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了武志红老师和徐凯文在网上你来我往的争战,更让我想写这样一篇文章。父母到底与我们的内在有什么关系?与父母的关系究竟和我们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网上的征战起源于李雪的一篇微博,她提到有些父母在虐待自己的孩子或者看到孩子自虐的时候会有快感。徐凯文在微博上回击了这一观点,并写了《父母真的皆祸害吗?》 武志红老师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做《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出版后一部分人在豆瓣上成立了一个小组,起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叫做“父母皆祸害”。据说是一部分父母是教师在童年时代饱受了严厉的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人组成的,他们在网络吐槽父母在自己童年时期对自己的种种伤害。 我想他们成立这个小组,更大的原因呢是因为一种情绪发泄,而不是因为一个观点。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根本无法成立的观点,如果父母皆祸害,我们何必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又何必养育你长大成人? 2 如果拿那些虐待儿童的父母来举例子的话,当然存在一小撮这样的人,但是那不能的代表父母整个群体。网络上的极端案例并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那些自己心理都不健全的人成为父母,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巨婴,如何让他们能正确的温暖的爱自己的孩子呢? 的确也有一些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的压力和父母的虐待,身体暴力与精神暴力,但这不能以点概面的说那就是父母恨子女,父母不爱子女。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比较赞成徐凯文的观点。我们要接纳自己的父母,内心做到整合。如果你的内心一直是与父母的关系是紧张的,纠结的,不接纳自己的父母,感受不到爱,那你得到幸福平静的生活的可能性真的很小。 3 如果提问父母在你童年时期给了你怎样的伤害,会有一大堆的回应,一大堆的吐槽:当年他们因为你的成绩不好而唠叨你,因为你做错了事情的批评指责,因为你闯了祸端劈头盖脸的打骂,他们把你说的一无是处,你怎么那么笨?你是猪啊?你怎么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是的,父母的行为和言语曾经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以至于成人之后我们很多的问题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受到的痛苦和伤害。以至于某个人突然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点燃了我们的导火索,启动了身上的按钮,我们就会爆发,甚至觉得崩溃。那种感觉很熟悉,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当时的这件事情所引发的,而是你很多年前的一个旧情绪,一个旧创伤。 中国父母经常情感虐待自己的孩子,就是那句我们最熟悉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在和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中长大,大概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强,到底我是不是你们的亲生孩子?你们到底爱谁?你既然那么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你去要别人家的孩子啊? 其实反观我们自己,在童年时期也经常会想,别人家的父母怎么那么好,别人家的父母给他的孩子买新衣服,买好吃的,带他去旅行,每天都有零花钱,经常有时尚用品,我的爸妈怎么就没有?我为什么出生在这个家庭?我们是不是也在把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作比较呢? 4 如今我明白,他们不是不爱,只是不会爱,不知道怎样去给与爱。在他们那个年代,他们不知道什么教育理念,不知道什么教育心理,他们从祖辈那里得到的就是这样的养育模式,所以他们就会把这样的模式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调查显示在家庭遭受父母棍棒教育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继续施行棍棒。也许他们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一切已经印刻成内心的一种模式了,他们有了一种“不打不成才”的观点。 我记得在《我是演说家》里马丁回忆他的父亲,父亲极其严厉,明明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从来不曾夸一句,即使他考了第一名。当时的马丁愤愤的对父亲说:有一种父亲,他明明想夸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不会夸!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父亲啊! 还有一些父母并不认为自己的方法有什么错误,他们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是爱孩子的。是的,大多数的父母他们已经把自己能给孩子的都给孩子了。在他们有限的人生经验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我们最好的了。毕竟,他们是无条件爱你的人。 5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当我们发现给我们带来挫折的特性是由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怨恨,就会愤怒,就会否定父母,而重新塑造自己。 抱怨父母很多时候是我们的一种心理需求,只有把错误推到父母的身上,我们的心里才能原谅自己的无能。成年之后我们把自己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痛和负面情绪一股脑的回馈给了父母。 与父母的关系不好,与父母的连接不好,我们就会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出现很多问题,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家庭上都会出现问题。 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与父亲的关系不好,他的工作可能会出现问题,他就达不到自己想要的财富;如果与母亲的关系不好,他的人际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家庭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完全断绝和父母的联系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根之木,你的生命源于你的父母,你不可能把自己连根拔起。你必须与自己的父母链接,这份爱才能更好地流通。 6 无论你的父母是怎样的,可能你不接受他的一些行为做法,对他在你童年时期所做的一切耿耿于怀。有一位网友说,童年时期父母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父母的用心了,可是长大之后,他却觉得当时的父母真混蛋,他不想原谅自己的父母。 可是你却没有意识到,你比你自己所知道的你,其实更像你的父母。你所对抗的那个父母,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们的样子。 与父母对抗让我们无意识的与他们纠缠,这违反了我们的意愿。你越不想和父母某方面相像,到最后这方面就越像。因为越拒绝越排斥的,就变得越重要。 7 与父母的关系也影响到你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在寻找伴侣其实是在伴侣身上寻找父母,期待他给你无条件的爱和接受。这在无形中会给你的伴侣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不可能完成这样一个角色,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争吵。 排斥你的父母,就会让你削弱自己,把你连根拔起,因为你是从他们而来,这是永远不可否认的。你将会把你的余生虚耗在寻找能够给你支持和爱的人,从他们身上得到你想要的爱。 认同你的父母,其实也是认同你自己,你的基因由他们而来,你身上流淌他们的血液。否定父母,就是否定自我,切断了亲密关系。 成长就是接受自己,接受父母,你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爱。 作者:诺亚,生长在寒冷北方的温暖女子,外表不坚强,内心不怯懦,经历生活的挫折却依然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幸福是争取的。关注情感,关注育儿,关注心灵成长。愿和你在身心灵的道路上一起成长。公众号:心语灵上(ID:xinyulingsha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