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魏六朝诗选》第四十一首《杂诗》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杂诗二首


        [魏诗·曹丕

其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其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作品介绍]

《杂诗二首》是魏朝开国皇帝曹丕写的一组五言古诗。这两首诗都是游子诗,写游子客中思归之情。

第一首诗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描写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的苦情。秋夜寒风,冷月白露,草虫悲鸣,孤雁南翔,诗中的一景一物都深深染上了凄凉的色彩,烘托出一个萧瑟悲苦的意境。作者把游子放在萧瑟的秋夜背景中,缠绵往复地写出了游子的彷徨愁苦和忧伤。

第二首诗以浮云喻游子飘泊流离的人生遭遇。前六句以比兴手法写游子身不由主流离他乡,后四句抒写他滞留异乡惴惴不安的心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比喻贴切,情景相生。

[作者介绍]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都是建安时期文学方面的积极创作者和热心提倡者。曹丕诗文的风格悲婉凄清、低回纤弱。《文心雕龙》曾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沈德潜曾说“子桓诗有文士气”,大约都是指的这个意思。总的说来,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不如其父与其弟。但就论说文而言,曹丕的成就比其弟曹植为高,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注释]

1、烈烈:风吹过之声。
      2、展转:展同辗,指睡觉时翻来覆去。寐:入睡。
      3、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4、天汉:指银河。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
      5、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6、郁郁:苦闷忧伤。
      7、济:渡。梁:桥。
      8、中:同“衷”。中肠:谓腹中之肠,喻愁苦之甚。
      9、浮云:漂浮的云。
     10、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车盖:车蓬。
     11、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
     12、适:正值,恰巧。
     13、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14、滞:停留。
     15、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诗套语。弃置:放在一边。陈:叙说。
     16、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译文]

其一

漫漫的秋夜多么深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
        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徘徊不定时光忽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心星噣星排列呈纵横,银河转而流向正西方。
        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面无桥梁。
        面对长风而微微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其二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赏析

文学鉴赏

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妇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抒情诗不尽相同的。

第一首的主要特色在善用赋笔,也就是善用白描的手法写情。诗人先不点明主题,开篇用了整整十二句诗,即占全诗三分之二的篇幅,着意描写主人公夜不安席、徒倚彷徨的情态。诗人将主人公置于秋夜的大背景中,用环境的丰富拓开一介广阔的描写空间,得以从容落笔,淋漓写情,整个画面情景相生,气氛浓郁。

诗从季节、辰侯发端。 “古诗云:“愁多知夜长”。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首二句表面看来纯系景语,实际其中已隐含一愁人在,与三、四二句水乳交融,这是行笔入神的地方。人未见而神已出,全在诗句中酝酿的一种气氛,妙在虽不明言,却真切可感。三、四两句接着写出主人公心神不定,辗转难眠。五、六两句写主人公的思怀太深沉了,太专一了,竟然感觉不出时光的流逝,不知已徘徊了许久时间,露水都把衣衫沾湿了。虽只两何诗,却极传深思痴想之神。他低头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滚动鳞鳞的波光;仰头纵观,也无非明月当头,夜色深沉,银河已向西倾颓,寥廓的夜空上镶嵌一天星斗。第七至第十这四句诗笔笔写景,却笔笔无不关情。主人公那一种百无聊赖、寂寞孤独之感,直从字里行间泛溢出来,与开端两句同样具有以景传情之妙。“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恰在此时此境,又是秋虫的阵阵悲鸣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飞孤雁闯入眼帘,无不触物伤情,频增思怀愁绪。整个这一大段,以悠然的笔调一笔笔描来,情景如见,气氛愈酿愈浓。

经过上面这一段高妙笔墨的描述,主人公思深忧重的情态已如在眼前。这时诗人才将笔头轻轻掉入主题:“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二句便有千钧之重。这力量不是来自两句直述语本身,而是来自前面那一大段精采的铺垫描写。那深愁难遣、寝息不安、孤寂无聊的形象,已把乡思推到了极点,因而使这二句平淡的叙语具有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与前面的情景相映益彰。由此也可以悟出古诗章法的奥妙。诗人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从欲归不能这个侧面展拓一笔:“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强烈的归乡愿望,更反衬出乡思的深浓。而还乡无望,把主人公推入更深的悲哀,因而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余味悠然,余情袅袅,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虽然都是写游子题材,却截然不同。在艺术表现上,前一首多用赋笔,这一首则多用比兴。在思想内容上,前一首着重抒写他乡游子的缠绵深挚的思乡之情,这一首则着重表现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适应这一主题的需要,前六句运用比兴的手法突出揭示了游子身不自主流落他乡的情势。诗人将比兴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贴切传神,韵味浓郁。开端二句便奕奕有神:“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一朵飘摇不定的浮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车盖,又分外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下面每两句一层,层折而下,把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际写得笔酣墨饱。“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本难滞定一方,却又命乖时舛,恰与突起的狂风遭遇。飘风,暴起之风。以浮云遭遇狂风表现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可谓形景切合,情理自然。因受飘风鼓荡,一去便千里迢迢,远至东南的极点了:“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句中没有一个感叹字眼,却有千回百转无限伤怀之味,“行行至吴会",无字不含远飓怨尤之意。这六句诗笔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鲜明,意蕴沉深,耐人玩味。古人说诗写得好,要“意象俱足”,这几笔足以当之。

开篇这六句诗中饱含对命运的哀怨。这哀怨固然来自游子飘泊之感,然而在这首诗中尤其是来自他乡难以驻足的怨愤。这就成为下文写游子异乡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诗歌运笔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关锁紧密,境界浑融,意浓味足。因此下文落笔便较为轻易了:“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虽只是一种态度决绝的声音,这声音的背后却不知含有多少怨苦与愤懑。妙在千言万语已经涌到嘴边,却没有一宗宗倾诉出来,而只化为一句决绝的声音,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感情,饶有余味。末二句用了同样的手法:“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丢开不要说了,作客他乡是不能不“常畏人”的。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落脚与谋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这极为复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异乡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咏的老主题。《诗经·王风·葛藟》说:“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写尽了游子处他乡求告无门的境遇。汉乐府《艳歌行》中所写流宕在他县的兄弟几人要算遭遇较好的了,碰到个热情的女主人还为他们缝补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与斜眼,害得他们不得不表白:“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不过曹丕这一首没有像《诗经》、汉乐府那样,做某些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笔墨,发挥虚笔的妙用。写得虚了,似乎说得少了,实际上概括得更深广,启人想象更多,包蕴的内容更丰富了。虚、实各有其妙用,艺术的辩证法总是如此。

名家点评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漫漫秋夜长”篇)景中情长。(“西北有浮云”篇)二诗独以自然为宗。言外有无穷悲感,若不止故乡之思。寄意不言,深远独绝,诗人上格也。”

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四):(“西北有浮云”篇)风回云合,缭空吹远。子桓《论文》云‘以气为主’,正谓此。

佚名

赏析

第一首表现了清峻通脱的魏晋风度,俚直中透出美赡。如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所分析,诗文药酒都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这首诗真诚地表达了许多“未能忘情”的希望、痛苦和矛盾,十分感人。 全诗的结构恰好是循着自然——人——自然的脉络生成和发展。人类社会,斑驳陆离,五彩缤纷,命运无论是富贵还是清寒、显赫还是卑微,人,毕竟都是从自然中来,并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然中去。这种文学构想同哲学思考的契合,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曹丕已经深谙这一人生真谛?如果是后者,那么在诗人缠绵悱恻的沉吟中,或许还蕴蓄着些微旷达超逸的洒脱吧。

第二首是曹丕的深层内心独白,忧思百结,概括深广,气象磅礴,体现了“烈士多悲心”(曹植诗)的建安风骨,为魏文诗中精品。 古代望气者称,居处有云亭亭如车盖者,乃帝王气象。所以此诗开首“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句中“浮云”当是隐隐然以帝王自居的比喻。西北的“浮云”飘然作吴会(吴郡和会稽郡)东南行,并非漫无目的游仙之举。曹丕称帝后,曾二次伐吴,均未取得胜利。诗中“浮云”的“东南行”是灭吴蜀统一全国的帝王大业的化装表现,此乃曹丕魂牵梦萦的大事。然而诗中“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等句对伐吴却显得缺乏信心,何故?曹丕对待政治问题的一些矛盾心理,大概要从其人生观、宇宙观的矛盾来找原因。曹丕没有乃父曹操三十余年马上征战杀伐的生活历练,故后天形成的个性倾向性父子大不相同。曹操尚武讲法治;曹丕重文,倾向老庄的清静无为,对“文景之治”很向往,为人处事哪比得上魏武那般果决。曹丕称帝改元黄初后,下息兵诏、轻刑诏、禁复雠诏、薄税诏等,一反曹操的法治政策,想将社会引向无争无欲的原始状态,但这种历史倒退实际是不可能的。在门阀势力的压迫下,他又不得不行九品中正制,维护贵族官僚的利益。在政治措施上,魏文表现出自相矛盾的软弱,缺乏自信。

佚名

赏析

《文选》李善注此诗说:“于黎阳作。”并以为作于伐吴之时。从曹丕执政以后的情况看,他曾率大军二次南征孙权,经过黎阳(今河南浚县),魏在西北,吴在东南,从诗中“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等句看来,此诗似乎是南征时借浮云的随风飘荡以比喻征夫的被迫出征,表现对战乱的厌倦情绪。但此说证据不足,吴景旭《历代诗话》曾驳之,以为曹丕雄才且有智略,必无可能作此诗以示弱子孙权,取笑于刘备。此外,魏伐吴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长江北,而吴会指当时的吴郡(治所在今江苏吴县)和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在长江南,曹丕临江观兵而还,并无至江南事,故此说难以成立。又,吴淇《选诗定论》、张玉谷《选诗赏析》等则以为诗乃作者早年时疑惧其父曹操欲立曹植为世子而作,亦似牵强。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是游子诗,写漂泊不定、客居异乡的抑郁痛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诗的内容看,此说较为可信。

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人民饱经动乱之苦。很多人或因战乱饥荒而流浪在外,或为兵役徭役所迫而离乡背井。作者即有《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等诗,以反映此类现象。可见游子的怀乡,思妇的怨别,乃是当时普遍而突出的社会现象。因此,此诗亦不是一般的怀乡之作,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诗以浮云比游子,前六句写浮云的遭遇。“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发端即落到所咏的浮云。一“浮”字充分显示了身不由己的处境,“亭亭”二字描绘浮云的耸立而无所依靠,暗示游子的孤独无依,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次四句是首二句的继续,仍就浮云落笔,写其飘泊流宕的遭遇。“惜哉时不遇,适遇飘风会”,写其生不逢辰,遭遇乱世,并自然地引起“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的飘泊流落的遭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乃泛指游子从西北飘泊到东南,有些古代论者根据“吴会”二字而去坐实地名以寻求更深的含义,则是不可取的。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二句,点明思乡的主题,是本诗关键性的转折,开始由上文的叙事转入抒情。句从王粲《七哀诗》其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留滞”变化而来,并暗含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以浮云的口吻,抒发客居的厌倦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结尾二句“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又一次转折,点明客子的身分,感情更深一层,从反面抒发了不得回归的抑郁痛苦。句学《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而稍有变化。前一句既是客子的自我安慰,说既然身不由己,流落异乡而无法回归,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还是不说的好。同时又是客子的反语解嘲,暗含欲弃不能之意。后一句则说己既不愿复陈,所以不愿人问其乡贯等情,而人若问之则势必作答,将更增其痛苦耳。然而愈是抑而不说,毫无疑问地将会更增加主人公强烈的思乡之痛。以压抑的情调作结,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哀,耐人寻味,有余音袅袅不绝之效果,真切传神地表达了客子当时凌乱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上,此诗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结句的换韵,戛然而止,音调促迫,和客子当时达到高潮的痛苦压抑的心情正相吻合,对整诗的气氛起到了较好的渲染烘托作用。本诗和曹植《杂诗》之二的结句换韵方式,在当时乃是首创,显示了建安诗人们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多变的创作手法。

另外,本诗采用比物象征的手法,写游子而以浮云作比,赋浮云以人的感情,通过浮云的遭遇,揭示客子的心情。构思新颖别致,抒情婉转细腻,有相当强的感染力。沈德潜《古诗源》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正是指作者的此类诗作而言。

佚名

赏析

萧统《文选》有"杂诗"一类,李善注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杂诗"大多是一些富有兴寄的游子思妇诗,今所存者以建安诗人之作为最早。此篇是一首游子思妇诗,写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浓厚抑郁的思乡情绪。从风格、情调和措词都和《古诗十九首》相近,带有模拟性质。

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悲秋而引起愁苦郁闷心情的抒发以后,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诗写游子,一开始即将主人公置于凄凉寂寞的漫漫秋夜:"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这种凄凉的深秋长夜,最容易引起飘泊异乡的游子的满腹忧愁和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次二句即将笔锋转向了游子,写主人公由于强烈的怀乡思绪的折磨,展转反侧而夜不能寐,在无聊的愁思之中披衣起床,徘徊于户外。这"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徘徊"二句,明显化用《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忧愁不能寐"一节。

"彷徨"以下八句,承接上文,写出户徘徊所见的景物。"忽已久",交待彷徨时间之长,也显示了主人公当时思乡的意痴情迷。"白露沾我裳",暗示夜深和气侯的寒凉,由于寒露的侵袭,惊断了客子的思绪,从而引起下文的"俯视"和"仰看"。曹丕写诗,善于通过视觉上下角度的变化,多方位地表现景物,并从而引起联想。这一俯一仰,极其自然和谐,毫无斧凿痕迹。"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二句,承上继续写"仰看"。"天汉",指银河,"回西流",写银河的方向,秋天傍晚时银河是西南指向,随着夜深而向西转移,现已转向正西,可见夜已很深。"三五",指天空稀疏的星斗,《诗经·召南·小星》有"嚖彼小星,三五在东"之句,朱熹《诗集传》说:"三五",言其稀,盖初昏或夜将旦时也。"二句既是眼前景物,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彷徨之久,反衬出他长夜不寐的痛苦。"草虫"二句转写动物,"草虫鸣何悲",写听觉,照应上文的"俯视","孤雁独南翔"句又一转,写视觉,照应上文的"仰看",俯仰之间,所见所闻,无非都是令人心伤的景象。使主人公仿佛感到自身如一只失群的孤雁般无所归依,并从而引出下文浓厚愁苦的思乡之情的直接抒发。这种以自然界的动物衬托主人公的心情,引起联想也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正面点明主人公强烈而愁苦的思乡之情,诗中的一切感受视听和意念皆由此而生发。全诗的筋骨,至此方始揭出。末四句更具体写欲归不能的痛苦,暗用汉乐府《悲歌》中的"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之意,表现不得回归时肝肠寸断的痛苦。至此,主人公苦痛悲切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全诗也就在这断肠声中戛然而止。

此诗写得清丽自然而又缠绵悱恻,历来被认为是曹丕的代表作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答,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倾国倾城,在绝世佳人,本无意动人,人自不能定情耳。"正是指此类诗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效果而说。

佚名

赏析

刘邦留下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种大气的诗句,开场就是一个开国之君的气魄。可是来看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一首《杂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这完全是《古诗十九首》的调子,晚上睡不着觉,披着衣服起来到处走,那种心里的茫然,完全不像个帝王。他心里有这么多的忧伤、迷惑、茫然。曹氏家族有非常强烈的诗人气质,曹丕内心那种本质上的忧伤和他的父亲非常像。“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因为睡不着觉,在花园中走来走去,时间长了,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去看一看水池的水波,看一看月亮,这大概是三国以前政治圈里的人不会做的事情。曹丕获得皇帝位置的过程非常凶险,可是他回到家里,就会写这样的诗句,这是很迷人的。

三国政治人物所以有趣,是因为他们都非常复杂,身上有如此爱美的部分,能把自己从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一个人的部分。
  三国是一个大的美学时代,人们在读
曹操、曹丕、曹植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所有的角色都在倒错,而倒错是美学里很重要的部分,帝王不像帝王了,变得如此忧伤。夜晚失眠,起来看大自然,白天沉溺于政治斗争的帝王,忽然在这个时候恢复了人的本性,恢复了对大自然的感情。倒错是种弥补,使人能拥有丰富、完满的人性。

佚名

杂诗二首》   [魏诗·曹丕]

其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漫漫的秋夜多么深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
        烈烈:风吹过之声。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展转:展同辗,指睡觉时翻来覆去。寐:入睡。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徘徊不定时光忽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心星噣星排列呈纵横,银河转而流向正西方。
        天汉:指银河。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郁郁:苦闷忧伤。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面无桥梁。
        济:渡。梁:桥。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面对长风而微微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中:同“衷”。中肠:谓腹中之肠,喻愁苦之甚。

其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浮云:漂浮的云。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车盖:车蓬。

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适:正值,恰巧。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
        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滞:停留。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诗套语。弃置:放在一边。陈:叙说。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杂诗二首》是五言古诗。

其一“漫漫秋夜长”。

泊客以为,本诗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夜不能寐。从首句到“孤雁独南翔”。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漫漫的秋夜多么深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为何夜不能寐?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徘徊不定时光忽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秋凉的夜晚,“我”徘徊在前堂有多久了?白露都已经打湿了“我”的衣裳。不冷么?

可想而知,“我的“忧思有多深!

那么,“我”忧愁什么呢?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心星噣星排列呈纵横,银河转而流向正西方。

用天象再次说明夜已很深了。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应该说,“草虫鸣何悲”是实写,“孤雁独南翔”是想象。因为,秋凉的深夜,是无法看得见天上的孤雁的(也不知道,孤雁在夜晚是不是还在飞)。

“我”在此秋凉的深夜,夜不能寐,愁思很深。听到了草虫的鸣叫,那是叫得可悲,不由得想到“我”自己,独自一人,游客(游子客居)于南方。

第二段:思乡忧思。从“郁郁多悲思”到末句。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直接点题。夜不能寐的原因就是想念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面无桥梁。

身在南方,故乡在北方。想要回家,却无法回乡。恨不能如大雁有双翅膀!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面对长风而微微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思念故乡,有家却难回。思乡之情,不仅夜不能寐,更是“断绝我中肠”。

《杂诗》其一“漫漫秋夜长”,通过秋凉之夜,游子夜不能寐,彷徨堂前的描写,抒发了游子极度思念故乡,但却有家难回的忧伤心情。

其二“西北有浮云”。

泊客以为,本诗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流离他乡。从首句到“行行至吴会”。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首句便以浮云比喻游子。由于受到外力的无可避免的因素,游子受排挤,从西北流落到了吴会之地。

实际上,此段也是交代了写此诗的背景和缘由。

第二段:游子苦遇。从“吴会非吾乡”到末句。

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他乡非故乡。游子不想留在吴会之地,除了是被迫流落到了他乡之外,更主要的是外乡人在当地还会受人欺负。

曹丕称帝后,先后两次伐吴。因此,有专家称,这是曹丕伐吴时作的感怀之诗。

泊客以为,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这《杂诗》二首,明明都是游子之诗,堂堂一帝皇,伐吴怎能会有以上的多愁善感?

但,这《杂诗》二首,也确实是曹丕以游子之心在作的。从这个角度讲(其实从曹丕的大部分诗作来看),曹丕也确实是不多见的、多愁善感的帝王。

《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同样描写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但更多地描写了游子的客居生活艰难。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编订:余冠英

成书时间:1958年

《古风泊客》第六辑《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诗选41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