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我们无法将孩子彻底和电子产品隔离。父母大可不必“谈游色变”,放平心态,与其一味的堵,莫不如疏。孩子沉迷于游戏,很多父母会抓狂。管、控,却不起作用,甚至适得其反,亲子关系僵化,有些孩子甚至为此放弃学业。 孩子和父母对玩游戏的心理博弈,心理学的“禁果效应”可以更好的解释。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越能激起人们的窥探欲。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家长越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越好奇,这种压制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强制收手机,扔手机,删游戏,以及各种惩罚措施,致使孩子“越不让玩越想玩”。 而且,孩子的学习压力大,业余生活单一,游戏的确能带给他们愉悦感和放松。缺乏父母陪伴,或者陪伴的质量不高,亲子沟通不畅,也会使孩子喜欢在游戏中寻找自我实现感。 孩子玩游戏,绝不是管的越严越好,智慧的行为示范和真诚的沟通引导才是王道。 01 父母做表率,充实业余生活 如果父母都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孩子呢?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再严厉的斥责也只是苍白无力。 对小孩来说,好玩的东西太多了,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兴趣匮乏。多和孩子做游戏,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耍耍。多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你坐在沙发这头看手机,孩子在沙发那头无奈的看着你。 培养自己的一些爱好,读读书,写写字。当孩子找到了其它感兴趣的事,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只有父母做的好,孩子才会做好。 02 依靠规则,设置孩子和手机的安全距离 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意想不到的是,成绩好的学生接触网络游戏时间更早。也有研究显示,以触屏操作为主的当代电子设备对于孩子的发育有着显著的正面作用。 管教孩子玩游戏,关键是控制孩子玩的度。不要把游戏当成“禁果”,而要当成需限时限量品尝的“美食”。 提前做计划,让孩子参与讨论制定游戏时间,统一什么时候可以玩,可以玩哪些,每次可以玩多长时间。把游戏作为孩子的一种娱乐方式和一种奖励办法。 如果父母喜欢玩游戏,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或适当的讨论游戏角色。父母以身作则,每天控制好自己玩的时间,则比单纯的说教,孩子更乐于接受。 03 面对玩游戏犯错的孩子,巧妙引导其成长 一个11岁的儿子玩游戏时,偷偷划掉爸爸卡中12000多元。爸爸很生气,但更希望儿子可以因此受到教训,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于是,爸爸要求儿子做一年家务来还这笔债。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愿意接受爸爸的惩罚。 劳动一段时间后,孩子感受到了挣钱的不易,现在不玩游戏了,也自觉的帮助父母。 孩子的自制力差,辨识能力低,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难免会犯错误。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如何对待错误比犯的错更重要。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更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在弥补过错中得到成长,学会担当,才是一次教训最大的收获。 04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根基 孩子沉溺游戏,不单单是孩子的问题,最终投射的是亲子关系的问题。亲子关系中往往存在不了解、关系差、缺引导、坏示范的问题。而父母对孩子的错误管教加重了亲子间的隔阂。 孩子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认识到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孩子多来自忽视型、专制型家庭。 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教育的根,是孩子和游戏保持安全距离的底层密码。多尊重,理解孩子,多陪伴孩子,孩子更愿意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去寻找快乐。 |
|
来自: 三成家庭教育 > 《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