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鱼与惹草—中国古建装饰符号

 潇潇雨ekg9m5f4 2019-06-24

在中国古建筑山墙上部和屋檐下,有很多的装饰构件,比如悬鱼、惹草、山花等,都是山墙上的博风板装饰构件名称。

搏风板是用于悬山或歇山建筑,遮挡山面梢檩檩头之板,可以遮挡风、雪、雨、露。在此板正中间的装饰悬垂物,称为“悬鱼”,两边顺坡排列较小的三角云纹装饰,则称为“惹草”

悬鱼与惹草

悬鱼,垂于正脊,大多用木质材料雕刻而成,因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也叫垂鱼。惹草,位于悬鱼两侧对称,惹草体量较小,纹样案和雕刻工艺比较简单,大多数是三角云纹。

《营造法式》对悬鱼和惹草的尺寸规定有下述数句:“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华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垂鱼版: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厘。惹草版:每长一尺,则广七寸,厚同垂鱼。”

悬鱼、惹草的尺寸,随建筑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伸缩余地,它们的长宽比例大致规定为10:5和10:7。现存古民居建筑的悬鱼大多数在80-100厘米长,20-30厘米左右宽。其他类型建筑的悬鱼,长度存在很大差异。

每面山墙上的悬鱼与惹草的数量,一般为一、三、五、七不等。一般来说,房屋有几条檩就有几个悬鱼惹草。它们连接和美化接缝,保护椽端不被雨水侵蚀,使得博风板更牢固。

关于“悬鱼”还有个故事:

《后汉书·羊续传》:汉羊续以清廉自守,他刚到南阳郡任太守,属下的一位府丞就执意送给他一条鲤鱼。羊续将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了鱼干。

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鲤鱼,羊续把他带到柱子前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一起拿回去吧。”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这事传开后,就有了“羊续悬鱼”一词。

从此,“悬鱼”一词,便成了官吏清正廉洁的代名词,而羊续也因此被后人敬称为“悬鱼太守”。

由于这两个构件,常年遭受风霜雨雪的洗礼,所以很容易损坏,保存下来的年代较古老的悬鱼最早在宋朝。

悬鱼最早出现在唐代,宋以前,悬鱼只被允许应用在高级官僚府邸及寺庙建筑中,普通民不允许使用。而宋以后,元代开始兴盛,悬鱼装饰被隐居山林的逸士民宅使用。

最初的“悬鱼”样式简单,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一千多年的时间演变,发展为丰富多样的传统吉祥图案和造型

有的已完全看不出一点鱼形,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文字纹、器物纹等,诸如莲花、菊花、卍字,常见的还有“福、禄、财、寿”等,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祈愿。

悬鱼的鱼,谐音“年年有余”,鱼多子,体现了人们祈福婚姻美满、多子多孙的愿望。而中国古民居多为木结构,房子怕火,悬鱼和惹草都是水中之物,水以厌火,象征防火之意。

悬鱼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功能性向装饰性构件的转换。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中原、三晋、浙闽、西南地区,因地域文化不同,悬鱼呈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

云南建筑中的悬鱼图案,大多抽象化,木材质,多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刷之大红漆料,展现了异样的情趣风格。随着时间的发展,悬鱼的材质也不拘于木材,演化出了琉璃、陶瓷、砖石等。

悬鱼与惹草,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装饰符号,虽左右不了建筑的结构,但它们使得山墙和屋檐的过渡变得更自然,纯朴而不粗陋,花纹繁杂却不媚俗,将精致错落、含蓄内敛的美得以展现。

古建筑构件之美:雀替和牛腿

中国古建筑磅礴大气、富丽堂皇,承载着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但细细欣赏,它的美更多地体现在了细节处的精美与讲究。雀替与牛腿,便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

很多人会把牛腿和雀替两者搞混,但实际上大不相同哦。牛腿和雀替都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雀替一般是梁下的木雕构件,而牛腿基本上是檐下的木雕构件。

雀替

雀替,被放置于梁与柱或枋与柱的相交处,用以缩短梁枋跨度从而增强其荷载力,同时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雀替,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是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代表产物。

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之后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

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是有三幅云及拱头承托,雀替的雕刻或写实,或写意,或精致细腻,或粗犷豪放,姿态万千,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越来越精美。

清代时,雀替从力学构件发展成建筑上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尤为丰富多彩而精致,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丰富着古典建筑的形式。

雀替的表现手法往往隐喻而含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寓意。

放置的位置不同,结构和样式也有所差异,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形式和风格各异的雀替,其样式大致可分为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牛腿

牛腿,作为古建筑中的构建之一,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位于梁柱之间的三角形木质构件,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

“牛腿”的正式得名不可考,但根据其粗壮的形态,不难看出应是由于形似牛腿而得名,有的地方又叫“马腿”。

最初仅仅是一根支撑屋顶出檐部分的木杆,即撑栱。但撑栱在艺术层次上无法达到许多建筑的要求,于是工匠们便用一块雕花木板来填充、装饰撑栱后面与柱子之间的三角形空档。

牛腿高居在檐柱外向的上端,屋檐的重量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牛腿转移到檐柱上,牛腿保持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作用。

牛腿还支撑着挑檐的椽木,使屋面的出檐增加,使廊檐的面积扩大,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保护了立柱、木质墙面和门窗。

同时,屋檐与檐柱之间的牛腿正处于人的最佳视域位置,形成了视觉欣赏的焦点,引人注目,对建筑起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

牛腿起于唐而盛于明、清,能够在民间流行起来,得力于木雕技艺的发展。明清我国木雕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也大量进入建筑领域。

牛腿作为檐柱上的重要构件,其位置显著,犹如人的脖颈,所配装饰也最易显示房屋主人的地位与精神追求。

从明代开始,牛腿的雕饰作用大大盖过了其实用性,逐渐出现稍作雕刻的竹节、花鸟、松树之类的浅雕。清代,“牛腿”逐渐演变成整块斜木雕刻,工艺日趋繁琐,雕工精美,刀法纯熟,雕刻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清朝后期,“牛腿”的雕刻技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雕刻的内容广泛地采用儒释道、花鸟、吉祥物等题材,并交错地运用浮雕、镂空雕、半圆雕技法,使其玲珑剔透,神形兼备。

牛腿的尺寸一般比较大,显得粗笨,牛腿与木雕结合,为木雕艺人提供了展示技艺与才能的场所。所以,牛腿在民间特别是在木雕技术很发达的地区流行起来。

民国后期,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加上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变化(砖木或砖混结构逐渐代替了木结构),牛腿日渐式微。近年来,有很多人对古代牛腿的收集与仿制作为,作为一种装饰品或艺术收藏品。

中国古民居建筑构件中,雀替与牛腿展现了独有的魅力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集建筑结构与工艺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古建筑中石材构件种类大全 · 实用

古建筑石构件古建筑石构件主要集中在建筑基座上,有阶条石、压面石、燕窝石、好头石、石栏杆(以上位于台基上)、柱顶石(位于柱子下)、抱鼓石、门枕石(位于门下位置)、挑檐石(位于屋檐下的山墙上),还有门枕石、抱鼓石、石栏杆、夹杆石等
中国古建筑,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古建筑由瓦、木、砖、石、油等材料组合而成。古建筑石构件能够承受巨大的荷载,另外,它还具有防潮作用。目前古建材料非常丰富,我们为什么沿用石构件呢!因为石构件密实度、坚实度、抗风化是任何材料都无法替代的。
从平面图看阶条石、好头石、埋头石
从立面看阶条石、好头石、埋头石
带雕刻的柱顶石
从实物看柱顶石
从平面图看垂带石、如意石、燕窝石
从平面图看阶条石、好头石、埋头石
套顶石、底垫石
燕窝石,御路石、如意石
门轴上用的抱鼓石
大门门枕石
一般用于垂花门上的滚墩石
用于牌楼上的夹杆石
山面腰线石、挑檐石
石栏杆
石制须弥座
古建筑中,采用石构件,是古建筑形象和造型区别与现代建筑的特点之一。古建筑中石构件常用的有阶条石、柱顶石、埋头石、踏跺石、垂带石,金边石、腰线石、角柱石、门枕石、滚墩石、夹杆石、石栏板、须弥座等。

------------------------------------------------------------

(图文内容来石材研习社 (ID:stone5A)

看图认识硬山建筑构件

一个硬山建筑,它的骨架由柱、梁、枋、垫板、檩木以及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组合起来的。了解古建筑,第一步要了解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1.硬山建筑: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2.檩三件:檩、垫板、枋子三件叠在一起的做法称为“檩三件”。

3.五架梁:其上承托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4:三架梁:其上承托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5.六架梁:其上承托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部架之梁。

6.四架梁:其上承托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部架之梁。

7.顶梁:其上承托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顶梁又叫月梁。

8.双步梁: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9.斜双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与山面檐面各成45度的双步梁。

看图认识悬山建筑构件

1.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2.悬山建筑是与硬山建筑并无多少区别,所不同的是稍间檩木的变化。硬山房稍间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悬山建筑稍间檩木则挑出于山墙之外。

3.悬山建筑的构件基本同硬山建筑构件。

看图认识歇山建筑构件

1.歇山建筑具有悬山建筑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上下分为两段,上段具有悬山建筑的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

2.踩步金;歇山建筑山面的特有构件。其正身似梁,两端似檩,位于距山面正心桁(或檐檩)一步架处,具有梁、檩等多种功能。

看图认识庑殿建筑构件

1.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为庑殿建筑,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2..五架梁:其上承托五i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3:三架梁:其上承托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4..六架梁:其上承托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部架之梁。

5.. 扶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 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看图认识亭子构件

亭子属于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变形。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1.角梁:用于建筑物转角部位,沿角平分线方向斜下方挑出的用以承接翼角部分荷载之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根重叠使用,下面的为老角梁,上面的一根为仔角梁。

2.由戗:角梁的后续构件,依位置不同又分为下花架由戗、上花架由戗、脊由戗等。

3.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撑以免倾斜。如获至宝纵中线上有中柱,在梁之内端都 安在中柱上。

4.翘飞椽:飞椽在檐口转角部分的特殊形态,其排列形式随翼角椽且一一对应,有冲出和翘起,是翼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5.翼角椽:建筑檐口转角部位呈散射状排列的椽子,是檐椽在转角部分的特殊形态,有向外冲出和向上翘起,如鸟翼展开的形状,翼角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特征之一。

看图认识牌楼构件

我们之前介绍过牌楼,今天小编带带大家了解牌楼的基本构件.

1.夹杆石:牌楼特有构件,起整体稳定的作用。

2.灯笼榫:牌楼特有构件,就是在牌楼柱子顶端做出一根长榫高高地伸出柱头之外,这个榫与柱子乃一根木做成,断面呈正方形,宽厚等于或略大于斗拱的坐斗,它占据角科坐斗位置,下端代替坐斗,向上一直延伸至正心桁下皮,并在顶端做出桁椀。

3.戗杆:凡木牌楼,皆用戗杆支撑。在现代,有些牌楼经过重修后,将骨干构架改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已无需使用戗杆。

4.大挺钩:牌楼的下架有戗杆支撑,上架的明、次、边、夹诸楼有挺钩支撑,正,次楼挺钩每面四根,每座用8根。边夹楼每面2根。

看图认识垂花门构件

1.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撑以免倾斜。如获至宝纵中线上有中柱,在梁之内端都 安在中柱上。

2.檐椽:在檐下使用的,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3.飞椽:附着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加尾长(如三尾或二尾半),再乘举架系数三五举增高加斜为长度,椽径同檐椽。

5.垂花门的基本构件有:前檐柱、后檐柱、檩、月梁、麻叶抱头梁、垫板、麻叶穿插枋、角背、檐枋、帘笼枋、垂帘柱、骑马雀替、花板、折柱、门枕等

古建筑作为我国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作为爱好传统建筑文化的朋友,要承担古建筑传统技术的使命。

 

可延伸阅读

1.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2.古建筑常见易混淆名词解释(下)——实用版

 3.古建筑常见易混淆名词解释(下)——实用版

 4.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