混乱、随意的涂鸦,真是难看。甚至很少认真看两一眼,就随手扔了。 然而,这些不认真、草率的涂鸦中却蕴藏着很多的秘密。往往正是这种不加掩饰,信手而来的涂鸦,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和真实状态。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无意识地涂鸦,到五六岁有意识的用符号来做象征性表达,都属于涂鸦期。 涂鸦,是他们自发本能记录自己思维成长的轨迹。 他们在通过涂鸦的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获得的知识进行描述。 这个过程显然不是在画一幅画,而是对“知识和体验”进行“梳理和思考”。涂鸦是促进孩子思维和大脑的发育,促进表达逻辑,释放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行为。 有家长对孩子的涂鸦斥为糊涂乱画,或干脆置之不理,都会无形中压抑和伤害他表达自己的热情,活跃思维得不到释放和锻炼。 我们需要读懂孩子混乱和随意背后的信息,需要尊重孩子的自由抒发和任性表达。不能为了追求好看的画面效果去阻止和干涉,那只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表达和自由想象。 相反,要鼓励孩子这种看似混乱但极具价值的行为。 五岁多的佑佑,最近迷上了科学和战争。他总是一边胡乱画着一边振振有词、一本正经地用播音员口吻说:“1986年,苏联诺儿贝利核电站(他记不住切尔诺贝利这个词)发生核泄露,核反应堆爆炸,产生了蘑菇云。核辐射把周围的建筑和人物动物都毁灭了......” “核裂变还会产生中子、离子、原子。” 说到这儿,他一下子又跳到了几十年前:“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日本就投降了!原子弹特别厉害能把一个城市炸毁!” 接着再跳回来:“日本福岛核电站也发生了核反应堆泄露,造成很多人受到辐射,他们就会得白血病和癌症。” 一边兴奋地讲述,一边在纸上涂画,讲的差不多时纸上已经画的满满当当:有各种奇怪的几何形、随意飞舞缠绕的线条、蚂蚁一样的小人。 经过他的解读,你能知道这个是直升飞机、那个是潜艇、还有喷发的火山、有他所说的核反应堆,乱线其实是电波和辐射产生的危险射线。 怎么看,也不像一幅好看的画,相反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瞎说乱画。 的确称不上是一幅画,但不代表没有价值。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叙事的痕迹”。 孩子追求的也不是一幅画,是通过画画来表达,来叙事的过程。画面上的结果,无非就是这个过程留下来的痕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把对事物的感知,对知识的理解,把内心的情绪进行释放和表达。这是一个他们对所知所感所想进行整理和思考的过程。因涂鸦而产生的丰富思维活动,远比一幅好看的画更有价值。 佑佑的涂鸦里涉及了历史、科学、战争、国家和军事,真的不是胡涂乱画。可以说,佑佑通过不同途径所获得的知识,需要通过涂鸦行为表达释放,而涂鸦又激发了他不断获取知识的热情。 涂鸦活动,承载了他把对世界探索感知的愿望连接起来的功能。 说实在的,单从画面看,佑佑一年前和现在相比真看不出来有多大的进步。但就从表达的内容和细节,画面中的信息容量明显丰富了许多。 更重要的是,佑佑在涂鸦的叙事乐趣里逐渐养成了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对生活细节留心的习惯。每次,总能看到他获取的新鲜知识和事物细节:无人机、摄像头、车库计时牌、水龙头、机器人、核反应堆、直升飞机、潜艇、电线、火山、史前怪兽、有毒液体...... 当我们习惯就画看画地看待孩子,是不是很容易忽略了孩子涂鸦画画的真正意义? 对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让他们画漂亮,画形象都不现实,也没有任何意义。而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活跃思维和表达,才更具价值。
绘画是静态的,是一个瞬间局部的定格呈现。但对于三四五岁以下的孩子而言,绘画更多是一种动态的呈现,一个表述的过程。 否则,就会干扰到自己进一步的向下叙述。 有的孩子,胡乱涂两下就告诉老师,他画完了,老师让他继续画,他坚决不干,因为他的话已经讲完了,没有必要再往下画了。 而有的孩子,你觉得他画的很好,不要继续再画。可他偏偏要继续画下去,添更多的东西。因为他要说的话还没讲完,一定要讲完为止。 当然,他讲完后这幅画已经是黑乎乎烂糟糟的一片了。 有一次,一个男孩画了这样一幅画:画面中间画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下是几个连在一起的圆洞。里面有蚂蚁般的小人,是藏在地道里面的八路军。他又在地平线上画了一棵树和小房子,树的旁边画了两个站着的小人,手里似乎端着枪。另一边,两个小人躺在地上。他给我说,站着拿着枪的是八路军,躺着的是日本鬼子。 我觉得画的非常棒,正夸他躺在地上的小人画的非常生动有趣。 话音未落,他咔咔咔的突然把两个躺着的小人用橡皮擦掉了,又用铅笔胡乱画了一堆乱线。我赶忙问:你刚才画的多好啊!干嘛擦掉呢?你看这乱的,把整个画都毁了! 他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老师,因为手榴弹爆炸了,躺着的小人他们被炸死了!
四五岁孩子画画一个根本的特点,其实跟画本身没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借画的形象这种语言媒介说事而已。 所以,要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画,可以不用管他最后画的结果是什么,但一定要跟随他了解他画画行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表达! 在对待四五岁的孩子画画上,大人们并没有倾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他们的思维活动过程,却习惯去用看一幅静态的画的眼光去欣赏和要求孩子的画。 这就造成一种错位:你想要的并不是他们主观和客观上能给你的,而他们能给你的,你却并没有认真的解读和理解。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四五岁孩子可能是老师最头疼的。体制教育的成绩指挥棒让有些家长变得只看结果不管过程,让老师处在很被动的境地。他们无论如何都得想方设法让孩子画出一幅看得过去的画。 不然,就会遭到质疑。 想得到漂亮的画面,必然把孩子领入一板一眼的技能学习。这让机构和老师不得不提前设置好统一的内容和实现方法,只能让孩子鹦鹉学舌般画画。 尽管老师也知道这对孩子心智的发展益处不大,但家长满意老师省心,大家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当看到很多机构和家长晒出的四五岁孩子画的那些漂亮的画,我不禁想问:这些画,和孩子真实的内心,和孩子的自身感知,有多大关系呢? 也许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让四五岁或者三四岁的孩子画画,到底是要得到什么? 既然这个时期孩子画画的重点在于“画话”,在于叙述的过程,那就不要在意画面的结果,因为风马牛不相及。 表达对思维的培养,远比获得几个简单技能,比画出好看的画面更有价值得多。 话说回来,要想通过涂鸦真正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和培训班的商业属性本就违和。 大多数的培训机构要的是可绩效、可量化、可交代的目标,大多家长也不可能接受花了钱就只看到孩子“乱七八遭的涂鸦痕迹”的事实。 经常关注和鼓励孩子的涂鸦并耐心倾听和交流,给孩子持续的认可,才会让他更热情的去探索涂鸦的奥秘。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在家里涂鸦,犹如孩子的一日三餐,是必要的营养供给,粗茶淡饭不怕,要正常供给。 培训班好比下馆子,改善一下口味,增加一点吃饭的仪式感而已。如果把孩子送饭店去养,结果不言而喻。 培训班对于四五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意义,更多在于提供一个更专业的环境,让绘画行为更具有仪式感和成就感。 做为教师,不应该试图教什么技法和知识点,而是设法引导孩子进入表达的情境和入口,让他们慢慢形成对新鲜事物、对生活感知思考表达的能力。 事实上,儿童三到六岁之间的画画涂鸦行为对他们的早期成长有积极的意义,这绝不是体现在画出来的表象效果上。 而是这个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 是否通过这些涂鸦有了对世界的敏感与好奇。 是否通过这些过程产生了更丰富的内心感受。 是否通过这些行为更加有表述的愿望与热情。 这才是这个阶段孩子涂鸦画画的终极意义所在!如果希望孩子通过画画行为得到真正内在潜能的发展,就一定要把目光从孩子画的表面效果移开。 来源:一起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