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配得上更美好的事物 | 瞎爷

 古琴传承 2019-06-23

菊次郎的夏天K.Williams – The Golden Piano

今日夏至。夏至是一年里日色最长的一天。同时,夏至一阴生。之后白昼渐短,直到冬至。

物候就是人心啊。

01

最近说话屡屡犯忌,屡屡被人陷害,暗算。

我昨晚反省了一下自己。觉得是在我一直劝人的“破执”和“知止”上出了问题。

劝人而不自知。真是应了这个瞎字。

过于执而不知破,原因是一个自我在,所以不知止。好鞋不踩臭狗屎,何必呢!

你计较它,在乎它,其实说明你和它一样。

干嘛要在污泥里和猪摔跤呢。

我一直在劝自己要克制,要温和,要做一个温柔的人。但当我暴露出不温和不温柔的一面的时候,其实就是我和它们一样的时候。

这是“我”悲剧。

很多关心爱护我的朋友也劝我少说话。既然是鸡蛋,那就老老实实做一个鸡蛋吧,毕竟,我们的壳看似强硬,实则脆弱。再说了,里面不是还有清澈的蛋清和温柔的蛋黄嘛。

活着,活下去,这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我们配得上更美好的事物,没必要花费时间在猪圈的污泥浊水里和猪较劲儿。

有两位朋友劝解我的话,我看到了。谢谢你们。

一位这样说:

瞎爷爷,少写点吧,话多会惹人烦。真想说的就写给自己看。冯骥才把小说藏砖缝里,吴大羽的5000多幅画即不卖也没有签名。好多人也看不懂你写的啥。或者含糊处理,指鹿为马,明白的就明白,别指望速战速决,知道你是要强的人,我能看见你心中的彩虹。

另一位说:

读瞎爷的文字也有一段时间了,说一些徘徊在心头的想法吧。

我不知道瞎爷是不是独居,但瞎爷却总是好像充满孤独。最初关注瞎爷,是为瞎爷优美温情的文字所感动。当然作为一个年轻人,也带有功利的想法,想看看成功人士每天都在想什么,能学到什么。但我一直看到的瞎爷,是一个普通的文艺中年,他还敏感而多情。他娓娓道来,诉说着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喜欢的文字,他探索自己的内心,谈世事、讲人生,总是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我一直有一些担心。探索内心,在我看来是世上最危险的事。人心善变,脆弱而敏感,人去琢磨自己的内心,和去细细剖析身边所有的人和事一样残忍。而且它十分耗费能量,必须不断接触现实,从中汲取能量,带来新的东西,才不至于走入幽途。

唉!你们总是这样有智慧,常常让我觉得自己的浅薄和无知。你们就像镜子,让我觉得自己的丑陋,就像猪八戒照镜子。

我曾经是那么害羞的一个人。

其实,我内心里,现在还依然是。

就像黑泽明的比喻,山里的癞蛤蟆照镜子,惊见镜子里的自己的丑陋,吓出了一身油。

而那油,居然是智慧之膏。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我的读者,都是一面镜子,都是我的老师。不管是以智慧教诲我的,还是怼我,诋毁我,甚至举报我,暗算我的。

日本的松浦弥太郎说过,只要想着今日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能带给自己某些启示的老师,你便不会再去计较对方的服装或外貌,性格是好是坏,因为从温柔的人身上我们学得到东西,从心眼坏的人身上,也有东西可学。

谢谢有以教我。

02

最近在读两本书,一本是苗炜的《给大壮的信》,一本冯唐的《成事》。

先说苗炜的书。

我常常觉得苗炜是一个骨子里和我很像的人。

我最早关注他,是因为读了一篇他写的关于英国电视剧《风雨故园后》他对英伦范儿的推崇的文章。

我好像多次推荐过《风雨故园后》的原著小说:伊夫林 沃《旧地重游》

外表规范严谨,甚至拘谨,骨子里狂热,闷骚,但又敏感、悲观。同时又始终有自己的底线在。

《给大壮的信》是苗炜写给才两岁的儿子苗大壮的信,从苗炜到苗大壮,单是看名字,就体会得到这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

序言是苗炜的夫人,也就是苗大壮的妈妈写的。她36岁才怀了这个孩子,很艰难地生了下来,所以夫妻两个,对孩子的未来有期望,很正常。

任何一个正常的父母都是这样。所以,你百度一下,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书,父母、爷爷,给自己的孩子写信,借信来表达对孩子,对未来世界的期望。有很多很著名的篇章。

但是,我也说过一段很诛心的话:

人一生要经历三次绝望。

第一次,你发现自己的父母不过尔尔,你小时候崇拜过的大人,曾经那么伟大的爸爸妈妈,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平常平庸,甚至是无能的人。

然后第二次,你长大了,你发现你对界的无限的热望,都不过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你的所有伟大理想,都是傻逼的自我意淫,你的所有举动,在现实的面前,都是那么可笑,就像周星驰在电影里演的那样。

第三次,也是最厉害的一次,你发现你自己不过尔尔了,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孩子身上,你觉得你、你的父母已然是这样了,但你不能让你的孩子活得这样平庸,这样憋屈,你要你的孩子优秀,你要你的孩子活在更美好的世界上。但是,你最后失望地发现,你的孩子不过尔尔。甚至有可能不如你,不如你的父母。这是最深的绝望。

当然,我这样说,没有对苗炜夫妇的期望打击的意思。我只是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这样悲观悲剧地活过。

那么多人这样悲剧地活着,我们也不能这样劝说自己,然后跳到猪圈里去和猪摔跤啊。

这是我们基于人的立场,活着,顽强活着的理由和动力。

回到苗夫人的序言里,她这样说:

一位英国老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给他外孙女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给莉莉的信》,里面提到,“万事非体验不为真”。他说:你几乎不可能想象爱情或饥渴是什么样的感觉,除非你亲身体验了它。我希望,当这类体验将临时,你手边的这本书,会带你把它们放进一个大语境,让你明白你并不孤独。

你爸爸给你写这些信,也是这个意思。这些信里,会讲一些大道理。这些道理,有时候看起来是矛盾的。比如要快乐地成长,可悲伤又不可避免。比如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又不用特别低在乎他人。我估计你到了可以阅读的年纪,也不一定能看得懂你爸爸在说什么。他回溯自己的成长,是想,或许将来,你遇到某些麻烦的时候,可以透过他的体验,知道了自己并不孤独。

我们希望你能过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这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

你的生活有很多种可能,一点点长大,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关心和絮叨的东西也可能会增多,不过在最开始,我们关心的问题只有两个,吃的好不好,睡得好不好。不论你多大,不论以后面对什么事,我想,这都是两个最基本的建议: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真是夫唱妇随。苗炜的这些信,就是按照他老婆画的道儿,分成了这样几部分:过一种智识生活、过一种审美生活、过一种有道德感的生活。

所以,这本书,对很多人来说,未必没有价值。我们所期望孩子的,不就是我们所希望自己的嘛。

苗炜在某一封信里,这样写他的阅读感受:

英国作家斯巴福德写过一本书叫《小书痴》,开头是这样的——母亲过去常说:“当你坐在家里看书时,随便是在哪个角落,我总能感觉得到。因为那时候会有一种特别的寂静。看书的寂静。”斯巴福德说,那是一种极其厉害的寂静,不知怎么,就能穿过墙壁和天花板,响亮地告诉周围的人。当那片寂静飘落下来,盖过人声、车声和狗吠,一道闸门向内打开,向着书中的数据打开,读书的孩子能听见属于文本的那些声音,穿透那块由屋中各种真实的细微声响所组成的布幔。

我听到过这种特别厉害的寂静,是在少年时代的地坛公园里。有那么一阵子,我总拿着一本我还看不太懂的书,跑到地坛公园,在一棵古树下坐好,特别用力地去看书,我好像把耳朵关上了,从书本中呼吸,这样过了很久,好像忽然看懂了,四周静悄悄的,书本中有很多东西,汹涌而来,咚咚地响着。那感觉真是舒服,最近二十多年我也没停止读书,但未能再体验到那种特别厉害的寂静。现在,我准备好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一把舒服的椅子,我拿起书,手边有一个笔记本,钢笔里灌满墨水,你可以在家里任何一个角落拿起一本书,把那种特别厉害的寂静带给我。

长大成人。这本书,如果和下面我要谈论的冯唐的《成事》对照对应起来,其实可以叫《成人》。

一本关于如何长大成人的书。

居然找不到苗炜书的链接。这本书,也是苗炜在书里推荐的,作者是写《霍比特人》的那位。

03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三观不同的人交换看法,就像是男人和女人交换内裤,还都是好几天没洗那种。

这句话很恶心。但现实就是这样。

想起来我听家里长辈说过的一个故事,据说绝对真实。

我的祖上有一位爷爷,家里穷,特别会过日子。会过到什么程度呢?家里的咸菜缸,里面生满了蛆。

他不舍得那些蛆身上的盐的味道。他搛起那些白白胖胖,活蹦乱跳的蛆,放在嘴里吮一下,吸干了它们身上的盐味,再把它们喂鸡。

那些都是高蛋白。

一位我关注过的微博博主这样写到:

一想到有生之年将会和100亿个同类生活在这个拥挤的星球上,就感到气馁。在这个天文数字下,人类的劳动力价值,情感价值,生命价值,会贬值到可怕的程度(恐怕现在我们已经感觉到了)。无论是“好看的皮囊”,还是“有趣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匆忙行进的路上懒得多看一眼的无用之物。最后,照例某种灭亡和拯救会同时降临大地——希望我不要看到那一天。

04

加缪说:“我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稍长时,经历了一九二九年的危机;二十岁又遭受希特勒的迫害。然后是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以及慕尼黑协定。这些就是我们教育的基础。接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败退,以及希特勒蹂躏我们的家乡。

生长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们相信什么呢?没有。除了那种我们最初就被迫置身其中的顽强否定外,一无所有。我们自谓生存其中的世界,是一个荒谬的、无处可以避难的世界。”

这段话所描述的经验与疑惑,可以多么容易地移植到我们的命运上,移植到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上啊。像辛波斯卡的诗里说的,站在墓志铭前,去思索一下我们的命运。而只要思索一下,我们都会按照自己的命运,去追问我们所处的世界,去追问我们还相信什么,还能创造什么。

辛波斯卡有句诗,是这样说的:

我为自己不能无所不在向万物致歉。我为简短的回答向庞大的问题致歉。

05

说回冯唐的《成事》。

冯唐这本书是谈管理的。

谈在中国的语境下,做企业管理,如何成人成事。名字叫《成事》,可以想见其功利性。

大家都想成事。那么就要考虑,是哪些东西阻碍你成事。

其实,这些东西的原文,都是曾国藩给各色人等写的信札里选取的,梁启超编选了它们,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予以点评。冯唐又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语境,翻译成管理学的话术,加上符合现代人急于成功的语言色彩,就成了这本书。

据说卖得不错。

这本书加送了一张卡片,是冯唐的书法: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所以我前几天说,这是高级一点的成功学鸡汤。

但对很多没有功夫读书的人来说,这本书足够了。高浓缩鸡汤。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说的,美国陆战队打仗的时候,吃一种高浓缩食品。

静下心来读,还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有一段,冯唐是这样说的:

南宋儒家两大宗师,陆九渊讲“立乎其大”,朱熹讲“铢积寸累”。曾国藩融合二人之言,“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是做事的不二法门。如果只记曾国藩的一句话,就记“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如果只参曾国藩的一句话,就参“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再比如,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曾国藩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真正在人间成大事的人,他的底色往往是悲观的,他对人性没有太多期待,他的心血往往不被世人理解。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仰天长叹。寻求他人的理解,是多么虚妄的一件事啊!

就像很多男人在心里羡慕北野武牛逼,很多女人骂北野武是人渣一样。

06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会害羞的男人》,里面说到了女装大佬大海,就是钱眼群里的钱小二。

其实,陪同他来的,还有著名的秦公公。

秦公公一向对我意见很大。这次也是。对一个木有鸡鸡的男人冷嘲热讽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一向不愿意提到他。

他每次南下,我都以为是他在北京混不下去了。所谓混不下去,就是讨钱债讨情债的太多。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奇怪,一个木鸡鸡的男人,怎么会有那么多女人爱呢?有人猜测,是因为秦公公鼻子比较大。这和中医的理论有关系。据说成龙大哥鼻子大,所以器大活好。

有人靠嘴吃饭,有人靠鼻子吃饭。有人靠脑子吃饭。

不过,他这次来,提到一个事儿,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为什么人的认知这样重要呢?

这就是我从坏人身上学到的好东西。

所以,我在知识星球上开设了一门课,叫瞎爷的认知课堂。

有人问,瞎爷爷,你的认知课堂教什么?八个字:成人成事,毁人不倦。

有人说,瞎爷爷,你的课太贵了。

现在吃个西瓜没有50块你都吃不上。这点钱你都心疼。你何以成人成事?

07

这几天,各地将陆续公布今年的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有人在后台留言,要我谈谈如何填报志愿。

我一向不喜欢做诲人不倦的事情,觉得这样的事情,还是请所谓的专家去说好。我一向瞎猜思惯了,说不得严肃认真的话。

不过,还是脑子里胡乱思考了一圈,想到了几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有高考?高考是一种选拔,是道门槛,在现今的中国,高考可能是唯一相对还比较公平的选拔。所以,但凡有可能,你还是要参加高考。

第二,放眼世界,或者你如果能有上帝视角看这个地球,东亚地区可能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自然是生存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你要知道,或者你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就像超市里最挣钱的是20%的货品,但你必须有那80%,否则你做不了超市,那20%也无法帮你挣钱,这就是20/80原则。你要明白,总有人做那80%,也只有少数人,能做那20%。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去做那80%。

第三,高考能不能改变命运?能,但不是绝对,就像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关键的是制度,高考就是一种制度。wenge的时候,知识分子一样被打成右派,去劳改劳动。好的制度之下,才会有好的人生。

第四,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多的是看见更大的天空,看见更多的、更广阔的的,更丰富的,更多元的世界。所以,很多人,尽管大学毕业了,但不是上了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尤其是那些上了狗屁不是的野鸡毛大学的人。

第五,上什么样的大学。当然是好的大学。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大学。那些野鸡大学,不如不上。

第六,好的城市,好的大学和好的专业之间,选哪个?首先是好城市,其次是好的大学,再其次才是好的专业。

第七,选哪个地方的大学?当然是北上广深杭一线大城市,北京以外,就是南方的大学。同样的分数,你不要选济南的山东大学,也不要选甘肃的兰州大学。不用说别的,单是毕业后的去向,你就会发现,有几个人愿意留在那里?学生都不愿意留,好的老师更不会留了。好的大学,不是权力让它好,它就能好的。

也可以选汕头大学,前几天李嘉诚刚拿了一亿元,四年的学费全免了。

有人说,哈尔滨的大学行不行,像哈尔滨佛学院,听着也是哈佛呢?

其实这是个不错的选择,毕业后你承包一个寺庙,联系我,我去给你当扫地僧。有人说,我是个女的,那好,你联系你八戒哥哥。

第八,我的分数就是那样,我选不了好的大学,怎么办?一种是认命,甘心去做80%,一种是学当年的湖南一师毕业的青年,学湖南凤凰的沈从文。前提是你是那块料。

在命运之外,生活即道路,道路即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