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塑料大棚之父"赵鸿钧执教六十年座谈会记

 天下孝义人 2021-01-14

作者:晋文

2020年1月12日,这一天,碧空如洗,阳光灿烂,被誉为“塑料大棚之父”的赵鸿钧执教60周年座谈会在山西太谷泰润君酒店如期举行。赵鸿钧曾经的部分学生与他的在国外学成归国的子孙后代共同主持召开了这一甲子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专管科学教育的谢红;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赵春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丁怀民;山西红十字会党委书记郑红;山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庞建军;山西省高级法院副院长翟瑞乡等三十余位领导和人士。

这次座谈会上,有不少知名人士发来了贺信和贺电,送来了条幅。
山西省政协原主席郑社奎的贺信:“祝贺塑料大棚之父赵鸿钧教授执教六十年”。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贺信:“赵鸿钧教授是农学界前辈,年轻时就有科研重大发现,是塑料大棚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值此六十周年之际,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敬意。”










中国法学界泰斗、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全国人大原常委、人大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江平贺信:“塑料大棚,幸福人民。”
中国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晋城市委书记张少农贺信:“我们去山东寿光参观蔬菜大棚基地时,当地的领导和群众都说:我们的大棚技术是跟你们山西人赵鸿钧学的。”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山西省法学会会长左世忠贺信:“热烈祝贺赵鸿钧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桃李满天下。”
全国妇联副主席宋鱼水贺信:“热烈祝贺赵鸿钧教授执教六十年,祝贺赵鸿钧教授、王秀梅高级工程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园艺产业促进分会会张、北京农学院原院长王有年贺信:“赵鸿钧教授是塑料大棚事业的先驱——热烈祝贺赵鸿钧教授执教六十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贺信:“赵鸿钧教授是科学家的模范。”
山西农业大学09届毕业生、2019年度山西省优秀职业你们代表、大同市鑫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马亮贺信:“耕耘三农六十载,桃李芬芳满天下,祝赵鸿钧教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赵春明在座谈会上致辞。他说:“赵鸿钧教授1960年从我们学校毕业,留任当时园艺系任教。60年来,他持之以恒,深入研究,奋力推广,始终致力于塑料簿膜农业的探索与研发,致力于依靠科技帮助农民增产致富,为我国塑料大棚的推广和设施蔬菜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赵教授作为一名服务三农工作的老前辈,是我们山西农大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赵春明校长讲了三个“让我们共同”:
一是让我们共同礼赞赵鸿钧教授敢于探索,善于研究的创新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赵教授钟情于簿膜农业的研究,提出了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大棚覆盖等多项农业技术,设计推广了“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塑料大棚,以及“晋阳型钢结构”连栋塑料大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塑料簿膜农业的发展。
二是让我们共同学习赵鸿钧教授严谨治学,躬耕三农的不懈追求。赵教授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编写了《塑料大棚园艺》和《前进中的我国塑料大棚》等著作,推进了我国塑料大棚产业化的发展,为广大设施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三是让我们共同颂扬赵鸿钧教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园丁品格。“耕耘三农六十载,只为桃李竞芬芳”。执教60年来,赵鸿钧教授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和大批“三农”科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设施园艺的发展贡献了薪火之力。
赵春明校长最后说:“让我们接过赵鸿钧教授等老辈三农工作者手中的接力棒,沿着他们的足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梦中的一切美好,将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瞻望中实现!”

在座谈会上大家共同回顾和赞誉了赵鸿钧教授的成就。
有人回忆了山西省原省长罗贵波写过的一篇文章,曾经介绍了赵鸿钧《塑料大棚,举世闻名》,中间谈到了郭沫若对塑料大棚的肯定:“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郭沫若生前很关心赵鸿钧发明的塑料大棚,很赞赏品学兼优的赵教授,认为赵鸿钧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
文中还回忆了中央领导对塑料大棚的关心:“赵鸿钧发明的塑料大棚,被北京大学书记兼院长、老革命李子康知道后,很快向中共山西省委做了通告。
与会人员还翻阅了国家知识产权《中国知识产权年鉴(1800——2005)》。在这本书中专门写了“赵鸿钧发明塑料大棚”一节,写道:“国内认为,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而且塑料大棚和地膜是我国农产品产量出现革命性增长的主要功臣。国外认为,赵鸿钧教授的薄膜农业,研究之早,培训人员之多,推广面积之大,社会效益之好,经济效益之高,理论基础之深,均堪称为世界之最。”
确实如此。中国农业界泰斗、前中国农科院院长金善宝就是这样赞扬的。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菜问题;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塑料大棚之父,都是我国农业界的大功臣。

赵鸿钧1953年观察到地膜可使地温提高1℃—9℃时,才只有16岁,那时他在太谷农校上学,因为家寒一直在教授家中做钟点工,得到一块塑料布便盖在韭菜田中,结果就有了这一发现。接着他便搞起了地膜覆盖、大棚覆盖以及塑料薄膜在农牧业中的几十种应用,开始了崭新的薄膜农业时代。他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作“太谷地膜”,又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964年,他向国家农业部提出了正式建议,希望能够在全国推广,并在市里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塑料大棚万里行活动,足迹遍及29省市、自治区,培训人员600万人次。
国务院科教组,接受任务后,立即在北京开始找材料,搞设计、计算成本,联系施工单位。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建委、首钢以及中国农业部、商业部、轻工业部、燃化部、北京市委、中国农科院等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支持。建起了适应大牲畜进棚耕作,风扇通风,暖风加温,地下给水,采用屋脊式南北向设计的晋阳型塑料大棚。
到1980年为止,经他推广的塑料大棚占到全国的80%。1978年以前,他在科学出版社、农业出版社等出版了《塑料大棚园艺》、《农用塑料大棚》、《塑料温室与蔬菜栽培》等多部著作,奠定了薄膜农业的理论基础。赵鸿钧中文根底扎实,又熟读英文、俄文、日文和西班牙文,这对其引领薄膜农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与会人员还回忆了赵鸿钧发明的塑料大棚在国外的反应,当时的联合国认为,赵鸿钧观察到塑料薄膜可使红外线进入,地温提高1至9摄氏度,而且塑料薄膜对紫外线的良好透入,使得棚内很少有病害,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发现。这样的课题本应由全世界联手研得,却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山西农大赵鸿钧夺得了头彩。
这次座谈会,赵鸿钧与他老伴王秀梅都参加了。这一对进入八旬的老人,回顾有生之年的经历,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他俩很感谢关心和支持过推广塑料大棚事业的所有领导和同志们。
今年也赵鸿钧入党六十周年,他决心继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复兴中华的中国梦,继续发挥余热。
正是:八旬教授赵鸿钧,塑料大棚有创新。伟大发明成贡献,初心未忘暖人民。

一位被毛主席称为"很能干"的孝义人
桥南
 “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菜问题;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塑料大棚之父,都是我国农业界的大功臣。”中国农科院原院长金善宝先生盛赞的塑料大棚之父是孝义人。
毛主席非常高兴说:“孝义人很能干,赵鸿钧的薄膜农业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孝义县老县长郭镇俊说:“赵鸿钧的发明比"神农氏"更具现实意义。”
山西农大党委书记贾毓芝说:“赵鸿钧发明的地膜——大棚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人民作家马烽说:“赵鸿钧发明的塑料大棚是上帝献给大地的哈达,神圣无比。”
关于赵鸿钧先生的事迹,建议市乡两级政府组织专门班子进行考察。如资料可靠,当为国宝式的孝义人。在市里或乡里立个赵鸿钧先生的雕像,刻上毛主席那段话,具有极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塑料大棚之父是咱孝义人

王艳萍 :怀念刘家庄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