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教育思想

 江山携手 2015-01-29

老子的教育思想(769)
第769篇: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之四·老子的教育思想

逍遥行者

2011年4月3日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纵观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老子创立的“道”、“无为”的哲学体系。提到老子,世人一般把他看成是“消极遁世”的哲学家,很少提到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出色的教育家。

    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统帅,他所阐释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要求、师道观等具体教育主张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是蕴含于万物中的事物本然的规律和由此引申出的原则、原理;是无形的,而又实际存在于万物中的万物总法则。老子基于“道”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教育史中,真正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对国民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并对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崭新的,符合人性的社会主义教育给以深刻启发的是老子,是老子的道家教育思想。本文试从老子的人性观知识观入手,对老子的教育思想作粗略的分析,探索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老子的人性观、知识观

    (一)老子的“自然人性观”

    自古以来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都是以其各自不同的人性观为基础的。老子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虽未明确提出关于人性的理论,但“有实质的人性观。老子主要是以“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观为其理论基调的。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自然质朴的,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而宇宙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与万物一样,作为天地间的一份子,人的本性应该是素朴的,就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老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所具有的天性是最好的,是完美的,最值得人们保护。人的本性是婴儿时期的纯真自然、无知无欲、质朴无华的素朴状态。《老子》一书中多次流露出对婴儿状态的赞美,老子说:“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洲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洲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既然人性天生是完美的,那么任何人为的教育都是不必要的,都有可能破坏这种美好的天性。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论,老子反对人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老子的教育思想用一句话概述:“反教育的教育。

    (二)老子的知识观

    老子对世俗所重视的知识有天然的反感,因为他认为人的知识越多,人失去的淳朴天性就越多,由此引起的欲望也就越大;欲望越大,社会就越发动乱,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老子看来,随着人的成长,现实生活中的仁义道德、政教礼乐、知识智慧等会使人变得贪婪多欲,为了物质利益拘私舞弊,无恶不作,使人性异化,使婴儿般朴实无华的美好天性丧失殆尽。所以,老子主张回到不要文化,结绳而活的时代。既然反对知识,自然反对知识教育。总之,老子认为知识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好的、多余的,只能导致人性的丧失。他要人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把世俗的知识和欲望一天天的去掉,以维护人们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

    二、老子的具体教育主张

    (一)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无为自化”的原则

  “无为”言教的方面;“自化”言学的方面.老子根据“自然人性论”的总原则,在教育方面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重要性。在教的方面,他要求教师做到“善言无暇滴,善行无辙迹。”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要施不言之教,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观察,去体验,去分析,按着自己的本性去充分发挥,达到淳朴、敦厚却又能洞察自然、社会运行规律的境界。

    2.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

    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是要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不言之教”的“不言”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少说,多做,身教示范。“不言之教”真正强调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此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一味说教,而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言”: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中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3.“谋于未发”的预防性原则

    老子认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伴,其微易散。”即是说事物在安稳时容易把持,变故无迹象时容易图谋,脆弱时容易消散,微细时容易散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在学生形成不良行为前就纠正,杜绝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时刻保持警觉,在教学过程中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图难于易”,循序渐进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认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明显,老子意识到了人对知识系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之甚少,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子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难易”的观念,遵循“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原则。学生应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经过点滴积累,汇涓成海,最后取得很大的成绩,切不可希图一跳而就。他告诫人们“跤者不立,跨者不行”。夸夸其谈好高鹜远本身就是违背“道”的,注定不会取得成功。

5.因材施教思想

    《老子》二十九章说:“物或行或随,或峋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果.”就是说事物的本性各不相同,有前行,有跟随,有煦暖,有吹寒,有刚强,有赢弱,有安定,有危险。老子认为人的性格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人的本性各不相同,www.17net.net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特点的人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可千篇一律,要做到“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二)老子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1.教育目的

  圣人”能够悟道、体道、弘道、惟道是从,“圣人”能够力行身教,崇柔不争,帮助人们回复到淳朴的自然原始状态。因此,老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圣人”。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他把“圣人”比作“赤子”,“赤子”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真性专一,气运自如,虚怀无物。“圣人”能够“知雄守雌”、“知荣守辱”,所以能“复归于朴”,成就大功,体悟人的本性。“圣人”通察道体的柔弱,善于居下而不争,而且“圣人”具

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老子的眼中,“圣人”乃是得自然之道,大行普化于世间,上通下达,通行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人。所以,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圣人”。

    2.教育的要求

    为使人“复归于朴”,回归自然本性,回归到原来的真朴状态,老子提出了“为道日损”的教育要求.

    老子认为人们之所以丧失出生时的“自然真朴”的本性,就是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知识和智慧的增长。(这里讲的是世俗的智慧,不是悟道、体道的智慧。)随着知识和智慧的增长,人们的欲望就会过分的膨胀,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贪婪无度就是人们丧失本性的根本原因.因此,老子认为教育不应是在个体身上增加种种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过程,而是把得之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为影响逐渐损弃的过程.为此,他要人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通过走“为道”的路子,从事“道”的学习,一天天减少自己的知识和私欲,以至于“无为”,这样才有可能把人带回道“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真朴”状态中去。

    (三)心理健康教育

    老子从“道”的概念出发,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对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概括地说,我们可以从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来分析老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1.对个人自己而言

    一方面,老子认为“道”是虚空间的有形和无形世界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而天道是人们行为效法的原则,天道能包容一切,处事公道,天下归从,能够久立,人们效法天道就能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而要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人们必须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修养。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处下不争、柔弱守中,处于无欲无争的状态,待人不骄不躁、诚实谦虚,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这样才能取得心灵的宁静、回归质朴的人性。另一方面,老子重视“知足不殆,清静无为”的情感教育。老子主张“贵身”,要求人们制性制欲,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因为在老子看来,人们心中欲望太多、喜怒无常是造成内心痛苦的根本原因。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老子告诫人们要“知足守足”,他说:“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强调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就是说堵塞喜悦和烦恼之情,就可以终身不病;反之,放纵喜怒哀乐的感情就会终身不可救治.老子还提出以“清静守中”的方法控制情感,他说:“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方可以天下君长。主张在精神上绝对超脱.

    2.对外——维护人际和谐

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他说:“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意思是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而它无坚不摧的能力又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了的。在处理“强”与“弱”;“刚”与“柔”的关系问题上,老子主张“守弱去强,守刚去柔”。他说:“人之生了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林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人际交往中老子主张淡泊名利、不与人争、柔弱谦让,从而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宽松的空间,维护身心健康。

    (四)诚信教育

    老子非常重视做人之道,主张诚信为本。他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说值得信任的人我信他;不值得信任的人,我也信他。老子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宽容别人,以诚信博得别人的信任。他要求人人都讲信用,要是能这样,整个社会的品德就归于诚实了,也就达到了理想的社会。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诚信的行为不是有目的的、假惺惺的,而是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五)师道观

    在老子看来,为人师表的首要任务在于能自觉地“体道”,对“道”有深刻的领悟。凡是能体“道”、悟“道”、行“道”、弘“道”的人就是百姓的师表。并且只有理解自然之道,以自然之道处事待人的人才配做别人的老师,才可称作“圣人”。他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就是说教师必须是一个对“道”的把握很深的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人。老子还主张教师应该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向好人学习,也要向不好的人学习,以吸取教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另外,老子认为教师应该无私奉献,教师最大的乐趣和报酬是在教学过程中“成其私”,就是“道”使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教师应该相信他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学生要信任;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也要信任.再有,老子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要承认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把学习和教育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来做。

    三、老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昭示人们在教育中一切要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去做,切忌刚傻自用,主观行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老子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两点:一是“图难于易”,树立“难易”的观念,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去解决困难,从细微处做起才能有大的成就。天下的难事必然要从容易的做起,只有把开始做事时的小心谨慎坚持到最后,才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者要有图难从易。慎终如始的心志和精神,才能认真切实地履行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极大成功;受教者在学习中只有扎实学习,积累点滴,汇涓成海,才能学有所成,切不可好高鹜远。二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教学双方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切实遵循教学的规律,不放任自己,不人为地对教学规律横加干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