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继尧,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期。我国学者最早对国际上这股学术潮流作出应答的是宗白华。20世纪20年代他从德国留学回国任教,就以艺术学为题做过系列演讲,并写有体系完备的演讲稿。由于种种原因,艺术学研究在我国长期处于沉寂中,它甚至迟迟未能像它的相关学科如美学、文艺学、美术学、音乐学等那样,取得应有的学科地位。80年代,有些学者(如吴火、李心峰等)呼吁大力开展艺术学的研究,并尽快确立艺术学的学科地位。90年代中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艺术学级学科中增列了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在此前后,我国一些高校如东南大学、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分别于1994年6月、1997年9月和199年3月成立了艺术学系。2011年,“艺术学”由从属于“文学”的一级学科升级为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立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这表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已经在我国确立。艺术学这门学科是怎样诞生和形成的?它曾经研究过什么?它怎样从事自己的研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定艺术学的对象、范畴和研究方法。 德国学者马克斯·德索( Max Dessoir,1867-1947)于1906年出版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标明了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这部著作的内容如它的标题所示,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学,第二部分是一般艺术学。这里的一般艺术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学,“一般”的限定词是为了使它有别于特殊艺术学(如美术学、音乐学、戏剧学等)而添加的。德索的基本出发点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艺术活动仅仅部分地重合,因此,研究艺术的学科应当同研究美和对美的知觉的学科区分开来。他反对艺术和美密不可分的传统看法,认为艺术除了表现美以外,还表现悲、喜、崇高、卑下甚至丑。另一方面,审美领域又广于艺术领域,因为审美领域不仅包括艺术现象,而且包括自然现象和现实世界的其他现象。此外,艺术不只产生审美享受,它还有其他一系列功能。一般艺术学应当研究艺术的这种多面性,并以此有别于美学。德索的观点显然有片面性,他大大缩小了审美的领域,对美仅仅作古典主义的解释。我们认为,不能因为艺术表现悲、喜、崇高、卑下甚至丑,就否定艺术和美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反映现实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不仅包括美,还包括形态上各种各样的丑、悲、喜、崇高和卑下。各种审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对美的直接肯定和间接肯定。不过,德索的理论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它是对19世纪下半叶欧洲广泛流行的,并且得到德索许多同时代人支持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的一种反动。 德索在自己的著作问世的同一年,创办了和他的著作同名的刊物《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杂志》。这是国际性的美学权威杂志,在最初几期上发表文章的有移情说的代表利普斯,《艺术的起源》的作者格罗塞,以及康拉德·朗格、里哈德·哈曼、福尔凯尔特等。该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1943年停刊,1951年在斯图加特复刊,现更名为《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年刊》。有的美学史家把这份杂志称作20世纪德国美学发展的一面镜子。1913年10月,德索又以“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为主题在柏林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美学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共525人。当时德国所有著名的美学家几乎都在这次会议上做了报告,其中埃米尔·乌提兹和哈曼的报告题目也是“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按照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的说法,德索和乌提兹是维持德国美学在西方美学中的领导局面的人物。 “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这种并列、比照的提法反复成为书名、刊物名、国际会议的主题和学术报告的题目,这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学脱胎于美学。如果说鲍姆嘉通于18世纪中期使美学脱离哲学而独立,那么,德索于20世纪初期使艺术学脱离美学而独立。德索的主要追随者有乌提兹和哈曼。 乌提兹在《一般艺术学基础原理》(第1卷于1914年出版,第2卷于1920年出版)中主张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狭窄的审美现象。作为文化现象,艺术表现文化和人的需要的全部丰富性。在他看来,艺术并非审美的局部状况,艺术的本质只有通过它本身才能够被认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一种通过观照而直接认识世界的特殊需要。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涉及存在的各种价值领域——道德价值、宗教价值、政治价值、审美价值等。正因为艺术是由各种不同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极其复杂的文化产品,所以需要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它,比如价值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美学方法等。在某一门科学的范围内,如在心理学中,或在文化学中,或在美学中,都不能把所有这些方法统一起来。于是,一般艺术学就应运而生,它依据各门学科局部研究的成果,以认识艺术活动的本质 乌提兹还谈到“一般艺术学”这个概念来源于19世纪德国学者海特纳的美学观点。海特纳的主要著作有《反对思辨美学》和《现代戏剧》等。他尖锐批评黑格尔及其继承者费肖尔的美学(费肖尔在《美学,或者关于美的科学》中试图依据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广泛的美学体系)。海特纳认为艺术作为社会现象,是“我们的感性观念、感情和观照的感性表现”。艺术的存在完全不是为了创造美,艺术的目的也完全不是为了享受。1903年出版了斯皮策研究海特纳的大部头著作,这部著作对“一般艺术学”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哈曼在1911年出版的《美学》和1922年出版的《现时代的艺术和文化》中,把艺术也看作多层面的文化现象,其中审美因素同实践因素、功利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其他因素浑然一体,因此,必须在广阔的文化史背景中考察艺术的发展。他认为美的本质不同于艺术的本质,只有认识到审美过程的本质,才能够既理解美学和艺术的密切联系,又不把艺术和美混为一谈。哈曼指出,有的艺术在功能上同孤立的审美体验相联系,他把这种艺术称作“体验艺术”( Erlebniskunst)。然而,也有艺术把我们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装饰实用艺术就不使我们隔绝于生活,而是使我们与生活紧密地相联系,它使整个生活变成艺术。基于对美和艺术的区分,哈曼主张艺术学的独立。 艺术学的独立运动凝聚着对美学对象的再思考。德索等人认为,传统美学研究两组问题:审美价值和艺术活动。由于这两者的区别,现在有必要把艺术活动单独归入艺术学的门下。我们赞同艺术活动是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不赞同把艺术活动从美学的对象中切割出来。既然美学的对象是审美价值,那它就不能不研究艺术,因为艺术也是一种审美价值,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审美价值。美学和艺术学都研究艺术,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美学研究各种审美价值(包括艺术)的普遍规律,艺术学研究作为审美价值的艺术价值的特殊规律。这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美学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艺术,其研究带有哲学意味,美学研究比较思辨、抽象。而艺术学研究艺术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涉及美学范围,具有不自觉的美学性质,艺术学研究比较实证、具体,它比美学更加关注艺术实践。艺术学所由产生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它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来源:费德勒著《艺术活动的根源》代序一。此处为节选,题目为编者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