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读爹妈必读之《鸡血群混群守则》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6-24

微信群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班有部门群、项目群、工会俱乐部群、员工吐槽群;而工作之外则有着数量更多的损友群、同学群、亲戚群、爱好群、羊毛群……

对了,还有让无数陪读爹妈又爱又恨、无法割舍的“鸡血群”!

1

啥是“鸡血群”

其实陪读爹妈的空闲时间很有限,工作、家务、陪娃已经占用了大段的时间,所以她们恨不得在仅剩的那点闲暇能同时做n件事情

——看剧、刷圈、购物、八卦,外加鸡血群爬楼!

在这里顺便给鸡血群下个定义:

鸡血群就是那种以母(ba2)慈(miao2)子(zhu4)孝(zhang3)为主要话题,兼顾陪读爹妈吐槽、豁胖、互怼、潜水等需求的高端社群。

如果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鸡血群就是个“种植技能专修学校”。

——大头狮

对于初来乍到的“鸡血新人”,一定会有以下这些感受:

哇擦,加不进去了!

进入鸡血圈之前,我从没觉得500人的微信群上限会是一个麻烦,直到我混进了某些热门公号主的社群。才刚建立的鸡血群,没几天人数就从几十个人变成了500。

当然,还有更快的,前几日某牛娃妈祭出自家娃的“英牛”大旗,在短短两小时内爆拉2000个粉丝,直接填满了一个QQ群(QQ群的上限好歹比微信群高不少)……这火爆程度要是放到线下,都需要提前去局里报备啊!

我还记得那天有人在群里问我:“群主,你认识s妈么?能拉我去她的群里么……”

“呃,不好意思,据说她的群已经满了” ~>

原来你也在这里?

.

为了学习经验,我长期潜伏在各种鸡血群。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某群热聊的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头像——不是同班同学的家长A妈么?她怎么也在这里?!虽然改了昵称,但微信头像骗不了人……

从此,我养成了进群先看群成员的良(bian)好(tai)习惯。

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没多久,XX爸,CC姐,DD叔一个个都浮出了水面……

“世界很小,鸡娃的世界更小!”

一小时没看,你们又聊几百条?!

热门微信群一天都在大几百楼甚至上千,对于每天一个固定时间爬楼的群友会是一件很挑战的事情。

说实话,除了工作群、儿子的班级群以及我自己建的群,其他的群多半就直接拉到最后,权当看过了。

不是我不想看,实在是大脑的转速和容量有限啊!

2

为啥要去“鸡血群”

那么鸡血群为啥这么火呢?

为了学习啊!

为了娃的学习啊!

为了学习怎么才能让娃学习啊!

为了学习怎么才能让娃好好学习出人头地连中三元啊!

大家四处打探哪里有牛娃群,好不容易被人拉进一个牛娃群就像捡到了一块宝。

言归正传,加群的目的无非以下几个:

1 学习鸡血经验

牛娃爹妈的人设往往有着极强的号召力。

比如S妈,儿子妥妥的英牛,一年级FCE,谁敢不服?

友号Y妈则是养了一头奥牛,某季创新+学集,啧啧!

可恨的是,Y妈还一直很谦虚地说自己的孩子没天赋,只是靠勤奋。反正这种扎心的“谦虚”我绝不接受!

你随便抓一个看到学集的题目还能保持勤奋的娃给我看看!来呀!!

2 搜集有用信息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消息”你没法在百度搜到,更不可能在有关部门或者学校的官方网站或公众号看到。于是,鸡血群如星星之火般,开遍了田野。

学习资料,学校评价,机构比较,“小道消息”,这些在鸡血群里唾手可得。

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些“重大”的消息常常就隐含在某些资深群友的闲聊之中。当然,前提是你能听懂那些暗语和弦外之音。

所以,干啥都需要经验值,混群也是啊!

3 掌握主流节奏

很多时候怕的不是强大的对手,而是怕没有自知之明,压根就不知道对手到底有多么强大。

所以,必须知道别人在学啥、学到什么程度,尽管不一定能超过别人,但至少能看清差距,便于给孩子做一个客观的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规划。

4 吐槽陪读痛点

和前三点不同,鸡血群的这一功能并不能直接帮到孩子;但是,它却能帮到陪读家长排遣心中的积郁,重拾信心和勇气面对美(can)好(ku)的明天。

几大吐槽点:作业墨迹,考试粗心,行规差,情商低,没天赋,个别科目缺乏学习兴趣,写字丑还被扣清洁分……

家长们自己回忆下,这些槽点你小时候占了几条?反正我当年全占了,所以当儿子的表现和我如出一辙时,我丝毫没有怀疑!只是轻拍孩子的肩膀,告诉他:“没关系,慢慢来!”

什么,你不信?我真没必要骗你,因为每次儿子犯错误时我都是先说这些的,至于之后他拒不认错、重蹈覆辙,把我逼得“声嘶力竭”、“摩拳擦掌”,那绝对不是我本意T.T

(觉得手掌痛的,可以在后台留言,询问戒尺链接!本人承诺,绝不收任何差价!)

3

“鸡血群”的买家秀vs卖家秀

正如淘宝有“买家秀”和“卖家秀”,两者之间往往有着天壤之别,“鸡血群”其实也一样。

期待中的鸡血群:

群里讨论有序,满屏干货;群友热情有爱,无私分享;群主有求必应,红包多多。

事实上的鸡血群:

群里拒绝外链,死气沉沉;群友擅长潜水,尬聊寒暄;群主只求私利,无暇答疑。

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群主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手机一天三充,连吃饭都忙着回复私聊。最终却疲于奔命,防挖角,防广告,渐渐地人气散尽成了“死群”,既无法进一步扩大影响,也没有达到群友的期望,甚至还在背后被人质疑中伤。

群主不禁要问:“你们当初加群的时候,个个积极踊跃,为啥入了群却完全变了一个人,为什么?”

而群友那边呢?每天抽空爬楼,满心的期待却换来一些无聊的寒暄和尬聊。眼看着幼升小、小升初日渐临近,家里的小主却依然在我行我素中茁(ye3)壮(man2)成(sheng1)长(zhang3),鸡血之路毫无头绪,杂草丛生。

群友不禁要问:“是我加错了群么?还是加的群不够多?是不是还有什么干货群我没加?有人能拉我进更鸡血的群么?”

哎……

硬核理科男实在没太多耐心拐弯抹角,在我看来,这问题是双方的。无论是群主还是群友,大家都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想要从群里得到什么?而你又能给这个群带来什么?”

当每个人都能先想到后半个问题,而不只是想着前半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群就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反之则独木难支,人气渐失。

4

如何混好“鸡血群”

1

多分享,多讨论

多分享不但是美德,而且还会帮助你在一个几百人的群里建立起自己的声望和小圈子。所谓志同道合的鸡血战友就是这么慢慢结交的,相互切磋,在讨论中提高鸡血素养。

说实话,我特别喜欢有人出奥数题,做完题再分享自己的解法,感觉整个人都年轻了……(注意:谢绝初中奥数题,不要问我原因!)

而聊天和讨论自然也是微信群的天然属性,我建议大家要多一些有诚意动脑子的讨论,少一些尬聊和吹捧。你平时的聊天风格也就决定了你的交友圈,凡事皆有因果。

2

少潜水,不怼人

第一点的反面自然就是这一条了。

等别人的干货,等别人的信息,甚至不顾他人隐私随意截屏,从不参与讨论除了抢红包……

哪怕你去私信群里的资深家长,人家多半也只是礼貌性地回复而已,很难得到肺腑之言——“你是谁?我认识你么?”

说起怼人,其实有时候并不需要那种激烈的言辞,往往只是一两句不客气的主观评价或者话里带刺的嘲讽,就能让原本活跃的群友渐渐失去分享的兴趣。

毕竟群也是一个公共场合,没有人有义务去忍受别人的臭脾气。所以,为了不被众人嫌弃,建议还是收起那些有意无意的“废话”吧!

3

自我调节情绪,提高抗压能力

常有人私信我,我真看不惯xxx,怎么办?

大家都是成年人,我能怎么办?除非她做事触及了底线,不然就靠双方的自觉和隐忍了。

据不完全统计,通常被人“记恨”的有这么两种:

比如“花式吐槽”:

“我孩子太渣,乘法口诀表到现在还背不熟练”……

一看昵称,好吧,小班娃娃!

或者“孩子总是搞不定找规律的题目,怎么办?是不是资质太差?”……

这其实是个坑,一旦有人好心让lz放题出来,那结果必然是一片惊呼——“这么难的题,给中班娃做不合适吧!”……

又比如“直白炫娃”:

“孩子新写的作文,求轻拍!”……

我一看昵称写着二年级,以为是和我儿子差不多水平,于是兴致勃勃地阅读起来。结果大家一定都猜到了,这必须是三四年级的水平啊!

不但行文流畅,修辞运用熟练,四字成语和名人名言相映成辉!

更有字体娟秀,行云流水,方圆兼备,刚柔并济……好了好了,我给跪了还不行么?

(以上纯属娱乐,请勿对号入座!)

在我看来,遇到这些情况,既不用盲目崇拜,也不用质疑怒怼。因为“豁胖”也好,“豁瘦”也罢,从根本上和你都毫无干系。

你该关注的不是人家考出证书的具体年龄,也不是人家是否真的不报机构全靠自鸡。你真这么有空还不如去陪娃多读几篇古诗词或者英语阅读,不是么?

心胸开阔些,你才能看到别人更多的优点,才能从她们的鸡娃经验中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部分,然后拼凑出自己的“武功秘籍”。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没法全盘copy一个牛娃的规划。这时候不妨放下自己的那点“审美”,博采众长。

其实不管人家是否有夸张的成分,光愿意分享这点就值得鼓励和感激!这样的家长也绝对秒杀“潜水员”和“怼人精”。

4

适当取舍,群不是越多越好

群越多,意味着你在每个群里停留的时间就越短,你参与深入讨论的几率就越小。那么最终,你能做的只是强迫症般的爬楼,只是为了清掉那几百甚至几千的未读信息数。

你必须有所取舍。

那么怎么取舍?

首先,这个群到底能不能给到你想要的东西。

事实上,真正的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是不会在500人的群里“公开”的,更不用说两千人的QQ群了。哪怕是你梦寐以求的大v群或者那些要刷学籍卡show证书才能挤进去的“顶级牛娃群”,在这点上都是一样的。

照你这么说,那我是不是啥群都不需要了?非也,恰恰是你平时的积极参与以及和一些有想法有执行力的爹妈成了战友,你才能在关键时候得到“私信”,这些信息才是你之前那些付出的回报。

人都是自私的,但是这个自私在不同人的字典里又有着不同的解读。能不能和一些不那么自私的人成为朋友,那就看你自己是不是那种人了,所谓相似相溶。

因此,信息不在群里,但却又源于群里(的人),这样说你能理解么?

其次,和谐平等的讨论氛围以及松紧有度的社群管理。

这确保了大家在遵守底线的前提下畅快轻松地分享各种干货经验。

那些拒绝外链的大号社群,其实也经常在公号里转载他人的优秀文章,但在他们的社群里却“戒备森严”。除了本号自己的文章,禁止一切其他外部链接和公号文章,一经发现直接踢除。(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其实,鸡血爹妈的信息需求根本没法通过这种手段禁锢起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些大号当年是如何依靠群众火起来,那今后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逐步衰落。

在我看来,只要是干货,只要是对群友有用的文章,都应该敞开大门,有理有利有节即可。

END

"童年馆馆主"伊森妈

上海交大学士、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

沪上主流媒体编辑、记者

为孩子写童话、画英文手绘笔记,专注亲子教育话题,探讨素质教育新方法,提倡家长与孩子共成长。欢迎关注。

伊森妈读者Club持续招募中,因为读者群已满百人,进群需要加管理员,别忘记加群口号“申请入群”哦~

| 您可能还想看的教育热文

| 您可能还想看的干货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