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汗血同源给吓住

 帕米豆 2019-06-24

  明代张景岳作中医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其中,问汗列为第二位,可见“汗”之重要。

  那么,“汗”与疾病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如外感发热无汗是伤寒,有汗是伤风,汗出热减是病渐衰,汗后热反增高是邪渐人里。

  虚证中的阴虚盗汗,汗后感觉疲乏;阳虚自汗,汗后感觉身冷。

  更有表证发汗,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有虚脱危险;也有发汗战栗,汗出类似虚脱而安卧脉静,称为战汗,是疾病转机之征,不必惊惶。

  若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脉伏,为垂亡之象,称做绝汗。

  中医内科学,专辟一节研究“汗证”——就是探寻人为什么会异常出汗,并且,借助有无汗液,出汗时间、部位、多少,或者是汗液颜色、气味的不同,还能分辨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如何。

  李时珍认为:“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就是说,汗为心之液,而心主血,所以汗血同源。因此,出汗过多,不仅会耗气,还会伤及津液而损及心血。

  在民间,常把“血”与“汗”联系在一起说,比如,把辛苦钱叫做“血汗钱”。这也说明:汗液和血液属于同类东西,都包含着人的精神元气,应当有所禁忌,否则人体就会亏损——“吃饭出汗,一辈子白干”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可千万别小看了你出的汗。

  那么,汗是从哪儿来的呢?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指体内阳气;“阴”,指体内阴液。阳气具有蒸腾气化的作用,因此,“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说:汗液是津液,是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下从汗孔里排出来的液体。

  换言之,汗是津液所化生,且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

  一般来说,从事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引起的出汗,是为了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但是,如果该出汗时没有出汗,或者不该出汗时大汗淋漓,或者总是某一局部出汗,或者汗液本身出现异常,就属于病理现象了,应当引起重视。

  那么,哪些汗该出呢?

  中医提倡的出汗叫“动汗”,就是运动、体力劳作时所出的汗水。如果你是脑力劳动者,可以每天跑步锻炼,跑到微汗,就是出动汗了。

  另外,艾灸出汗的方式也可与运动锻炼方式所出的动汗相媲美,这是现代人泻湿热、除寒湿、排毒素的最佳方法!

  艾灸过后出汗,甚至大汗淋漓,是体内寒湿瘀阻严重的表现——灸后出的汗是粘粘的,说明湿气较重;灸后出的汗是凉凉的,说明寒气较重。

  一些人喜欢做汗蒸排毒。其实,汗蒸是依靠高温强行将身体的体液蒸腾出来,这种方法会耗伤阴血,所以蒸房还是少去为妙。

  那么,不同味道的汗是咋回事呢?

  有时,我们常说某人“满身臭汗”。臭汗,就要考虑一下肝脾湿热的问题了。也就是说,臭汗,源于肝脾,尤其是和肝关系密切。

  比如,一个人总是七情不畅,心态抑郁,日久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就会产生内热,同时“肝木克脾土”,脾胃之气也会失于健运,就会产生湿热困阻中焦。这样一来,肝脾湿热内蕴,熏蒸肌表,就会出汗。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秽。

  肝脾湿热偏于肝经湿热者:这种臭汗容易循肝经所及之处而外渗,比如出阴汗(男性阴囊潮湿),因为“肝经循少腹、环阴器”。《医林绳墨》就说过:“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劳动,汗出腥秽”。同时,此类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黄腻、小便色黄等问题。更有甚者,汗水会把衣服染黄。此时,建议艾灸以下穴位:期门、曲泉、阳陵泉、阴陵泉、太冲。

  肝脾湿热偏于脾胃湿热者:往往手脚心特别爱出汗,因为脾主四肢。此时,建议艾灸以下穴位:脾俞、足三里、丰隆、解溪。

  经常听到有人说:出了一身虚汗。那么,虚汗到底指的是哪里虚呢?

  一般情况下,主要指肺气虚。

  因为肺主皮毛,司腠理之开阖,同时,肺主卫气的宣发和运行。肺气充足,卫气循行于体表,则腠理严实,汗孔开阖有度,就不会无缘无故地冒汗。反之,肺气衰弱,肺卫不固,就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见的肺系疾病,这是因为肺卫不固,病邪就会袭表犯肺而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肾俞等,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虚汗症状,还能增强免疫,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身体免疫力低下者,还应加灸神阙、关元、足三里等常见保健穴位。

  我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常常会出冷汗,为什么呢?因为“肾主恐”,惊恐会令肾气下趋,肾阳内郁,就会手脚冰凉,汗出不温。

  此外,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首先也应考虑是不是肾阳虚所致。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肾阳虚弱,就会导致一身阳卫之气衰弱,而卫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阳卫之气衰弱,津液就会外泄,导致多汗。同时,由于肾阳不能温煦,所以汗是凉的。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温补肾阳,建议艾灸以下穴位:命门、肾俞、神阙、关元、涌泉,或者直接灸督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