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虎岭演示的85式太极拳是杨式技击太极拳的典范 我认为,虽然现代人把杨式太极拳从技击为主改造为养生为主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曾经威振武林的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性还应该保留,并使之发扬光大。整理技击为主的杨式太极拳,完全可以从杨守中、董英杰演示杨式太极拳的视频入手。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曾打败泰拳王的董英杰大儿子董虎岭练习的85式绝对是技击太极拳典范,更要特别引起重视。全套动作皆有虎虎之气,处处暗藏杀机,一招一式都欲制敌于死地。看过此视频者,莫不为之产生肃杀敬畏之感。而现在有些大师们演奏85式,多温和之态,这只能是养生练法,切不可用于技击。董虎岭除了演示85式外,还有一路快拳的视频,也是非常精彩的,他在这段视频中的表演就如一只夜豹子,分外凶猛机警,窜跃蹦跳格外灵巧。如练习杨式太极拳技击者,能参照董虎岭85式和这路快拳练习,另按照杨家的一整套严密训练方法,如站桩须配合内功心法,将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练扎实,将按、挤、靠、肘各种劲法真正练出来,再加上有身强力壮者陪练,我想是应该是能练出高技击水平的太极拳,也会练出像杨露禅、杨班候、杨健候、杨澄甫和董英杰、董虎岭这样的技击高手。 目前,各式太极拳中,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声誉较高,这主要是陈式太极拳还保留了发力的一些练法。但是,假如能把原本技击为主的杨式太极拳重新挖掘出来练习的话,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现在很多人埋怨杨式太极拳缺乏技击功能,关键是并没有按照技击方法练习。杨澄甫为了把技击功夫练习到家,不仅熟练拳路,还练习臂力、腿力,甚至雇用一位身高体壮的人长期陪练。而现在的人练习,只是尽可能注意外形的准确,招数的熟悉。从养生和表演的角度看,这样练习未尝不可,但要通过此达到技击的目的那的确是太勉强了。现在社会上不少人还有一种错误认识,说什么练习技击的太极拳只能选陈式太极拳,练习养生的太极拳才选杨式或吴式太极拳!这是不对的,这是因为现在多数人看得较多的是用于养生的杨式太极拳,和国家组织专家整理后发布的简化太极拳和竞赛用的太极拳,而真正用于技击的杨式太极拳则鲜能见到。杨澄甫的另一嫡传弟子汪清泉曾直言不讳地问跟他学拳的人:你们是想学技击的太极拳,还是学养生的太极拳?多数人回答是想学养生的太极拳。这说明,杨式太极拳是有技击功能的,关键是和平年代,绝大多数人学拳都是为了养生,特别是中老年人学拳的目的更是如此。所以,授拳的大师们也只能顺从大家的需要教学。试想,假如当年杨露禅和杨班候、杨健候、杨澄甫等不是以自己的实力威镇天下,谁会跟他们学拳。另外,当年练习其他太极拳的名家也有,但是论名气还是逊于杨家的。问题是现在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多是养生为主,练得慢悠悠,技击功能自然是大打折扣了,更有甚者,把杨式太极拳竟然当作太极操来练习。在新时代,杨式太极拳实现了重大的转换,将技击为主转为养生为主,这并没有错,实践证明,无数人通过练杨式太极拳实现了延年益寿,的确是功莫大焉。但我们千万不能满足于此,杨式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是非常突出的,具有技击功能的杨式太极拳一旦整理发布,一定有不少人会认真学习,这对民族的尚武精神的培养会有重大作用,对民族的自强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我特别推崇董虎岭演示的85式杨式太极拳,并希望能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注意、喜欢和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