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木兰文学杂志 木兰文学 6月3日 虞城木兰 天下文学 木兰文学杂志官方微信平台 第236期 轻松关注 与众不同 编辑 汪葆夫 郭土楼的风景线汪葆夫 猛不丁的,郭土楼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声了,时不时会阅读到她美丽的容颜,不禁心驰神往。5月29日,有幸参加县宣传部举办的网络新媒体采风活动,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她独特的魅力,独特的风景线。 驱车来到虞城县郭土楼村,仿佛走进迷人的江南,一步一景,景景不同,美不胜收。村头,各种鲜花竞相绽放,景观树郁郁葱葱。村里,天元湖、孝心湖碧波荡漾、垂柳轻飏。房前屋后的杂果树错落有致、果累枝低,片片翠竹迎风摇曳、婆娑多姿。道路旁、胡同里,孝善宣传画和标语随处可见,处处满溢着文化气息。 郭土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文介绍说,乡村振兴战略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村党支部一班人探索出了“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号召村民拿出自己的土地,栽上花草,种上果树,打造乡村旅游,让村民共同分享土地经营的收益。村里有水车,有风车,有假山,有水上游乐场,有民俗文化展览,很多好玩又有意义的地方。每年暑假,每天人流量最多达到两万多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光卖冰棍冷饮一项有的村民一夏天就收入一万五千块钱,村民最多的收入两万多元。 “五月雨晴梅子肥,杏花吹尽燕飞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内涵,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富贵财富。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农村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农业才能更有竞争力。郭土楼,这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丰富了村民腰包,扮靓了豫东原野。 然而,令我心灵震撼的却是郭土楼的另一道“风景线”。 在郭土楼“以孝治家”大食堂,随着杨新文书记的解说,我了解到了郭土楼村“以孝治家”道德的回归和良性循环。2016年7月份,郭土楼村开始具体实施“以孝治家”这个治村方略,他们借着“以孝治家”大食堂这个“道具”,号召村里的年轻人捐资给村里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来表达对老人的孝敬,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响应。杨新文书记笑着说:现在我们收到的捐款,让全村老人吃到2020年底也吃不完。他们又在本村召集义工免费服务,让尊老敬老爱老的理念,通过服侍老人更进一步提升高和升华。每周一至周四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大食堂免费用午餐,周五70岁以上的老人们都在大食堂里聚餐。 杨新文说,大食堂开张不到一年时间,就极大的改变了村风。打架斗殴,赌博当牌,酗酒滋事,家庭吵架、邻里不和……很多以前令人头疼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下子不见了。不仅年轻人更懂得孝顺老人了,而且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有一对婆媳都是老人,儿媳今年70多岁,婆婆今年90多岁,年轻时二人结下了怨,分开生活、互不说话,这个疙瘩一结就是50年。大食堂开张后,二人同到食堂吃饭。儿媳看到年轻人如此孝顺老人,心里颇受震动,她主动找婆婆说话,并把婆婆接到家里,共同生活,结了50年的疙瘩就此解开了。邻里之间,互帮互让的事情多得数不清。 老人们聚在一起吃饭、聊天、看电影,享受着“以孝治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日子过得惬意而充实,邻里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了。每一个年轻人也不再沉迷于单一的挣钱、挣钱,他们都在关注关心着“以孝治家”大食堂,孝心和爱心也在经受着感召、回归和凝聚。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一次次给村书记杨新文打电话,争着给大食堂捐钱,他们说:我们不在家,你们养着俺家老人,替我们尽孝,我们也能在外安心打工了,真的是万分感激,村里建设需要出钱的你只管说。 梁秀萍是“以孝治家”大食堂的一名义工,从食堂开办到现在她一直做着无偿的服侍工作,她很爱这份“工作”,从没有因为自家地里家里的活儿而耽误一次“上班”。她觉得伺候村里的老人,使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非常有意义。人前人后,她都因着这份工作而感到脸上大有光彩。目前,村里已有30多位年轻的爱心人士加入到了“以孝治家”义工队伍之中,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的效应。 为了把这种“孝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该村还建设了“乡村书院”,每周日下午组织本村学生,接受“孝善”文化教育。由天元中学老师授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弟子规》《三字经》等。杨新文说,很多孩子通过学习,加上耳濡目染,也变得懂事了,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有的还给父母洗脚。 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先,“孝善”文化凝聚起一村之魂。郭土楼村以孝闻名,被评为“全国以孝治家试点单位”。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干群之间的隔阂嫌隙变少了,尊重理解变多了;脏、乱、差和争竞、吵闹少了,相互帮助关爱变多了。精神上的“穷根”被拔除了,村里“人人是孝子、处处见孝行”。郭土楼,让我们不仅看到新农村环境美,更我们感受到孝善文化建设给乡村带来的勃勃生机,成为豫东平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