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报了中文系,却做了一名英语老师” | 报志愿的那些事儿

 劳动者2010 2019-06-23

作者:李若辰

转自:小若有所思(ID:Ruo-Philosophy)

这几天到了高考报志愿的日子,我翻出了自己当年刚上大学时写的文章《高考报志愿,跟随自己的心高考》重读了一遍,深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年人的理想主义。

回头一看,我大学毕业都已经四年、工作也已经两年了,当年文章里的人和事有了不同的进展和结局,也遇到了新的人、和新的故事。

那么不如借此机会和八年前的自己来一场对话,说一说关于报志愿、选专业、选学校这档子事儿,小若老师的感受和看法。

1. 你学的专业很可能不是你以后的职业

第一个故事,是我自己的。

当年放弃了香港大学的offer、欣然走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我,彼时抱着想培养点人文素养的愿望,想着以后进入传媒行业做一个针砭时弊的记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帅滴很。没成想,后来出国留学学了教育,回国成为了一名公立学校的英语老师。

这个弯儿绕得可真够大的。

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就时常向我安利老师这个职业的好处,我不以为意。现在呢,在每天和学生在一起乐乐呵呵,虽然很累但依然很确定这是我喜欢的事情,并且基本可以确定一生都是要奉献给教育事业了。

呵,真香。

不过这个世界上真香的事情可多着呢。

我们在特定时间点上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未来做出的判断往往有局限性,而未来几年我们的人生不断迈入新阶段,也会不断吸收信息、积累经历、成长自我,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对于人生未来的规划。

我们会重新认识过去的判断,重新看待过去的选择,甚至好恶都会随时间变化。这是自己革自己的命,但这没什么可怕,因为成长就是在这个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发生的。

2. 你“喜欢”的专业,是真的喜欢吗?

关于选专业,当年的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现在的我依然相信做喜欢的工作对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过这个“喜欢”可不只是看着好玩、觉着有意思那么简单,而是真正了解这个专业背后的行业和领域之后,对于这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的判断。

更何况“喜欢”这事儿听起来非常简单直接,但实际上在少年时就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而“喜欢的专业”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玄学命题。

那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可能不清楚喜欢的专业,但是大部分人都想象过我们向往的生活。

所以在这儿,我们不妨先一起来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我长大后,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未来,我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 你是想成为一个平凡而幸福的普通人,还是具备影响力的大人物?

- 是想通过奉献来获得人生的意义、还是多工作赚钱过上很富裕的日子?

- 是想独立潇洒拥有炫酷的人生、还是追求温馨和美的家庭生活?

这几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都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想法。我们要做的就是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哪一种生活状态会让我们更有幸福感、更快乐,那可能就是我们关于未来的终极梦想,是我们要努力去往的地方。

那么,光做梦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来思考怎么才能通过行动来离这个梦想近一点。所以接下来就可以更落地,思考一下我们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你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来过上这种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在思考我们自己的职业理想的时候,有三个非常有用的角度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是,我热爱的是什么;

第二个是,我擅长做的是什么;

第三个是,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一张我喜欢但找不到出处的图…大家找到可以告诉我

理想状态下,会有那么一些行业对我们来说是三个维度的交叉点,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职业”。

可是真实的生活常常没有那么多理想,我们常常要作出一些妥协。很可能大部分事情是我们热爱且擅长但是不赚钱,也可能赚钱且喜欢但不擅长,又或是赚钱且擅长又不喜欢。

那么当不存在完美方案时,这三个维度上哪个维度是你愿意作出让步的?这可能也是我们真正面对人生选择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添加关于“选专业”的灵魂三问

- 你喜欢的专业,是你以为你喜欢,还是你真的喜欢?(你真的了解大学专业吗?)

- 你喜欢的专业,真的能带你去你喜欢的职业吗?(你到底想做什么工作,这个领域看重哪些技能点,什么或者哪些是它的对口专业?)

- 你喜欢的专业,如果能帮你找到喜欢的职业,那么能给你喜欢的生活吗?(你以后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想从事的职业能帮你达成吗?你一定要学这个专业、做这份工作才能达成吗?)

在这里提醒面临专业选择的你,首先要尽量多地了解专业的真实学习内容和要求探索自己对什么样的领域感兴趣;同时也要尽早在“专业”“职业”之间建立联系,结合就业形势和前景,包括行业收入和工作内容、工作状态,再结合你自己的喜好,选一个自己真的喜欢、或者至少不那么讨厌,对我们未来人生发展最有益的专业。

这不仅仅适用于报志愿的同学们,也适合所有学生朋友、和在思索未来规划的你我他。 毕竟,这是个挺重要的选择,早想早明白、早准备早占先。

3. 报志愿不是一锤定音

当然啦,报志愿固然重要,但是大家但可不必如临大敌、觉得即将做出这辈子再也无法更改的选择。

就像我在八年前那篇文章里写到的,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校都给同学们提供了转专业其的机会。

本科期间没有转专业,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重新选择的也大有人在。

甚至研究生学的也不直接对口,直接跨专业找工作的人也不少——当然专业和工作之间多多少少得有些联系,或者有对口的实习经历做了补充。

比如各类理工科的同学集体转行成为“码农”,还有我身边从不同专业转向教育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朋友们。

其实,我们人生中的绝大部分选择都不是一锤定音,尤其是在报志愿这件事情上。毕竟,能够在18岁就想明白自己未来人生长路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因此,茫然很正常,曾经坚定相信却在某些时刻感到疑惑、也很正常。

哪怕是工作了很多年之后突然听到了使命的召唤,换个领域重新开始,也没关系。

像工程师出身、做了IT又做了文化创业的我老爸,和学历史、做过老师和公司职员最后成了家庭教育讲师的我老妈一样,四十多岁也还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我挺为他们骄傲。

我们不可能总是做出100%完美的选择;在每个当下尽量全面考虑、深入分析、谨慎决定,做出那个我们认为相对适合的选择,就够了。

行业会有起起落落,我们的心智也随着个人成长不断成熟。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一不会失去价值的就是我们对自我的探究和思索和拥抱变化的能力。

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精进自己选择的专业,同时努力点亮更多的技能树,把自己打磨成一颗在哪里都会闪光的金子,这可能是我们现阶段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

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我们没什么选择,也就没啥可就纠结。

4. 一切努力和经历都有价值

那当年的其他故事怎么样了呢?

有趣的是,当年我文章里提到的喜欢历史、哲学却迫于压力选择了经济的同学,咬着牙坚持读完了本专业的本科,研究生在美国读了公共政策,现在在国企做着有点辛苦、挣得不少、也还蛮有意思的工作,生活过得挺开心。

而那篇文章里没提到的我家楼下的学长,第一年考清华建筑系落榜到二志愿之后,选择复读考上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最后还是放不下对建筑的热爱,到哈佛大学重读了一个建筑学本科,终于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

还有两位北大物理学院博士师兄,他俩一位转行到互联网行业成为金融保险产品经理,而另一位进入华为在深圳的研究所继续搞科研。他们选的路截然不同,都蛮辛苦、都有生活的压力,但是也时常跟我们讨论最近的成长和收获,他们都不后悔。

我呢,学了中文、教了英语,我也不后悔。毕竟能在英语课上讲几段文言文、说两句鲁迅对于树立我英语教师的威信有奇效。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清晰了自己对“教育”这块田野的深刻兴趣与热情。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多酷!

这又和我当时想做记者的初心不谋而合;在中文系学培养的那点人文意识、语言功底和思维素养也有效地反映在我的课堂里,毕竟语言终是媒介、思想才是珠玑。

“功不唐捐”。

没有书会白读,没有努力会白费;我们过去所有的经历,哪怕现在看起来星星点点,最终都会连成线、织成网,造就一个丰富强大的自己。

所以,专业要好好选,万一以后发现没选对,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换呗。

但前提是,你要不断学习、持续成长,一直保持“换”的能力和资本。

最后,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完美的工作、完美的生活。

即便是找到了那个兴趣、擅长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契合点,蜜月期过了也还是会向你露出起起落落落落的真相。

大家都是在一地鸡毛中去选最漂亮的那几根自我安慰,支撑着自己过好每一天。

可是又怎么样呢?This is life. 

尽力而为、不留遗憾就好了。

Well,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wrong choi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