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府诗集》第三十二首《古八变歌》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古八变歌


        [汉乐府诗】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作品介绍]

这是一首用乐府古题写的五言诗。题名“八变”,其义不详。以《八变歌》为题的乐府歌诗,独此孤篇存世,余概莫传。此诗作者及写作年代均已难考详。此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

      [注释]

⑴八变:其义不详,以“八变歌”为题的乐府歌诗,独此孤篇存世,余概莫传。

⑵章华台:春秋时期楚国所筑的台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根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章华台原是春秋年间楚君灵王建造的一座著名离宫,构筑极其宏丽壮观。郦道元水经·沔水注》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

⑶崦(yān)嵫(z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下有虞泉,是古代传说中太阳西落所没入之处。

⑷“枯桑”句:指秋日林中的枯桑飒飒作响。

⑸络纬:虫名,一名“莎鸡”,秋季鸣虫,因其声如纺线,俗称“络纱娘”、“络丝娘”。

⑹飞蓬:草名。在古诗中常喻为行踪飘泊无定的游子。《商子》:“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征:行。

⑺怆(chuàng)怆:忧伤悲痛貌。

⑻长望:徐仁甫《古诗别解》认为“长望”即“怅望”。此回:犹此番,此次。

[译文]

时节进入初秋刮起了北风,吹到此时我所在的章华台。

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

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着空设的台阶上鸣叫。

飞蓬草翩翩地在风中飘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遥远的故乡已不可能看见,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赏析

此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两句,分别点出时令、地点,写了北风袭来,秋意萧瑟,滞留在楚地的诗人于黄昏时登台望乡,从向晚的北风中领略到阵阵清寒。起首以“北风初秋至”一句提领全篇。次句提到的“章华台”在楚地,表明诗人其时正滞留楚地。

夏末秋初,日常气温仍很闷热,季节变化不甚分明。只有到白昼将尽,暑气稍退,晚风中才透出秋意。大凡他乡游子,对于节候的变易十分敏感,尤其冬春与夏秋之交,其间风物变异虽微,却格外令人关情,如唐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人以高台秋风起兴,发为咏唱,言外隐然有“归欤”之叹音。这两句渲染出一片游子悲秋之意绪,涵盖全篇。

以下四句写高台览物之情。“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两句,诗人以色调浓重的笔墨描绘傍晚时分,高天暮云流走,言其似从西极崦嵫山吹来,以显示楚天千里、瞑色苍茫的阔大境界,衬托出高台之人的孤独寥落形象。“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两句则较细致地描写秋声:地上林木摇落,枯桑因风作响;台前空阶寂寂,莎鸡声声悲鸣。这里以秋物之有声来反衬周围环境的寂寥萧瑟。诗人面对此情此景,触绪纷来,黯然伤神。这节叙景承首句“北风初秋至”而来,从高空浮云写到地上林木,从远山暮色写到空阶络纬,以见风之动物,物之感人。画面上笼罩着一派清秋的凄凉与衰飒气氛。

末一节由叙景转为抒怀,以“翩翩飞蓬征”一句引出。此句写蓬草随风飘浮,既遥承头一句“北风初秋至”而言风之动物,又与下句“怆怆游子怀”关合,文句自然成偶。两句以飞蓬的顺风飘扬,喻游子的千里流荡,触景伤怀,怆然而悲。出此一笔,亦赋亦比,章法转落无痕。最后以“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作结语。此言诗人眺望故乡,盼自此而归。然天长地阔,故乡望而不见,不禁悲怅萦怀。结尾两句回映前文的登台远眺,提明篇旨。通篇笔意融贯,浑成一体。

这首诗写景有其独创之处,主要不在描写技巧的高明,而在写景本身所显示的一种新的变化。大抵在建安以前,诗歌中的写景,主要是作为比兴,所占的比例也较小。照清吴乔《答万季埜问诗》所说:“《十九首》言情者十之八,叙景者十之二;建安之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而这首诗年代虽不能确考,但至少与《古诗十九首》相当,是可以确定的。从一方面看,诗人于自然风物并非纯作客观地描摹形态、状写声色,其中确带有某种喻示性。例如浮云、暮色,既是摄取眼前景物入诗,然而一经描绘,便成为具有特定意象的事物。清秋暮色之于离愁,无根浮云之于游子,都是古代诗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形象。由此而言,此诗叙景仍可见出《诗经》以来传统的以景物为比兴的痕迹(这种情形在魏晋以后诗歌中依然常见)。但更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是:此诗的写景已不再是用一两笔作穿插点染,它在诗中占有显著的篇幅和地位,这一事实意味着自然景物的描写已有脱离只作抒情叙事的陪衬和纯属比兴的媒介物,而以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描写对象出现的趋向。尽管它仍带有从传统诗歌叙景方式中脱胎而来的痕迹,却有不同于《诗经》乃至《古诗十九首》的新的特质。换句话说,建安以后才较为普遍化的注重写景的倾向,在这里已经有所表现,这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尝试。

佚名

赏析

此诗作者及写作年代均已难确考。旧时选家如明王世贞的《古诗选》、清沈德潜的《古诗源》认为作于汉代。今人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认为作于汉代,并归入“乐府古辞”类。因历来乐府诸书未收此诗,故逯钦立又云“此诗可疑”。此诗情调风格接近《古诗十九首》,可能也是汉末一位佚名的文人之作。

佚名

赏析

   

明代王夫之古诗评选》:“乐府固有与古诗通者,此及《伤歌行》是也。当由或倚弦管,或但清歌,彼非骀宕,则为八音所杂;此不凄清,则益入下里。后 人固不容以意妄制。”

现代余冠英乐府诗选》:“这篇所写的是悲秋和怀乡,用语和情调都像是文人作品。”

佚名

赏析

        

此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大体上可分三节:开头两句为第一节,点出时令、地点,提领全篇;中间四句为第二节,承接首句叙写秋景,并抒发高台览物之情,表现出清秋的凄凉与衰飒的气氛;最后四句为第三节,由叙景转为抒怀,遥承前文的登台远眺,提明篇旨。全诗通篇笔意融贯,浑成一体,其写景有独创之处,具体表现为描绘自然风物带有某种喻示性,且写景在诗中占有显著的篇幅和地位,意味着文学创作已开始出现把自然景物作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描写对象的趋向。

佚名

赏析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

       浮云岁暮色,似从崦嵫来。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

       翩翩飞蓬征,愴愴游子怀。

       故乡不可见,长望从此回。

       此诗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未载,沉德潜的《古诗源》称为“汉乐府古辞”,余冠英的《乐府诗选》收入《杂曲歌辞》。据说古代有《九曲八变》之歌,今只存《八变》。这是一首悲秋思乡的诗,诗中的主人翁是个流落在湖北监利一带的游子,初秋的北风和凄清的虫鸣,触发了他对家乡的无穷思念,瑟瑟的枯桑和遂风的飞蓬,又勾起了他飘然一身、无处止息的人生伤感。与《古歌》、《悲歌》、《饮马长城窟行》等悲秋思亲的汉乐府相比,它的特色在于通篇都是托物起兴,藉景抒隋。刘勰在谈到比兴手法时曾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籟’,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文心雕龙·比兴》)。这首《古八变歌》正是融合了宋玉《高唐赋》、枚乘《菟园赋》里采用的喻于声、方于貌等比兴手法,用络纬、枯桑在秋风中的音响,和浮云、飞蓬在清秋中的情态,来比附自己身处异地的孤单形影和深切的乡关之思。

开头两句“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是因物而起兴,夏季常吹的是南风,当风向转北时,季节也就从夏转为秋了。秋天,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眼中是个萧索的季节、伤感的季节,也是最容易撩起乡愁的季节。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索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名,在湖北监利县,此处大概是这位游子的飘流之所。他从吹到章华台上的北风中感知了秋的降临,再由萧瑟的秋触发了游子的乡愁。“浮云与暮色,似从崦嵫来”是写他在清秋中所见。崦嵫,山名,在今甘肃天水市西,下有虞泉,古代传说是日没之处。这是一个初秋的黄昏,浮云在天空游盪,似乎从崦嵫带来了日落的信息。初秋的北风,冷冽中带著萧条,已够人伤感的了,何况又是秋天的黄昏,更带上一种苍茫、悲愴之情。“浮云”,在此既是景色,也是飘泊无依的游子象徵,后来的李白在《送友人》中干脆挑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下面的“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则是写耳中所闻的秋声。“枯”,指桑叶落尽的桑枝;“络纬”,即莎鸡,俗称纺织娘,一种秋天的鸣虫。秋风把枯桑吹得瑟瑟作响,又不时送来纺织娘的鸣叫声,这里未写秋风,但处处可见萧条秋风的威力;未写所见,却把一幅清秋图透过听觉幻化在读者眼前。当然,这既是耳畔的秋声,也是在托物寄情,那孤零零的桑枝不正是意味著远方游子孤单的身影;那不停鸣叫的纺织娘,不是更加勾起游子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吗?李白有首仿乐府诗叫《长相思》,也是写清秋之夜听络纬鸣叫勾起他故国之思的:“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这既反映了李白善于向古代民歌学习,也反映了这首乐府诗的深远影响。诗人透过以上四句的所见所闻,勾画出一个凄清萧瑟的清秋场景,迟暮而孤寂的氛围,藉以比附远方游子那孤单飘零的身影,暗寓他那索寞孤寂的情怀。

下面两句“翩翩飞蓬征,愴愴游子怀”则是明喻:用飘行万里、无所依附的飞蓬,来比喻千里游盪、飘泊无依的游子,用飞蓬的“翩翩”之态,来形容游子的“愴愴”之怀。这样从结构上总括一句,把初秋萧索之景与景中离乡之人合二为一,达到一种情景交融、景即是情的艺术境界。最后两句“故乡不可见,长望从此回”,则是直抒胸臆、点破乡思。尤其是最后的“从此回”二字,我们彷彿听到主人翁在大声疾呼、顿足长叹:这种乡思应该结束,不能再苦挨下去了。它把主人翁盼望回到故乡、急切难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结构上看,这种直接抒情与上面大量的含蓄暗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彷彿主人翁那扼止不住的乡思乡愁,再不能顺著那含蓄曲折的渠道来流淌,而要冲破一切形式束缚,来个全面爆发。总之,这样一明一暗,一低迴婉转一直率明快,把这位游子在深秋北风中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既淋漓尽致又低迴曲折,富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佚名

《古八变歌》   [乐府诗集·汉乐诗]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白话译文:

时节进入初秋刮起了北风,吹到此时我所在的章华台。

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

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着空设的台阶上鸣叫。

飞蓬草翩翩地在风中飘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遥远的故乡已不可能看见,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古八变歌》并未载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但因其属于汉乐府诗,故此,泊客也一并介绍。所以,此《古风泊客》之第四辑《乐府诗集》并不完全指的是郭茂倩所编著的《乐府诗集》。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时节进入初秋刮起了北风,吹到此时我所在的章华台。首句说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名,是一座以台为主体的园林化宫殿,章华台高23米,宽35米,相当于一座近10层的高楼。说明诗人所在地为旧楚国。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这是傍晚的时候,天上的暮云好似从西之地而来。这一句,既说明了章华台处的空旷,也说明了初秋北风之大。诗句中,清冷肃煞之气顿现。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着空设的台阶上鸣叫。专家想到的是悲秋,泊客对此句想到的是章华台宫殿旧时豪华与现时荒凉的对比。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飞蓬草翩翩地在风中飘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诗人由北风中飘扬的飞蓬草,联想到了处以异地、孤独的自身思乡之情。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遥远的故乡已不可能看见,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哪怕站在十丈之高的站台上,久久地,也看不到自己遥远的故乡,只能悲怅地回去。

专家赏析说,《古八变歌》是游子思乡曲。仅仅如此吗?

泊客以为,《古八变歌》专门突出章华台这个词是有特别含义的,《古八变歌》写了楚国鼎盛时代建筑的章华台这个离宫,写了现时的荒凉,并不仅仅是游子思乡这么简单。

泊客以为,《古八变歌》抒发了诗人悲秋之意、思乡之情。同时也是悲哀于汉末的朝政昏暗,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忧伤于国将不国的汉朝。诗人有浓郁忧伤的思乡情结,但何尝不是幻想现实衰败的国家能回到昔日的强霸之国呢?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文言文经典》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32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