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政工•方法篇10

 李shu 2019-06-24

10行威施恩

原文: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无禄。

译文:作为一名官吏,过于刚强就容易折断,过于柔弱则法令难行,只有既展示威严,又施以恩惠,才能建立功业,立身扬名,永远保持上天赐下的福禄。

叙事:公元前98年,朝廷直指使者暴胜之,来到渤海郡,听说当地人隽不疑贤明练达,便请来隽不疑讨教如何治理政务问题。这时,隽不疑才说了以上一段话。

品读随笔:治政之道——刚柔相济

如何处理刚与柔?是个认识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有人感到,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要说清楚也不容易。不过,单就治政而言,行威与施恩,是颇为典型的刚柔两手。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应当说更多的时候是柔,所谓有话好好说,遇事让三分等等,都是常用的柔法。但不是在所有时候、对所有对象这种方法都有效,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好话听不进,厉害一点、强硬一些反倒让他清醒。这就要求在生活中应做到刚柔相济,不能只有一手,而要有两手,切忌走极端。

历史事实证明:其一,“太刚则折”。一个人刚得过头了,头上长角,浑身长刺,无端训人,动辄骂人,人家一时惹不起你可以躲得起你。但到关键时刻,人家出来说话了,你该落难倒霉了。其二,“太柔则废”。柔顺太过,则会一味宽恕容忍,容易误人子弟,遇事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自己也成为被别人看不起的“窝囊废”。

在现代条件下,治政处事究竟是多一些刚,还是多一些柔,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地说,刚不可无,柔不可少,当刚则刚,当柔则柔,用刚限柔,以柔克刚,刚与柔应该相辅相成。“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此言不会过时,仍被后来的治政者奉为座右铭。

记得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由此看来,刚柔并济,才是全面的有度的方法。在实践中,以刚制胜者有之,但这种刚是适度的,否则,不可能制胜;以柔成功者也有之,但这种柔也是有度的,否则,也不可能成功。生活就是如此的无情,不论你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它会告诉你:“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其实,刚柔之道,在于适度,在于互动。刚与柔,都有自己的度,凡在度内,则刚生其能,柔生其威;一旦过度,则刚不是刚,柔不是柔了。“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大概就是过度所致。同时,刚与柔又是互为作用的。实践表明,刚中有柔,刚是不会折的;柔中有刚,柔也是不会废的。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运用刚的方法时,往往是刚而能柔;当人们运用柔的方法时,往往是柔而能刚。最为有意思的是,有时用柔比用刚的还要坚固,这叫做借柔生刚。所以,老子说过这样的话: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难怪,在古代史上,大凡明智的帝王常常采用“柔道”来治理国家。《后汉书·光武纪下》中有这样的话:“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11刻鹄成鹜

原文: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译文:效法龙伯高不成,还可以做恭谨之士,正如人们所说的“刻鸿鹄不成还可以象鸭”了。

叙事: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东汉名将马援写信给他的侄子马严、马敦,要求他们向榜样人物学习时,一定要注重方法和实效,切不可不切实际。上面,就是在信中所打的一个形象比喻。

品读随笔:效人之道——切合实际

马援在信中提到的龙伯高,据说此人为人宽厚谨慎,言谈合乎礼法,谦恭而俭朴,廉正而威严;马援对他很敬重,希望其侄子们效法,但又担心他们难以学到,千万不要求鸿鹄之志求不好,却成为一只鸭子。因此,这句话常常用来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效,以至成为空谈、笑谈。

有志者事竟成。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人若无志,就不会有前进的方向,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人不仅要立志,而且志当存高远,有远大的抱负,也就是《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说的“鸿鹄之志”。一个人的“鸿鹄之志”,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马援教育自己的儿子、侄子,向有志向的学习,成为志存高远的有用人才。这是父辈的责任。同时,还要求他们立“鸿鹄之志”,要以身力行,扎实做好。马援的这一要求也是有道理的。

想做鸿鹄,却成了鸭子。这是容易发生的问题。所谓“鸿鹄之志”,不是好大喜功,不是好高骛远,不是说大话放空炮,而是放眼天下,志在四方,点滴做好自己身边的事。古云:虚心实做,成事可冀。“鸿鹄之志”只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才有实现的希望。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看来令人振奋,实际难以成事,到头来适得其反,原本能实现的目标却未实现,这就叫做鸿鹄不成反成鸭。

 

12身教言教

原文: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译文:所以孔子说:“自身不正,虽然有令而不被执行。”以身为教,众人跟从;以言为教,众人争讼。

叙事:公元77年,东汉司空第五伦一再上书汉章帝,要求朝中亲王、公主和外戚抑制骄奢擅权,从朝廷做起,以自身行动告之于天下。章帝对他的意见表示赞许。上面就是第五伦上章帝书中的一句话。

品读随笔:教人之道——身行为先

只说不做,说得好听做得很差,实在是害人、害事业。汉章帝时期的第五伦,常常痛恨这样的庸俗官吏作风,严厉梗直地指出:“京城尚且这样,怎么谈得上做外地的榜样!”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应该说是一句以宽厚为原则的警言。它告诉统御者,时刻记住让人“跟从”,不被人“指责”。这里的关键在于行动,就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表率。

《周书·苏绰传》中,对当权者以身作则作了形象比喻,书中说:“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射中也。”

此话说得何等的好啊!身居高位的人,不能以身教于人,即使说得再好,也是“表”不正,“的”不明。“表”不正,则影不直;“的”不明,则射难中。“上帝”给人一张嘴两只手,固然是让人说话,但本意是让人少说多做。从这个意义上说,身教也比言教更为重要。

 

13高洋理乱

原文:洋内明决而外如不慧,兄弟及众人皆嗤鄙之;独欢异之,‍谓长史薛淑曰:“此儿识虑过吾。”幼时,欢尝欲观诸子意识,‍使各治乱丝,洋独抽刀斩之,曰:“乱者必斩!”

译文:高洋内心精明果敢,但从表面上看却似‍乎有点笨拙,他的几位兄弟和别的人都很看不起他。只有高欢一人对他特别看重。高欢对长史薛淑讲:“这孩子的见识超过了‍我。”在高洋年幼的时候,高欢想考察几个儿子的能力,便让他‍们各自清理一团乱丝,高洋一人与从不同,拔出刀来果断地将面‍前缠绕成一团的乱丝砍为数段,说:“凡是乱丝就该一刀斩断!”

叙事:以上记载的是公元535年高洋抽刀斩乱麻的事。高洋(529—559) 即北齐文宣帝。渤海(今河北)人。公元550年建立北齐,在位九年。东魏时封齐王,后代魏自立,改元天保。

品读随笔:理乱之道——快刀斩麻

高洋的故事告诉人们,在确定处理问题的方法时,不要人为神秘化、复杂化。正如高洋所言:“乱者必斩!”在一团乱麻面前,用什么方法去解开呢?最聪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刀斩断。可有些人却自作聪明,弃之眼前最有效的方法,自作多情地在那里寻找神秘之道,结果误时误事,还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本来面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思想问题,由于思想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不对头,又是上分析,下调查;左研究,右讨论,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使易解的问题变得难解了,最后酿成苦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耐心细致的教育说服工作。化解思想问题从主要面上说,固然不宜简单套用“快刀斩乱麻”;但从另一层面说,也不可缺少快刀理乱的精神,力求及时发现,快速弄清,果断处理,切不可拖拖拉拉、迟疑不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