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谈及摄影,言必构图。然,我们是否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谈构图技巧啊。 确实,技巧、方法、套路等都是我们在谈及摄影构图时讨论得最多的,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从本质上来看,构图只是利用点、线、面等图形元素以一定的形式布局画面,通过元素之间的对比,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平衡。对比是一种方式和手段,而平衡则是我们追求的结果,也是我们需要修炼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我们应该谈论更多、思考更多的话题。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影像君已分别从点和线的维度,深入讨论了构图背后的审美逻辑。今天,我们尝试从图像元素的布局和位置关系的角度出发,一起探讨摄影中的「平衡思维」及其产生的视觉作用。 一、视觉平衡感知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Marc H.Bornstein等三位发展心理学家曾做过一组有关婴儿视觉感知的实验[1]: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4个月大的婴儿尚无明显的图案偏好,但他们对对称图案的适应速度却比非对称图案更快。 众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已经显示,「视觉平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能力,它将影响我们如何感知视觉审美以及识别视觉的谐调性[2]。 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平衡感」使我们与稳定、牢固、确定性等联系在一起,自带平衡属性的物体往往让我们觉得更加稳定,更加稳定便意味着更加安全,而对安全感的追求则是一种历经长期演化、写入了人类基因的本能需求,这很可能是我们喜欢追求「平衡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平衡还蕴含着可靠、信任、舒适、优美等积极心理暗示。反之,失衡的画面则会传递出危险、紧张、不安等警示信号,令观者产生消极的心理感受。 接下来,影像君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摄影构图中的各类平衡。 二、形式平衡所谓形式平衡(Form balance),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呈现出规律的、明显的对称形式的平衡,故又称为「对称平衡」,它的节奏感极强,具有几何的对称之美。 根据其对称方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上下对称平衡」和「左右对称平衡」。 2.1 上下对称平衡 当画面中存在具有镜面反射特征的元素时,如水面、玻璃等,可利用上下对称关系,将水平对称轴居中,令主体与倒影上下均匀地分割画面。 如图2-1: 图2-1 广州大剧院具有鲜明硬朗的外观线条,与池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显得宁静而和谐。观者的眼睛也非常容易识别这种对称线条突出、充满节奏感的画面。 为了更好运用上下对称平衡以展现形式之美,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2 左右对称平衡 与上下平衡相比,左右平衡更能凸显画面的「平衡感」,如一把天平的两端。当画面左右两部分呈对称关系时,此效果尤为明显。 左右对称的构图多应用于主体本身具有对称特征的拍摄场景,如建筑摄影。许多现代建筑在设计之初,出于安全、美观、受力平衡等因素的考虑,会将「对称结构」列为首选。 如图2-2: 图2-2 这是深圳东部华侨城内的一座人行天桥,弧形的围栏和拱形的走廊,各自形成了完美的左右对称,画面的平衡感十分突出。 左右对称这种平衡比较容易掌握,构图时只需注意两点就行了:
三、非形式平衡非形式平衡是指画面中无对称、规律、节奏等形式感强烈的元素,通过协调图像中元素间的位置关系,以达到平衡画面构图的目的。 如图3-1,主体是前景中向下生长的木棉花,右下角的一撮绿色是远处的树叶。 图3-1 理论上而言,即使没有右下角的树叶,比如通过后期将其剪裁掉或抹掉,也几乎不影响主体的表现。但影像君依然选择了将其保留,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可以平衡右下角的画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前景与背景的远近对比,塑造空间感。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如图3-2: 图3-2 在拍摄此幅照片时我一直在等待时机——等待行人走入我的画面。图中穿黄色雨衣的行人成了照片的关键,他作为画面中唯一的动态元素,成了照片的「点睛之笔」,既为画面提供了「视觉锚点」,又恰如其分地平衡了中下部分的画面。 在构图中运用非形式平衡时,需注意几下几点:
四、色彩平衡在上一篇文章《掌握这8种配色法,让你的照片展现最迷人的色彩魅力!》[3],影像君已经提到:
而在文章《破译摄影中的「色彩密码」| 色彩与心理》[4]中,影像君亦曾为大家介绍过冷暖色调与视觉心理的关系:
由于暖色系光线的波长比冷色系的长,因此前者的视觉吸引力也比后者更强,换言之,暖色的视觉分量(visual weight)比冷色要显得重一些。所谓的色彩平衡,指的便是冷暖色调的视觉分量的平衡。 在夜景拍摄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冷暖色调并存的场景。此时可利用较大区域的冷色与少量的暖色进行对比,实现画面的色彩平衡。 图4-1 如图4-1,大面积的乌云和江面都是冷色调,远处少量橙黄色的晚霞是暖色调,为画面的「视觉重心」所在,两者构成了视觉平衡。 此外,根据色彩视觉心理,鲜艳明亮的色彩比浅白、素淡的色彩有更重的视觉分量。 如图4-2,蓝色比米白色更加鲜艳夺目,前者的视觉分量明显比后者更重。因此,为平衡构图,蓝色的画面占比应小于米黄色。 图4-2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有关色彩平衡的原则:
五、影调平衡影调平衡,主要指在黑白摄影中,不同明度的图像元素构成的视觉平衡。 明度与视觉分量的关系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
举例说明。 如图5-1: 图5-1 上图,在光线和雾气的共同作用下,山峦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明暗渐变。若从明度的角度,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A、B、C三个明度区域(如图5-2),三者的视觉分量的大小关系是A>B>C。三者在互相作用下,共同构成了视觉平衡。 图5-2 由于色彩明度的高低与视觉分量呈反比关系,因此,在运用明度平衡时应注意两点:
六、概念平衡所谓「概念平衡」,是指图像中的两个元素在某个特定的概念或维度(如形状、纹理、质感、线条、范畴、年代等)通过对比而形成的视觉平衡。 如图6-1: 图6-1 上图摄于广州珠江新城。左侧为西塔,蓝色三棱柱,外观圆润饱满,塔体的玻璃幕墙横向线条明显;右侧为东塔,白色长方体,外观笔直硬朗,塔体外层装饰竖直线条突出。西塔和东塔分别在颜色、形态、外观线条、纹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太极中的阴阳互补,构成了概念上的统一与平衡。 再来看一个例子。 如图6-2,摄于惠州西湖。 图6-2 图中左右两个元素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大的类别上而言,都属于「塔」的范畴,但又有显著区别:
左右两座塔分别在位置、结构、年代感、功用等方面构成了对比,达至概念上的平衡,令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概念平衡是属于高阶的构图思想,它需要我们在大量的拍摄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型,方能加以运用。 七、总结本篇文章中,影像君给大家介绍了摄影构图中常见的5种平衡:
掌握这些平衡技巧的目的,除了可以提升我们的摄影构图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养成一种「平衡思维」。有了这种思维,在日常拍摄时,我们头脑中才有这种概念,才有这方面的思考。 影像君曾不止一次地文章中强调,学习摄影技巧不是为了把它们背下来,然后依葫芦画瓢地生搬硬套,或者在别人面前滔滔不绝,那样只能学到一招半式,没有本质上的提升和突破。 学习平衡思维,是为了在你的「知识体系」里增加一个认知识维度,拓宽你的思维视野。日后你在现实中遇到了某个场景,你方能从大脑里调用与之匹配的模型,并加以运用,从而打造更谐调、更具美感的影像作品。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