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1 飞轮效应 想到马上要做作业,就不想动,拒绝进行下一个动作;作家开始写书,艺术家开始雕刻……都是第一步最难。 这种懈怠既是拖延症的根源,也是万事开头难的体现,背后暗藏着“飞轮效应”。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 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 也就是,当你熬过了开头,后面也就容易了。 2 蘑菇效应 曾有一个朋友向我倾诉,刚刚开始工作时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派下来的活任劳任怨加班加点的完成,明明比别人更认真,反而会受到很多指责、批评,功劳被无视,得不到领导赞赏。 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 但“蘑菇定律”说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灰暗的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要度过一段挣扎期。 别担心,虽然“前途茫然”的感觉会持续在整个蘑菇时期,但等到长得够高够壮,就会被人重视。 应该相信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可能是养育“蘑菇”的肥料。 3 鸟笼效应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意识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况,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 逛超市时,常常因为需要性不强的东西,不自觉地往购物车里添加更多无用的产品。为了凑满折扣下限,为了预想的附加价值,花了更多钱。 鸟笼效应对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 比如想要养成坚持读书的习惯,就每天翻开想要完成的书籍,放在书桌上暗示自己。不要让书籍沉重的封面打败你, 不要让“鸟笼”束缚你的生活。 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正向利用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4 野马效应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在吸饱血之后就马上离开了,可是却有不少野马却因为它被生生折磨死。 动物学家说,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远不足致死。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这和我们生活中有些人极为相似,因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动肝火。 这样的人往往难成大事。 他们常常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造成了像这群野马一样伤害自己的结局。 生气常见,可若不加控制,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人生失去控制,是从不会管理自我情绪开始的。感到不如意时,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绪所带来的困境。冷静一下,重拾理智,再来做决定。 5 凡勃伦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经提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受消费者的欢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人们愿意花更贵的价格,购买更好的服务达到享受的效果。 其实,这一理论在职场中也能体现。如果想要得到“好价钱”,就要思考如何把提高自己的价值,再去放在更合适的位置待价而沽。 但就像有些人喜欢买奢侈品、开豪车、收藏古董,做足了面子功夫。其中大部分是想通过凸显审美的“小众”来得到社会心理的满足,而非真正在意其中的价值。 而自己的“身价”,有时候却并不是外界的物质赋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内修。 6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徐徐地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 这场比赛,是南风获得了胜利。 有的时候,处处给自己树敌、只想着强硬地和对方比拼,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如果学会灵活地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像这样,相处的方法一旦转变,正面的效果就会有所体现。 这就是温暖的南风力量。 7 毛毛虫效应 为什么觉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长进?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 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的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这个事例向我们说明,工作数量绝对不代表工作质量。追求“量”而不顾“质”,只会郁郁寡欢,怀疑努力这件事的价值。 只顾“埋头拉车”,完全不知道自己其实一直原地踏步,直到力气用光,才猛然惊觉,之前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面对重复的工作和生活时,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觉得停滞不前,不要再埋头苦干,试着抬起头,看看周围是否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开拓的视野。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