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件汉代陶狗,为何成为辽博的宝贝,只因一个让人想不到的原因

 历史解密坊 2019-06-24

在辽宁博物馆内,存放着一件并不起眼的文物,凡是来到博物馆的游客,都不会在它的面前驻足太久。可是游客们却不知道,正是这件看起来毫无亮点的文物,居然还隐藏着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秘密!它究竟是什么?又会揭开怎样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辽宁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附近,是一座辽宁地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他的前身是东北博物馆,也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第一所博物馆。
正是因为辽宁博物馆的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在馆内珍藏着不少珍贵文物,总数达到了11.2万件,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游客们在游览博物馆时,总是能在“汉代区”展厅内,看见一件釉色斑驳的陶瓷狗。该件陶瓷狗被称为“东汉绿釉陶狗”,它是出土于一座东汉墓中的“神奇”文物。
“东汉绿釉陶狗”为绿釉陶器,浑身上下的绿釉已经被腐蚀的大面积剥离,因此看上去才会斑驳不堪,让陶狗呈现一幅狼狈的模样。
绿釉也被称为铅釉,是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色釉,为了能让这种色釉显现出绿色,还需要加入适量的铜方可完成。绿釉虽清澈明亮,其本身结合却相对松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旦绿釉经受时间过长的土侵水蚀,便会有脱釉剥离的可能,“东汉绿釉陶狗”正是该现象最好的例证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也该细致的研究一下这件“东汉绿釉陶狗”了。“东汉绿釉陶狗”高33.5厘米,长37厘米,陶狗仰视前方,眼神专注,竖起的耳朵似乎在进行着高度警戒。
陶狗的嘴内犬牙交错,似乎在示威,又好似在奋力地保护主人,除此之外,陶狗的脖子上还系着一个钉满铁扣的项圈。
想要鉴定一件文物是不是宝贝,要从多方面进行衡量,诸如造型、工艺、背景、墓主人身份、历史价值等等。但上述的鉴定要点,对于该“东汉绿釉陶狗”来说,似乎没有任何超出别的文物的地方。

陶狗的造型为站立式,如此造型可谓是司空见惯,从艺术加工上来说,陶狗的制作工艺虽然精致,却在设计理念上不够巧妙,综合起来看,这件陶狗都不是同时代同类器物中的佼佼者。再加上陶器本身掉釉严重,让专家们都大失所望,难以提起来研究的兴趣。
前面已经提到,“东汉绿釉陶狗”被专家们公认为是馆中的珍宝,然而我们却并未发现其出彩的地方,究竟是疏忽了哪里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并未谈及到陶狗身体上的“配饰”的历史价值。

此时有读者会问,仅仅是一件陶瓷狗,它身上能有什么“配饰”,究竟他脖子上的项圈,就拥有不一样的历史价值吗?您可别小看陶狗脖子上的那条项圈,那可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宝贝。
人类蓄养狗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原始社会中,狗就成为了人们狩猎时必不可少的伙伴。在此之后,狗也一直追随着人类的步伐繁衍至今。为了让自家的狗不至于走失或伤害他人,人们发明了项圈和狗链,将自家的狗拴住,防止它丢失的同时,更能控制和阻止它的攻击性。
可是千年以来,人类拴狗的时候,究竟会系什么样的项圈呢?估计任何史书都不屑于一提,这也让拴狗的项圈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东汉绿釉陶狗”正好解开了这一谜题,让陶狗脖颈项圈是什么模样,可以被现代人一目了然。正因如此,后世考古学家通过这件文物,才了解到了古人拴狗时的项圈的秘密。
谁能想到,正是这件不被人看好的的文物,居然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驱散了人们心头关于狗项圈模样的疑云。由此可见,考古真是打开历史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古代的灿烂文明,都由这些珍贵的文物来体现。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