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久的怀念:孔嗣伯孔老逝世八周年

 为什么73 2019-06-23

今天是孔嗣伯孔老逝世八周年,

时隔多年,音容宛在,深切怀念!

孔嗣伯

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北京国医名师

中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三子。历任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同仁医院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四届专家顾问,中国孔伯华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孔医堂高级顾问等,国家500位名老中医之一。

曾赴法国、日本、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讲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多次获奖,著有《孔伯华医集》等著作。

1990年,被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

2010年,荣获“北京市60位名中医突出贡献奖”,被评为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

2010年北京中医管理局批准建立了孔嗣伯名老中医工作室,启发后学,总结继承,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医术精湛,救人无数

孔老1948年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除了父亲的耳提面命,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秉承孔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学传统和大医风范。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六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经验,精通中医内、妇、儿科,擅长于温热病、心脑血管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整体辨证治疗眼科疾病等内科疑难杂病。

孔老将毕生奉献给中医药事业,对待患者和蔼亲切,均能一视同仁,救人无数,在患者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听闻孔老去世的消息,许多他的患者都深感意外,并自发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竹厅门外的小广场上追悼。一位女士流泪说道:“今天该是孔老给我儿子换方子的时间。”她的儿子六年前得了一种罕见病,非常不好治,一直吃孔老的药才有见效。还有一位女士在41岁的高龄怀上头胎,但在怀孕三个月时查出子宫肌瘤红色样变。孔老为她把完脉之后淡然说道:“没事,放心吧。”并为其开了汤药。现在,这位女士的孩子已经5岁了。

兼收并蓄、博采众方

孔老样子看上去很普通、很平凡,按照父亲的训诫,为人亦低调、不事张扬。在中医方面的成绩,孔老仍然将其大部分归因于父亲的教导。譬如孔伯华一直教导学生要“兼收并蓄、博采众方”,学医不可陷入狭隘的门户之见,否则就不能吸收别家所长。秉持这种包容的态度,使得孔老对中医界历来不断的学派纷争很少介入,他始终坚持 “少一些争议,多做些学问”,对至今尚无定论的“经方派”和“时方派”,“伤寒”和“温病”的区分,他也是强调学术发展,不强调学科分割。他认为时代是发展的,中药的品种范围在扩大,在用药上有很大余地,那么就不应该在辨证上再做人为限制。

(孔嗣伯墨宝)

孔老的人生道路是由父亲为他选定的。从15岁起,便接受父亲对自己的人生安排,开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这时他才发现,父亲让自己从小学习国学是为学中医打下底子。年少时的孔老是否曾有着个人学医以外的理想?这个问题在多年后也未能得到正面回答,在某次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最终说道:父亲的选择是正确的。“仁心仁术”,他应已在这四个字中收获了一生的财富。

一生临证,仁医厚德

15岁起他就随父问诊,从此一生以此为业、为生、为乐,没有休息,救人无数;2007年他因骨关节病坐在轮椅上,但一如几十年的风范俯身问病从不懈怠一日,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周来平心堂出诊半天,早上8点上班,要看近50位患者。弟子担心孔老身体吃不消,劝他限号,但他却说:“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要前一天晚上排队挂号,不容易,我们要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2009年他开始双下肢行动不便,便改为坐轮椅前去出诊。从今年春节开始,孔老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在家人几番劝说之下才勉强答应暂停一次门诊。但即使是在养病期间,他也会想着已经预约过的好多患者,不时翻翻日历,算一算下次出门诊的时间。

2011年6月23日,孔老以79岁高龄离开了人世,去世前15天,他还在给癌症病人把脉,之后终于躺倒,进入特殊的“休息”;去世前三天,已不能表达的他向自己的学生伸出三个手指,分明是在告诉自己生命进入倒计时,三天后他溘然长逝。只有不离左右的老伴和儿女,知道老人生命中最后的微弱之声是惦念这个病人该换方子了”

良师长者,薪火相传

孔老生前育人无数,他带教、育人从不保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问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以支楠为代表的众多人才弟子。他是学生们的恩师和楷模,在学术上谆谆指导,在工作、生活上关怀备至。

(孔嗣伯与传人支楠)

孔老逝世后,北京中医管理局于2010年批准建立了孔嗣伯名医传承工作站,启发后学,总结继承,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项目组与广安门医院合作,精选孔老诊疗有效、记录完整病历处方3000余份,利用现代信息学技术,统计分析各个系统疾病对应药物,将孔老的医疗经验升华到理论,形成了孔嗣伯的学术传承体系。

孔老一生行医看诊、传承教育,以此为业、为生、为乐,是孔伯华先生奉献中医精神的延续。他的晚辈及弟子正秉承着他的学术和精神,将它们不断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