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是不是真的无用?

 身体自愈研究者 2019-12-23

近几天,职业为画家的梅墨生先生,因病去世。享年59岁。我原本不知道此人,不是此人名气不大,是我孤陋寡闻,且对书画一无所知。最近知道这个名字,因不少人分享一篇热文:《著名养生专家因病逝世,享年59岁》。

取此标题,绝无好意。我以为,文章是揭露哪位伪专家,就点进去看,我对专家不感兴趣,但是对养生理论感兴趣。没想到看完后发现,全文完全没有写梅先生的养生理论。只提了一句:梅先生一生注重养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养生经典文章,教育大家注意养生。

没看到梅先生如何养生,我觉得这事不对,去搜了一下。梅先生是有名气的人,搜出来的结果很多,但完全没有看到有文章,写梅先生如何养生。唯一相关的,就是这个《著名养生专家因病去世》的文章。说来说去,将梅先生形容为养生专家,这是媒体人,为了蹭流量干的事。

梅先生,根本就不是养生专家。他的职业是书画家、诗人、学者和太极拳家。说到底,他是一个练了太极拳的文化人。那媒体人,为什么将其塑造为养生专家呢,发心是什么呢,依据是什么呢。发心无非是,他们打心里认为,很多伪养生是无用的,借题发挥,顺蹭流量。依据大概是,梅先生练太极拳,在报刊上发过一些修身养性,走心的文章。

练好太极拳,有养生的功效。但是练太极拳,不等于养生,还是得看你的发心是什么。中老年人,为了强身健体,练一练太极拳,可以改善人的循环能力,对健康是有好处的,但也不能确保健康长寿,因为这些人都是身体不好了,才开始练。另外一些人,练太极拳,是练武术,这就未必有养生功效。武术和养生,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很大区别。李小龙先生,和其师傅叶问,一个短寿,一个高寿,是很好的例子。

至于写些修身养性的文章,这是文化人喜欢做的事。文化人走心,注重感觉。而一个人的感觉,是经常变化的。文化人,特别喜欢这种感觉的变化,因为这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但是感觉变化得快,心理活动旺盛,并不养生。养生的宗旨,是要心里平静。这就是矛盾。因此,我认为梅先生,不管是在名誉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不是一位养生专家。

真正的养生专家,一般都有一套自己的养生理论。这种理论的形成,是根据前人的理论,以及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是知行合一的体现。梅先生完全没有这种理论,说明一来他对养生理论没有深入研究,二来自己没有很好的养生实践。

一位养生专家,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我不能准确知道。但我知道,真正的养生,应该是什么样。我有位读者,昨天在我文章下方留言:

自从遇见大方老师,每天看公众号就成了习惯,很受启发!最明显的改变是,以前总是希求能碰到一名神医,给我一种神药,然后我多年的疾病奇迹般痊愈了!现在明白,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不再被外界各种保健品、进口药、民间老中医蛊惑,心境前所未有的平静,安心静坐,并且坚信,我一定会治愈自己!感谢大方老师!思维的转变才是走向健康之路的关键!

这位读者,不是专家,我也不是专家。但是我们每一天,都把养生当作一件事来做。健康靠自己,不是嘴巴上说说,而是要真正的行动,并且将行动落实到每一天。以我为例,我每天都会花不少于2个小时的时间,来专注于养生。一是静养,二是甩手。

这两样,也是我经常推荐给大家的方法。静养是养气血能量,甩手是增加身体的循环能力。详细原理,讲了多次,这里不再重复。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我觉得效果不错,第一,身体明显变好,气色好了,精力旺盛了,甚至力气也变大了。第二,心里非常平和,现在很少有人和事,能够影响我的心情。这种心理的平静,不是我刻意控制的,是自然而然的。第三,每天都感觉很舒服,神清气爽,身心舒畅。

这三点,是否一定能让我长寿呢,我不敢肯定,但我肯定的是,我现在的状态,非常健康。有人说,你那未必是养生的功效,是你生活节奏慢吧。说的很对,我的生活节奏,现在确实不快。实际上,放慢生活节奏,正是养生的重要方法。现在慢生活的理念很流行,与此有很大关系。

梅先生,有一次讲座时说,自己要放慢生活节奏。他的友人也有类似的话,说梅先生太忙。这说明,他的生活节奏,并不利于健康。忙,过度的使用身体,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健康长寿。只有极少数人,先天基因足够好,才有可能长寿。大部分人,为了健康长寿,只能是尽量节约使用身体,不将有限的生命能量,耗费在不必要的人事上。养生以不伤为本

放慢生活节奏,不光是身体的节奏,更重要是心的节奏。心里平静,消耗的能量自然少些。如果每日杂思乱想太多,即便生活节奏慢,身体依然不会好。心,很重要。我们常说要身心合一,神形兼养,都是在强调心的重要性。心养不好,心里不平静,身体不太可能好。

梅先生有个身份是诗人,我曾经也活成了半个诗人,我很能理解,梅先生的某些状态和心境。当你心理活动旺盛,情感特别饱满时,你就忍不住,想写诗想画画,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于创作,当然是极好的事,但是可能说明,身体不是很好。以我自己为例,身心状态很好的时候,我不会去写诗。

我曾经写了很多诗,这里列举几首:

【向晚捉风声入耳】

风作百样声,水成万种形。

声非自己声,形非自己形。

遇声则和声,见形则固形。

原本无声音,向来无定形。

【学步】

一步两步三四步,

豆豆婴宝学探路。

今时尚有亲人扶,

来日无需他人护。

世间从无现成路,

各自筹划各自悟。

何人何时何条路,

自己步量自己度。

【女儿初生】

昊天赐婴女,孕育十月苦。

五月十九日,深夜亥时初。

母躺临产屋,父立门口处。

惊闻一声哭,声开人间陆。

初生七斤余,体长五十足。

黑发生丛簇,双脸嫩如酥。

睁眼寻光路,咬唇觅哺乳。

嘤咛无话语,表意唯用哭。

手脚伸张舞,呼吸腹像鼓。

上衣百家布,下着空裆裤。

全身柔无骨,怀抱不敢疏。

一时要吃乳,二时要拉肚。

三时洗臀股,四时换尿布。

五时擦脸目,六时摸背抚。

每时在忙碌,每刻在守护。

日日围着转,夜夜觉难眠。

幸有上天怜,不负亲人伴。

今已二十朝,活泼又康健。

吃饱睡得酣,醒时笑开颜。

我的这些打油诗,当然不能跟梅先生相比。但我当时确实写了很多,估计也能出本诗集。列举这些,不为展才,而是想说,曾经的我,确实是半个诗人。从我写的这些诗来看,你看不出来,我当时的心境状态,有些人甚至可能认为,我有闲情逸致,心态不错。正是这样的一些错觉,才有人将文化人梅先生,当作是养生专家。

实际上,我当时的状态很差。我特别爱写诗的那段时间,恰好是我身体很差的时候。现在身体很好了,反而不写诗了。说到底,当你的身心,能量充足时,你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些东西上面。文化艺术这种行业,如果只是收藏鉴赏,当然是怡情养性。如果是用心创作,苦心孤诣,那绝对耗心血,对健康不利。

不少人看了《著名养生专家因病逝世,享年59岁》一文后,认为养生是无用的,人生苦短,该吃吃,该喝喝。我不这么认为,我倒是看到了另外一点。梅先生,是因肠癌住院治疗,6个月后去世。这说明什么,我认为这说明,在大病之时,医疗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雨大了,伞不顶用,病重了,医不顶用。

所以,健康确实要靠自己,养生一定是有用的。只是不能停留在嘴上,要实打实的行动起来,每天坚持。养生不是养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至少十年以上。当你的眼光长远一点,当你能准确体会身体的感觉,你自然就能区别,哪些是假养生。看看,同一个事情,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很有趣。Wisdom is walking towards 2 opposite directions at the same time。智慧是同时走向两个相反的方向。

对不起,梅先生。我之前不认识你,但是了解了你之后,却非常敬重你。你是对中国文化事业,有贡献的人,我们必须给予你足够的尊敬。我本不应该,在你故去后,写这样的文章,但是,看到有人拿你去世这件事,来做一些无知的文章,我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肯·威尔伯在《超越死亡》一书中说道:“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你远比很多活着的人更成功。希望你能在天堂安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