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元载(公元756年)七月二十八日庚辰,玄宗一行经过一个半月的颠簸,终于抵达成都。八月十二日癸巳,灵武方面的官员也赶到成都,向玄宗通报太子李亨自立为帝情况。十六日丁酉,玄宗下诏宣布退位。十八日己亥,玄宗在成都行在前殿召见以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为首的册封团队,命令他们带着传国玉玺和玉册赴灵武传位。 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动作表明,玄宗对于太子的自立和个人的进退去留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和行动预案。 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28岁时即位,到目前执政四十余年,当年意气风年的青年已进入暮年。晚年的玄宗,虽然牢牢把控着政局,但对政事的厌怠已溢于言表。天宝十三载春,玄宗对心腹宦官高力士所说的一番话正反映了当时的心态:
也就从这年开始,玄宗在不同场合有过表态,要传位给太子,自己退休。不管当时讲这些话时是否真心,但在玄宗意识里,自己的政治生涯已进入尾声,该谢幕了。 玄宗作为一位即将退出政治舞台的君王,对于太子李亨自立为帝,虽然吃相很有些难看,但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了。他目前最关心的是三件事:一是退位以后与肃宗权力边界的划分。二是关于自己的历史定位与评价。三是交好班,不留首尾,清清爽爽地退出。 关于第一件事。本来玄宗之前已有数个太上皇,有先例,按既定方针办就是。但是玄宗与前几个先皇相比有优势,就是没有在肃宗的掌控之下。在这种情况下,玄宗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所掌控的军政资源为自己保留一些权力,比如重大问题的最终决定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玄宗表现出了一位老一辈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完全交出权力,只保留军事决策的知情权。这一点,在八月十六日颁布的《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中讲得很清楚:
而且进一步申明:待克复两京之后,这项权力我也不要了。 关于第二件事,个人政治生涯的评价问题。这个事情很重要,处理不好,自己四十多年来的政绩就会被抹杀。这是有教训的,自己的高祖父李渊就是。李渊的功绩很大,从太原起兵、抢占关中、定都长安、代隋正朔,到扫清群雄、统一天下,妥妥的开国之君。但就因这个问题没处理好,所有的功绩被算到了儿子头上,自己成了一个缺乏远见、好色昏聩的庸君。反观其曾祖父太宗皇帝李世民这个问题就处理得很好。毋庸置疑,李世民功绩很大,是一代明君。但他也有问题,最大的污点就是杀兄逼父,不仅得国不正,而且还涉嫌不孝。关于孝,现代人已经认识不到这个重要性了,你要是虐待父母,民警一般当作家庭纠纷作调解处理。但在古代就不同了。古人以孝治天下,皇帝死后的谥号上要默认加一个“孝”字,没有的话就是大问题。但太宗通过修改实录、销毁原始档案、以及操控舆论等系列操作,成功地将父亲平庸化、兄弟妖魔化,不仅洗刷了身上的污点,还成了拨乱反正的明主。先皇们以往的这些历史,玄宗自然心知肚明。尤其是高祖父李渊的惨痛教训,使得玄宗胆战心惊,心有戚戚焉。 目前,玄宗处境类似于高祖李渊,但能强点;从政得失类似于太宗,要逊不少。所以玄宗就很有必要利用现在比高祖处境强点的窗口期,确立一个比较理想的历史定位。 那么玄宗是对自己作何定位呢?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还是“三七开”?亦或是其他?关于这个问题,玄宗已经在八月二日在成都颁布的《幸蜀郡大赦文》中作了回答:
到天宝十五载,玄宗统共执政了四十四年。前四十年,玄宗认为自己做得还是不错的,“人亦小康”。这四十年里有二十多年的“开元盛世”,岂止是不错,那是相当的不错,玄宗谦虚了。当然这四十年中,还有李林甫当宰相的十几年,出了很多问题,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但玄宗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有意地忽略了。有问题的是最后四年,“奸臣凶党,负信背恩。创剥我黎元,暴乱我函夏,皆朕不明之过,岂复尤人哉。”也正好是杨国忠当宰相的几年。所以,玄宗对执政四十四年的自评结论是“十一开”。 同一时期最为睿智的政治人物、肃宗的首席谋士李泌就有着惊人的洞见,提醒肃宗要注意处理李林甫问题。《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记了这样一件事:
关于第三件事,交班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衍生。第一个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了,那么接下来按定下的调子办就是了。 按照传统的禅位流程,还应当有个推让过程,新老皇帝要推来让去好几次后,新君才“极不情愿”地登上大位。现在既然肃宗已经自己骑上马了,这个流程就自然省却了,玄宗能做的就是好好地送一程,排除掉肃宗行进路上可能的障碍。所以就在玄宗宣布退位的两天后,也就是至德元载八月十八日,一个由三名宰相带领的庞大的册封团队被派往灵武肃宗行在。这个团队不仅仅是去册封,也意味着政府机构整体转到肃宗方面。下一步,当初在普安时作出的诸王分镇安排也要撤销,恢复原状后交给肃宗。在此背景下,八月二十一日壬寅,《停颍王等节度诰》颁布了:
这份诰旨的起草人是中书舍人贾至,有学者认为其是伪作,依据是《旧唐书 韦见素传》中一条史料:
也就是说,贾至是玄宗派往肃宗行在册封团队中的一员。该团队已于八月十八日受命出发,贾至不可能在八月二十一日在成都起草这道诰命。 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将这份文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看,完全符合玄宗当时处理退位问题的思路。其次,唐时诏令办理流程是这样的: 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草拟,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改签字后交门下省;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侍中按级审复通过后,再呈皇帝;皇帝看后没问题,在上面签“制可”,诏书正式生效,交尚书省执行。 诏书上所署的时间是皇帝在上面签字的时间。也就是说《停颍王等节度诰》所署的八月二十一日是玄宗在上面签字的时间。所以这份诰令很可能是贾至八月十八日前起草完成后,流程走完用了三天时间,真伪没有问题。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