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天宝堂一山人 2019-06-24

如今的我们生活的真的非常幸福,拥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只要努力就不愁没有饭吃,到处都是机遇,只要你肯思考肯努力。包括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比起以前可以说是飞速发展,想吃什么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是这要是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大部分的蔬菜瓜果都是有生长季节的,在北方,因为冬天温度太冷,都很难吃到新鲜蔬菜瓜果,所以北方人会在冬天囤积许多的蔬菜放在地窖里,这样储存的蔬菜一般都比较新鲜,满足一家人一冬天的需求,这里还有一个物理知识,冬天贮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液态的水遇冷凝固为固态的冰,同时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北方人冬天基本上不会在地窖里囤积蔬菜,因为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瓜果,而这都要感谢一个人——塑料大棚之父”赵鸿钧。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如何通过保暖、加温和光照等设备调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是全球许多国家农业专家一直以来想要解决的问题,日本及欧美国家于50年代初期应用温室薄膜覆盖温床获得成功,随后又覆盖小棚及温室也获得良好效果。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在 50 年代的时候塑料布生产技术都没有掌握,更不要说塑料大棚技术了。那时,中国的土地还难以培育出像今天这样高产的农作物,再加上也没有塑料大棚之类的技术,在冬天的时候,新鲜蔬菜价格都很昂贵,而且供需紧张,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吃饱饭更加成了问题。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赵鸿钧出生于 1937 年,是一个农民的儿子,6岁的赵鸿钧将一本《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还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文章也写得相当出色。

他9岁开始随父务农,深知种田的辛苦。他立志要让“人人有粮吃,人人有菜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钱花”。赵鸿钧11岁时,从小学三年级插班六年级的作文考试中,一篇“以农为本,精忠报国”的文章惊动了整个考场,被监考老师当场录取,进入了全国一流的汾阳中学,13 岁的他就发现塑料板下的草坪已提前变绿,这被称为“跨世纪的发现”。。

1953 年,16岁的他考入了山西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那个时候他进一步观察到塑料布可使地温提高1℃—9℃。

那个时候,赵鸿钧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节省口粮,所以便承包了一块菜地,因为山西天气寒冷,赵鸿钧所种的菜苗冬天全被冻死。所以他和老师借了一块塑料布盖在韭菜田中,他种的韭菜提前10天收割。这个偶然的发现,成为改变中国农业的开端。

赵鸿钧为了试验这个这个发现是否只是偶然,所以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找来了一块塑料布,试验一块土地。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在这不断观察、摸索过程里,赵鸿钧掌握了 接着他掌握了地膜覆盖、大棚覆盖以及塑料薄膜在农牧业中的几十种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后来被称之为“太谷地膜”,日本 1951 年试验应用塑料薄膜代替油料和玻璃,赵鸿钧的研究才比日本晚了两年,比美国夏威夷开展的地膜研究要更早,而这都是赵鸿钧一个 16 岁的小伙自己独立研究出来的。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赵鸿钧的研究成果之重大,现在我们可能体会不到,对于青藏高原以及西北、东北地区的人来说,在冬天吃到新鲜的蔬菜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但是赵鸿钧的发明却改变了这一现状,我国作物栽培已经扩展至任意时节,栽培的区域可大面积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瓜果蔬菜在高寒地区落地生根。

可以说让全中国人都可以随时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瓜果,这样也更好解决了许多贫困人家的温饱问题,因为绝大部分部分蔬菜冬天都可以供应,那么蔬菜瓜果的价格就会下降,普通人也就轻轻松松买得起蔬菜了。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比如我国的大棚番茄亩产能达到10000公斤,丰收时甚至高达50000公斤。而在1950年,就算大丰收,番茄亩产也仅为300公斤。各类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甚至动物都可以住进了=塑料大棚里。塑料地膜和大棚也被评价为“真正使中国农产品产量出现革命性增长的主要功臣”。

1962年,25岁的赵鸿钧提出希望能组织全国基础较好的塑料厂和研究人员,尽快研究生产我国自己的农用塑料薄膜,细心的他甚至提出了自己的参考配方。

他的报告引起了轻工业部的重视,第二年,我国第一批农用地膜问世了。深受鼓舞的赵鸿钧一鼓作气, 1964年,他向农业部提交了“关于我国立即开展塑料薄膜研究和生产农作物的建议”,并具体提供了地膜覆盖、大棚覆盖、薄膜为鸡舍防寒等17项生产研究成果。同时,他还提供了自己设计的“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的图纸。这是世界上最早、也是当时最好利用塑料大棚增产的科学成果。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他设计的晋阳型塑料大棚 , 比日本最省钢材的17种同类型的大棚还要节省。

同年,在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下,赵鸿钧开始了他的“塑料大棚万里行”推广活动。他的足迹开始遍布大江南北,从青藏高原到江浙大地,他的足迹遍及29省市、自治区, “棚子怎么搭”,“湿度如何控制”,每到一地,他都细心地教授农民塑料大棚技术。

他每天泡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大棚技术,没有人给他任何福利,吃住都是自掏腰包。他义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达600万人次。到1980年,全国10万亩塑料大棚中,仅赵鸿钧亲自推广的就占到80%。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塑料大棚迅速从北方发展到南方,从平原发展到山区。严冬季节,冰封雪飘,但在南北大地的塑料棚内,绿油油的农作物显出一片生机。塑料大棚使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第一次生长出农作物,青藏高原许多人第一次在寒冬时刻吃到了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

1965年,在上海召开的日本工业展览会现场,当日本人提到利用塑料薄膜覆盖种菜时说,“中国人恐怕还需要二三十年”。在现场的赵鸿钧坐不住了。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左二赵鸿钧

他用流利的日语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山西等地搞地膜、用大棚种菜种粮食的经历。在得知中国人早在1953年就观察到地膜覆盖可以使地温提高1-9℃时,日本人目瞪口呆。 后来这事被廖承志先生知晓赞为“ 壮国威” 。

他还把自己的这些理论成果写成著作,无条件教授给所有人,他的《农用塑料大棚》、《 塑料 大棚 园艺》等成为我国最早、最权威的大棚农业专著,奠定了薄膜覆盖园艺的理论基础: 《塑料大棚园艺》与《农业生产工厂化》被美国、日本、荷兰等国高校列为教学参考书 ;《 前进中的中国大棚覆盖园艺》是我国最早编写有关覆盖栽培蔬菜的资料,其油印本均被伦敦大学、东京大学 等馆收藏 :几十篇论文也不同程度地被各个国家引用。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赵鸿钧还熟练掌握了 英文、俄文、日文和西班牙文,所以为引领薄膜农业的发展、推广到全世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他设计的晋阳型大棚在非洲 、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赵鸿钧先生也和袁隆平先生齐名,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饭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近二十多年来,山西的薄膜覆盖和湖南的杂交水稻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两大知识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他发明的塑料大棚技术直接经济效益超过千百亿。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日本、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农业专家,都建议他申报世界和平奖,他们觉得这位中国教授完全符合获奖要求。

但是赵鸿钧一直不认为自己是科学家,他认为自己只是比普通人更加细心观察而已,而他的低调也让他一直都默默无闻,当媒体打电话要求采访赵鸿钧先生时,山西农业大学值班人员甚至不知道有这个人。

“我出不出名不要紧,以后这些事情还要有人做下去才最重要”。

包括我今天写这篇文章,在百度搜寻赵鸿钧先生的招牌,就只有 2 张赵鸿钧先生的照片,其余都是我从其他途径搜寻而来。我们应该对这样为我们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多做宣传才是。

1980年 ,育种小麦专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科院原院长金善宝先生亲自提名赵鸿钧为中科院院士,却因为山西农业大学的不予申报没有成功 。

他让中国人四季都吃到新鲜蔬菜,多国专家建议他申报诺贝尔和平奖

金善宝

而在山西农大任终身教授还是省委的不断批示下才最终完成。

2004年,67岁的他又开始撰写 200万字的 《 中华薄膜农业》。 “ 如今全 国还有2/ 3应该覆 盖的农 田 还没有覆盖起来,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 用 ‘ 太阳棚理论’ 多解决一些农业 问题, 为 农 民兄 弟造福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