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心,源于爱,缔造幸福家庭! 这样的亲子沟通,错在哪里? 名字:熠熠 性别:男 年龄:三岁 事件:口袋里的爱心巧克力融化了。 情境:熠熠想要把巧克力分享给好朋友乐乐吃,结果巧克力融化了,熠熠顿时大哭,说要让爸爸给修好。爸爸告诉他:“融化了就修不好了,这个跟DIY巧克力不一样。这是因为气温高,你放在裤子口袋里,所以才融化的。下次不能再放在裤子口袋里了。”熠熠不依不饶,大哭了半个小时,没吃中饭就睡着了。 名字:乐橙 性别:男 年龄:十五岁 事件:参加完青少年夏令营回家。 情境:乐橙跟朋友挥手告别,结束了十天的夏令营,拖着一个大行李箱回家,比起十天前出门的时候,乐橙黑了瘦了也更精神了。妈妈打开门,非常激动,这是乐橙第一次离开家里这么久。妈妈一把抱住儿子,有点热泪盈眶,看了看乐橙,说:“哎哟,都瘦了这么多,晒得太厉害了。是不是很热啊?”乐橙皱了皱眉头,说要洗澡,又拖起行李箱走了。 不同的年龄的孩子,父母跟他们提供的互动,是需要有所区别的。跟三岁孩子用逻辑沟通,跟十五岁孩子挥霍情感,都是不合适的。 家庭中逻辑和情感是怎样冲突的? 男人下班回到家,推开门直截了当—— “老婆,饭烧好了吗?” 女人的内心戏是很丰富的,说出的话是很有深度的—— “有没有烧好你看不到吗?” 男人,懵逼,警醒,逃跑。 男人想从妻子这里得到一个逻辑性的答案,比如“还有十五分钟”,他没有看到妻子的情感需求“我做饭家务很辛苦,想和你交流”。妻子想得到丈夫情感的关心,比如“这么热的天做饭,要我帮忙吗?”,她没有意识到丈夫的需求是“我很饿很想吃饭,所以想知道多久能吃”。 男人和女人的对话,经常会产生冲突。本质就是逻辑和情感的冲突。看见对方,用逻辑回应逻辑,用情感回应情感。正确回应,是解决之道。 如果丈夫看到了妻子的需求,会获得妻子体贴和关爱;如果妻子看到了丈夫的需求,会避免一场家庭战争。 孩子的情感和逻辑要如何教育? 当一个人只能做逻辑反应,或者只能表达情感,是很糟糕的事情。 一个高情商的成人,一定兼备逻辑与情感,而这点需要通过教育去实现。 这是切实发生的事情。 有一天,我带着大宝去儿童乐园玩沙子。有个五六岁的女孩跟大宝一起玩,也跟我说着话。突然她跟我说:“对不起。”我愣了一下,我说:“怎么了?”她又说了一次:“对不起。”我说:“你没做什么呀!”女孩很着急:“你快跟我说‘没关系’呀!” “对不起”和“没关系”应该是对于“感同身受”的情感反应,结果别大人教育成了“天王盖地虎”和“宝塔镇河妖”的条件反射式固化反应。多么可悲! 七岁内的孩子,母亲与他的良好链接就是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激发孩子的慈悲心、同理心与共情能力。这能够帮助他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完成合作,达成目标。 主要抚养人需要更多地看到孩子的内心情感,对孩子的情感情绪做出正确反馈。 三岁的熠熠因为巧克力融化而大哭。父母应该如何表达——
年幼的孩子,当孩子的情绪被标注,需求被看到,孩子的内心就会很快平静下来,并且开始思考的能力。 孩子七岁以上,父亲的逻辑教育需要提升日程,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考的格局与高度。这能够帮助孩子有条理有能力地面对与分析问题,进行解决。能够冷静面对实现事情,而不是现在情感的波涛中不可自拔。 十五岁的乐城参加完夏令营回家。父母应该如何表达——
然后? 没有然后。 青春期的孩子会很高兴你“放了他一条生路”,而不是絮絮叨叨。关于他是洗澡还是吃西瓜或者脏兮兮地到床上去躺一会儿,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从情感教育入手, 打开孩子的情感大脑; 向逻辑教育发展, 激发大脑皮层与智慧; 母亲与父亲的完美配合, 感性与理智的完美结合; 奠定孩子的高情商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