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源于量变的积累,疾病也不例外。中医认为,“积”为百病之源,就像生活垃圾要定期清理一样,人体也需要及时清一清脏东西。一旦体内堆积的“垃圾”过多,就容易诱发呼吸、消化、泌尿等多系统疾病,给身体带来健康隐患。 气积——伤肝肺 中医认为,气贵于流通。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机郁滞不畅,形成“气积”。 气机失调主要和肝、肺有关。肝可调畅气机,肺主气,两脏功能正常,气机才能调畅。 信号 ▶ 失疏泄,则气机郁滞,常表现为长呼气、长叹气后自觉畅快,也可伴有胸闷不畅、神情抑郁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苔发白等表现。 ▶ 肺气失衡可出现长叹气、深吸气后自觉畅快,或有气短、神疲乏力、多汗舌淡等表现。 ▶ 运动是最好的药:户外运动是气机升降平衡、疏肝降火的好方法,例如打太极、爬山、健步走、慢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 合理饮用药茶:日常也可以用玫瑰花、茉莉花或薄荷泡水喝,有疏肝理气功效。 适量补充有行气功能的食物:推荐柑橘、韭菜、洋葱、柠檬、山楂、白萝卜等。 血积——伤血管 血积,是指瘀血凝结成积。当体内血液运行补偿或内出血不能消散、成为瘀血阻滞血榴时,即为血瘀,也就是现代医学上讲的血粘稠度高。 高油、高脂饮食,抽烟喝酒是造成血瘀的罪魁祸首。若不加以控制,血瘀的最终结果就是血栓。 信号 血瘀体制的人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疼痛,且多是刺痛。此外还多伴有体型消瘦、面色晦暗、嘴色偏暗、易脱发、皮肤莫名出现淤青等表现。 ▶ 多吃活血通脉的食物:常见的有黑米、茄子、洋葱、金橘、桃仁、西柚等事物;不吃冷饮或寒凉的食物。 ▶ 避免剧烈运动:血瘀体质的人心血管机能一般较弱,运动不宜过猛,可选择散步、舞蹈、瑜伽、八段锦等锻炼方式。 饮山楂红糖水:山楂行气散瘀,红糖益气补血,两者结合对血瘀体质的人很有益处。 水积——伤肾 人体对水的吸收、转换、运输和排泄,统称水液代谢。一旦这种节奏被打乱,人体各部位所需水的正常值也将随之改变,一些地方出现供水不足,另一些地方则出现水液过盛而产生潴留,这种潴留即是“水积”,中医称之为“水肿”。 肾主水,主管水液的疏泄,可维持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如果肾脏“失灵”,就会发生水肿。 信号 生活中,小到熬夜后晨起的眼袋,大到面部浮肿、四肢沉重等都是典型症状。 ▶ 多吃利尿高钾的食物:常见的有冬瓜、薏仁、芹菜、桑葚、鲤鱼等,还可以用玉米须泡水喝。 ▶ 药膳消水肿:粳米可补益脾胃,每天清晨煮粥吃,可缓解劳累后引起的眼睑、四肢轻度水肿等。 ▶ 长期水肿及时就医:肝脏、心脏、甲状腺功能下降等疾病也可能会引起水肿。如果出现严重、长期水肿,建议及时就医。 ▶ 按摩消肿:配合按摩掐合谷、点外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也能起到温阳利水、消除水肿的功效。 食积——伤脾胃 “食积”即积食,指饮食无节制、积而不化,使脾胃不能正常运转而引起的一种脾胃病症。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是造成积食的常见原因。 信号 除了腹胀、腹痛、食欲下降等不适,积食的人常出现口臭、手脚心发热、皮肤发黄、精神萎靡或睡不踏实,睡觉时身子不停翻动、磨牙等症状。 ▶ 改善脾虚是根本:积食是“标”,真正的问题往往是“脾虚”。平常可适当补充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栗子、小米、红枣等,少吃生冷食物、避免着凉。 ▶ 搭配吃点食疗方:在减少进食量的同时,适当配合一些食疗方,如糖炒山楂、白萝卜粥等,既容易消化,又有顺气、健胃、补脾的功效。 ▶ 合理按摩推拿:一些推拿手法有助于缓解食积症状,自己在家中就可以操作。 具体方法: ☞ 清大肠:从虎口开始,沿食指外缘推到指端; ☞ 清胃经:用拇指从另一侧拇指手掌面的第2节推向指根。以上两个动作每次重复50~100次,每天一次即可。 痰积——生大病 痰的成因比较复杂,外因多与感受湿邪有关,内因多与肺脾肾等功能失常有关。长期劳累、体虚、抵抗能力弱的人更容易被痰积盯上。 中医将“痰”分有形与无形两种: ▶ 有形的痰,一般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是贮于肺,咳之能出,可以看得见; ▶ 无形的痰,是指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而形成的一种黏稠的、有害的液体,肉眼无法看见。 相比之下,无形之痰更可怕。 信号 痰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停留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引发相应的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中风,甚至肿瘤等,都是由停于脏腑、经络的无形之痰引起的。 ▶ 远离潮湿的环境: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虚弱,若遇风寒,可致肺失宣发,肺津凝聚而成痰;夏季雨多潮湿也会引起湿邪内侵。 ▶ 吃些化痰湿的食物:利肺化痰可以用罗汉果、梨煎肉汤;健脾化痰可用陈皮、茯苓煮粥;理气化痰可用藿香、佩兰泡茶;温化痰饮可用桂枝、白术、茯苓炼制膏方等。 ▶ 治病不如防病: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规律作息,合理锻炼,痰浊就不容易停聚在体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