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指尖易生活(zhijianyishenghuo) 曹操最后一次见蔡文姬,是在她跟丈夫董祀隐居山林好几年后。 那一日,蔡文姬在家看书,突然听到有敲门声,她以为是丈夫出门归来,便高高兴兴地开了门,哪知站在门外的赫然是曹操。 彼时,她已经四十岁上下,早已不再年轻,而曹操也入花甲之年了。 虽岁月不饶人,他已两鬓斑白,但到底是一代威风凛凛的大丞相,双眼不怒而威,自带生人勿近的气场。 多年未见,蔡文姬愣了好久,却始终不知该说什么,只轻轻给曹操拜了礼。 “你还好吗?”曹操首先开了口。 蔡文姬轻轻点点头,“挺好的,我这一生,只有这几年是过得最好的。” 曹操点点头,默然良久,他环顾了一圈这间清贫却温馨的屋子,没再说什么。 他没有等董祀回来,就离开了。 此后,他再也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她,也再没有来打扰过她。 都说曹操是一代枭雄,心机深沉,亦正亦邪,所以没人知道他对蔡文姬的真实想法。 就像没人知道,蔡文姬和丈夫已经隐居山林多年,他为什么还要专门来看她一次一样。 汉末三国时期,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的文学家、汉赋大家蔡邕得了个女儿,取名蔡琰,字文姬。 蔡文姬自小便十分聪颖。 那年文姬9岁,蔡邕在书房弹琴,她在门外嬉闹。 忽听到女儿说,“父亲,你第二根琴弦是不是断了?” 蔡邕十分诧异,他从未教过女儿弹琴,她怎么知道的?难道是随口说的? 于是他假装没听到,继续弹。 不一会儿又听到女儿说,“父亲,你第四根琴弦断了。” 蔡邕彻底惊讶了,赶忙出门抱起女儿,问她是如何知道的? 小姑娘道,“我天天听父亲弹琴,今天父亲弹的跟以往不一样,就听出来了。” 蔡邕喜出望外,女儿如此聪慧,不可怠慢,于是开始教她弹琴。 之后他更发现蔡文姬不仅在音乐上有不错的悟性,在文学、书法上也非常聪敏,记忆力更是不凡,几乎有过目不忘之本领。 蔡邕对女儿进行了精心的教养,蔡文姬成为了当地的最负盛名的大家闺秀,她博览群书,知书达理,且生的花容月貌,十分受人追捧。 她豆蔻年华时,曹操来到了府上,他已经三十多岁,是来向其父请教学问。 彼时的曹操已胸怀天下,志向十分远大,蔡邕与他聊得很是投机,二人名为师生,实际上是知交好友。 于是,蔡文姬跟曹操有了短暂的交集。 或许二人有过交谈,或许年少的蔡文姬是仰慕过这位有大志向的大哥的,也或许曹操也怜爱过这位小妹妹。 但之后,曹操便离开蔡府去闯荡天下了,这份短暂的交情未必给他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但有时候,一个朦胧的影子,也能发生很多故事。 蔡文姬很快就到了适婚年龄,蔡邕为女儿操了很多心,左挑右选,总算选到了一位合适的青年才俊,来自河东卫家的卫仲道。 卫家是河东世家,声望极高,初兴于汉名将卫青以及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时期,之后卫氏家族便平步青云。 到了卫仲道这一代,虽比不得祖上荣耀,但到底属名门望族。且卫仲道本人既能得蔡邕青眼,想来不是凡庸之辈。 蔡文姬很快就嫁到了卫家,二人门当户对,情投意合,小日子过得十分不错。 可惜的是,卫仲道身体不好,蔡文姬刚过门一年,他就病逝了。 “克夫”的名声便是这一时期传出来的,卫家刻薄她、嘲讽她、谩骂她,自小被父亲捧为掌上明珠的她,如何受得了? 一封家门送回了家,蔡邕第二天就派人去了卫家,把宝贝女儿接回了家中。 而彼时,朝堂之上发生了动乱,公元189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开始把持朝政。 他听闻蔡邕名气极大,于是就想要征召他。 但蔡邕一向不喜朝堂争斗,也不认可董卓的做法,便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去。 董卓听闻后,勃然大怒道,“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蔡邕就算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 蔡邕无奈,只好应命。 之后董卓倒是很敬重他,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 然而董卓也好景不长,公元192年,他就被诛杀了,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聊起了董卓,可能想到他之前对自己也算敬重吧,就不自觉叹了口气。 对,就是叹了口气,就被王允抓到了把柄,说他怀念逆臣贼子,有不轨之心,下了诛杀令。 尽管有很多人为蔡邕求情,但可怜一代辞赋大家,还是死于狱中了。 蔡文姬先失夫君,后失父亲,而彼时三国乱世,没有了家,就没有了安稳岁月。 她还来不及为父亲难过,就被趁乱抢掠的匈奴士兵给带走了。 从此她就离开了熟悉的中原大地,来到了陌生的匈奴。 彼时蔡文姬还年少,姿容出色,气质也出众,在一排同样被虏来的姑娘当中,异常显眼。 为了讨好上司,她最终被敬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 左贤王位高权重,蔡文姬一介弱女子,又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连一个值得依靠的亲友都没有,她除了接受彼时的处境,毫无其它办法。 刚去的时候,她听不懂那里的语言,吃不惯那里的食物,常常以泪洗面,异常思念家乡。 左贤王是个粗人,会给她提供不错的生活条件,却难以理解她细腻的心思。 她或许也曾幻想过再能遇到一个卫仲道那样的灵魂伴侣来度过余生; 或许也会想起那个叫曹操的大哥,他心怀天下,有着大志向,是她少时仰慕过的男子汉、大英雄。 可终究不过是幻想罢了,在匈奴,她没有条件再去挑挑拣拣,或者左贤王已经是她能遇到的最好的男人了。 她接受了这样的生活,开始学习匈奴的语言,还学会了那里常见的乐器——胡笳。 她能跟当地人进行交谈了,日子便过的不再那么孤寂,如果她思念家乡了,还可以用胡笳,来排解思乡的心情。 她在匈奴度过了整整12年时光,并跟左贤王生育了两个孩子。 她做了母亲后,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都不同于以往少女时期了,尽管她仍然思念故乡,但也开始说服自己,要向前看。 12年的岁月里,左贤王一直待她宽容和善,她逐渐接受了这个男人做自己的丈夫。 她想,她终于有一个家了。 那一日,她忽然被士兵带到了左贤王的账下。 她是汉人,就算是左贤王宠爱的妻妾,也从不允许到丈夫行军账里行走。 她很惊讶,但还是端庄地跟着士兵去了。 她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磨难,早已学会在任何事面前不动声色。 原来那个叫曹操的大哥还记得她,原来他已经成为了一国丞相了。 他善谋略,手腕铁血,阴谋阳谋层出不穷,匈奴人也不得不畏惧他三分。 他得势后,想起了曾经的老师蔡邕,虽然老师已死,但他还记得老师有一位孤女,聪慧美丽,就想尽一份心来告慰老师在天之灵。 曹操派人打听了很久,才从匈奴人这里听说,左贤王有一位夫人,才学十分出色,还是个汉人,正是蔡邕的女儿蔡文姬。 曹操十分高兴,立刻派了使者前来要人。 当然两国和平期,不能为了一个女子打破,于是他派了一整个使者团,带了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前来赎人。 使者团软硬兼施,左贤王节节败退,他无力用整个国家的和平来拒绝强势的曹操,他无能为力。 蔡文姬看着眼前的丈夫,想问问他,她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家,他能否帮她保住这个家? 可她却什么也问不出来。 她的家是家,整个匈奴那么多人的家,就不是家了吗? 如果左贤王拒绝,曹操真的以此为借口,强势攻打匈奴,那她的丈夫岂不是千古罪人了? 她知道,她是一定要离开这里了,她的丈夫必然会把她送回故国,他没得选。 她看着那一双孩子,纯洁无辜的眼神,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母亲就要走了,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她抱着两个孩子无力的大声痛哭,她是想回家,可她的家到底在哪里啊? 她记得,在她被掳来匈奴之前,就已经没有家了啊。 可她却什么都不能说,也不能怨恨任何人。 自她来了匈奴,她就没有一天不想回去的,纵然那里早就没有了亲人,可那里毕竟是她的家乡啊。 她少年时结识过很多人,可也唯有一个几面之缘的大哥,还记得她,还愿意带她回家,她又怎能怨他? 那年,她35岁,肝肠寸断下,她挥别了自己的孩子,坐上了回国的马车。 在马车上,她哭着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反映了她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其琴曲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笳十八拍节选 汉·蔡文姬 十七拍兮心鼻酸, 关山修阻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 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 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 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 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那一年,蔡文姬再次见到了曹操。 他跟她印象里的大哥似乎不一样了,多年征战,他的霸气更加外露,气势让人不敢直视。 他们没有太多交谈,他或许问过她这些年的遭遇,可12年间发生了多少事情,又岂是几句话能够说明白的? 她暂居在了曹操府里,但仍难以从巨大的悲痛里走出来,她时时想到那两个孩子,在她走的时候,跟着自己的父亲,一路哭着叫她母亲,叫她别走。 她日夜噩梦缠身,苦不堪言。 曹操有时会来看她,也问过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她眼含泪光,道,“我只是想要一个家。” 他读懂了她的悲痛与难过,也读懂了她的纠结和抑郁。 他环顾自身,他有那么多妻妾,很多都是寡妇,他从不在乎她们的名声,只要他喜欢,他就可以占为己有。 可是他对她们又能付出多少真心呢? 他是否真的也要这样对待文姬,对待老师唯一的女儿? 他长年征战在外,根本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她们,他知道她们日常的寂寞,可他有时也是真的无力分身。 连陪伴都没有,又何来真心?何来爱慕?何来安稳的家? 那一日,蔡文姬接到了曹操的命令,他托人送来了丰富的嫁妆和奢华的嫁衣,他把她许配给了田校尉董祀。 董祀比蔡文姬小了整整12岁,生的俊美无双,正是大好青年。 这样的男人大抵还是想要娶一位年少貌美的妻子吧,结果曹操一开口,就赐给他一位35岁的中年女子。 董祀不是曹操,一点都不喜欢人妻,可那个时候,曹操赐婚,大抵相当于天子赐婚了,抗命者皆死路一条,他不敢。 所以他只好忍下所有不满,娶了蔡文姬,但新婚初始,他待蔡文姬很是冷淡。 而蔡文姬历来聪慧,如何能不懂丈夫的心思? 她也只好尽力避着他,尽量不惹他烦心,日子过得极为煎熬。 她回首这一生岁月,只觉苦难无比,于是含泪写下《悲愤诗》两首,详尽叙述了她一生遭遇和期间苦楚,是其代表作品。 悲愤诗节选 汉·蔡文姬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此句意思是,自从流离后成为鄙贱之人,常常害怕丈夫废婚抛弃。 可见她是明了丈夫对她无情的,十分可悲。 那一日,冷风凛凛,寒风刺骨,蔡文姬孤寂一人呆在屋子里看书。 忽然有侍卫急急来报,说董祀犯了曹操禁忌,要被处死了。 他哭着说,“夫人跟丞相有一些求情,求夫人跟丞相说说情,去救救他吧。” 蔡文姬听后,又着急又忧心,她什么也顾不上穿,就跑出了家门,去找曹操了。 当时公卿、名士以及远方的使者宾客坐满了一屋子,曹操听说蔡文姬到了,便跟诸位说,“蔡邕的女儿在外头,今天让各位见见她。” 说完就命人带了文姬上来,她蓬着头,赤着脚,叩头请罪,彼时天气严寒,她冻得瑟瑟发抖。 但举止依旧端庄,一开口声音十分清亮,立刻成了人群的焦点。 她说话的语气极为悲痛,期间暗含的意思让人心酸无比,但是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大家听了都被她感染到了,纷纷为她求情。 曹操脸色阴沉不定,只道,“我确实同情你,但是判决的文书已经送出去了,怎么办?” 文姬立刻回道,“您马厩里有上万匹骏马,还有数不清的猛士,为什么舍不得让人骑一匹快马追回文书,救助一个将死之人呢?”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然后照办了。 他派人去追文书,顺便给文姬拿了鞋袜和头巾,帮她保暖。 又问道,“我记得老师家里有很多古典书籍,现在还在吗?” 文姬有点难过道,“父亲留下的书籍四千余卷,因我远离家乡处境艰难,没有能保存下来,现在能背诵出来的,只有四百多篇罢了。” 众所周知,曹操十分爱才,惊喜道,“我现在就派十个书吏到你那里去抄写。” 文姬轻轻摇头道,“男女有别,按照礼制男女之间不能亲口传授。请给我纸笔自己抄写,是用楷书还是草书全听您的命令。” 曹傲大喜,立刻命人拿来纸笔,文姬凭记忆抄写出来,全部送给了曹操,文章没有一处遗漏和错误,实乃千古传奇。 蔡文姬便这样救回了丈夫一条性命,因为在场各位宾客来自各方,又极有名气,“文姬救夫”的故事被传的很广。 董祀自然也知道了,他十分感念妻子的恩情,从此后改观了对文姬的看法,夫妻二人自此开始结缘,此后过得十分幸福。 董祀逃过劫难后,对官场死了心,便辞官不做,带着妻子溯洛水而上,隐居在了山林里。 夫妻二人日子过得清贫,却也温馨,文姬一生波折,在最后终于得到了最想要的安稳生活,也算一个好的归宿。 那日,曹操忽然来访,看她过得不错,匆匆离去,再不曾登门。 可她看着他威风凛凛却也日渐苍老的背影,想起了很多往事。 那时,她刚从匈奴归来,过得苦痛不堪,他问她最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她说,她想要一个家。 他便承诺会给她一个安稳的家。 他真的为她左挑右选,选了一个又帅气又年轻又有责任心的丈夫。 可惜这个丈夫有自己的小心思,不肯好好待她。 他自然是知道了。 那一天,她突然想到,也许曹操根本就没想要处死董祀。 他只是做了个局,为她造了势,让她在众多名士的注目中救了自己的丈夫,他清楚董祀是什么样的人,也清楚她救他后,他会怎么待她。 可他终究还是放心不下,于是便亲自跑来看了一眼,确认这个局是完美的,确认她确实有了一个安稳的家,他才彻底放心了。 然而,曹操是一代枭雄,是狠辣的,无情的,是善谋略的,是擅长玩弄人心的,他的心思,谁也猜不透。 猜不透便猜不透吧,但一系列的事情罗列出来,爱不爱,便由各位看官自行判断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