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觉平衡感知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Marc H.Bornstein等三位发展心理学家曾做过一组有关婴儿视觉感知的实验[1]: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4个月大的婴儿尚无明显的图案偏好,但他们对对称图案的适应速度却比非对称图案更快。 众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已经显示,「视觉平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能力,它将影响我们如何感知视觉审美以及识别视觉的谐调性[2]。 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平衡感」使我们与稳定、牢固、确定性等联系在一起,自带平衡属性的物体往往让我们觉得更加稳定,更加稳定便意味着更加安全,而对安全感的追求则是一种历经长期演化、写入了人类基因的本能需求,这很可能是我们喜欢追求「平衡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平衡还蕴含着可靠、信任、舒适、优美等积极心理暗示。反之,失衡的画面则会传递出危险、紧张、不安等警示信号,令观者产生消极的心理感受。 接下来,影像君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摄影构图中的各类平衡。 二、形式平衡所谓形式平衡(Form balance),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呈现出规律的、明显的对称形式的平衡,故又称为「对称平衡」,它的节奏感极强,具有几何的对称之美。 根据其对称方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上下对称平衡」和「左右对称平衡」。 2.1 上下对称平衡 当画面中存在具有镜面反射特征的元素时,如水面、玻璃等,可利用上下对称关系,将水平对称轴居中,令主体与倒影上下均匀地分割画面。 如图2-1: ![]() 广州大剧院具有鲜明硬朗的外观线条,与池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显得宁静而和谐。观者的眼睛也非常容易识别这种对称线条突出、充满节奏感的画面。 为了更好运用上下对称平衡以展现形式之美,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2 左右对称平衡 与上下平衡相比,左右平衡更能凸显画面的「平衡感」,如一把天平的两端。当画面左右两部分呈对称关系时,此效果尤为明显。 左右对称的构图多应用于主体本身具有对称特征的拍摄场景,如建筑摄影。许多现代建筑在设计之初,出于安全、美观、受力平衡等因素的考虑,会将「对称结构」列为首选。 如图2-2: ![]()
这是深圳东部华侨城内的一座人行天桥,弧形的围栏和拱形的走廊,各自形成了完美的左右对称,画面的平衡感十分突出。 左右对称这种平衡比较容易掌握,构图时只需注意两点就行了:
三、非形式平衡非形式平衡是指画面中无对称、规律、节奏等形式感强烈的元素,通过协调图像中元素间的位置关系,以达到平衡画面构图的目的。 如图3-1,主体是前景中向下生长的木棉花,右下角的一撮绿色是远处的树叶。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如图3-2: ![]()
在拍摄此幅照片时我一直在等待时机——等待行人走入我的画面。图中穿黄色雨衣的行人成了照片的关键,他作为画面中唯一的动态元素,成了照片的「点睛之笔」,既为画面提供了「视觉锚点」,又恰如其分地平衡了中下部分的画面。 在构图中运用非形式平衡时,需注意几下几点:
四、色彩平衡在上一篇文章《掌握这8种配色法,让你的照片展现最迷人的色彩魅力!》[3],影像君已经提到:
而在文章《破译摄影中的「色彩密码」| 色彩与心理》[4]中,影像君亦曾为大家介绍过冷暖色调与视觉心理的关系:
由于暖色系光线的波长比冷色系的长,因此前者的视觉吸引力也比后者更强,换言之,暖色的视觉分量(visual weight)比冷色要显得重一些。所谓的色彩平衡,指的便是冷暖色调的视觉分量的平衡。 在夜景拍摄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冷暖色调并存的场景。此时可利用较大区域的冷色与少量的暖色进行对比,实现画面的色彩平衡。 ![]()
图4-1 如图4-1,大面积的乌云和江面都是冷色调,远处少量橙黄色的晚霞是暖色调,为画面的「视觉重心」所在,两者构成了视觉平衡。 此外,根据色彩视觉心理,鲜艳明亮的色彩比浅白、素淡的色彩有更重的视觉分量。 如图4-2,蓝色比米白色更加鲜艳夺目,前者的视觉分量明显比后者更重。因此,为平衡构图,蓝色的画面占比应小于米黄色。 ![]()
图4-2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有关色彩平衡的原则:
五、影调平衡影调平衡,主要指在黑白摄影中,不同明度的图像元素构成的视觉平衡。 明度与视觉分量的关系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
举例说明。 如图5-1: ![]()
上图,在光线和雾气的共同作用下,山峦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明暗渐变。若从明度的角度,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A、B、C三个明度区域(如图5-2),三者的视觉分量的大小关系是A>B>C。三者在互相作用下,共同构成了视觉平衡。 ![]()
图5-2 由于色彩明度的高低与视觉分量呈反比关系,因此,在运用明度平衡时应注意两点:
六、概念平衡所谓「概念平衡」,是指图像中的两个元素在某个特定的概念或维度(如形状、纹理、质感、线条、范畴、年代等)通过对比而形成的视觉平衡。 如图6-1: ![]()
上图摄于广州珠江新城。左侧为西塔,蓝色三棱柱,外观圆润饱满,塔体的玻璃幕墙横向线条明显;右侧为东塔,白色长方体,外观笔直硬朗,塔体外层装饰竖直线条突出。西塔和东塔分别在颜色、形态、外观线条、纹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太极中的阴阳互补,构成了概念上的统一与平衡。 再来看一个例子。 如图6-2,摄于惠州西湖。 ![]() 图中左右两个元素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大的类别上而言,都属于「塔」的范畴,但又有显著区别:
左右两座塔分别在位置、结构、年代感、功用等方面构成了对比,达至概念上的平衡,令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概念平衡是属于高阶的构图思想,它需要我们在大量的拍摄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型,方能加以运用。 微单 优点:相对轻便,颜值高,同价位下比单反出色。 缺点:电池续航较差,极端环境下表现不如单反。 卡片机 优点:最轻巧便携,可随身携带,不会引人注意。 缺点:不可换镜头。 单反 优点:镜头群和相关配件更丰富齐全。 缺点:机器较重,不方便随身携带,外观相对难看。 常见问题合集 问题 1:镜头选变焦好还是定焦好? 无法比较好坏,只能说哪个更适合自己。 简单来讲,变焦头就是人不用动,镜头变动视角远近取景,而定焦则是镜头视角远近不变,需要人走动来取景。一般定焦镜头的光圈更大,成像更好,而变焦则提供了方便,不容易错过风景。 所以新手如果喜欢到处旅行,推荐先入一个变焦,等清楚自己的需求后,再考虑定焦;而如果喜欢拍人像,可以直接选择入定焦镜头。 问题 2:定焦镜头的焦段怎么选择? 最常见的焦段是28mm,35mm,50mm,85mm。 28mm视野最广,适合拍风景和街头摄影;35mm算是小广角,适合拍风景、街头摄影,场景人像或室内人像;50mm最接近人眼视角,畸变最小,适合拍人像,半身人像,特写:85mm属于长焦,适合拍半身人像,人物肖像,特写。 其实每一种焦段都可以拍任何题材,我的建议只能帮助刚入门的你选择第一个镜头,以后可以多使用不同的焦段尝试拍摄,合理利用每个焦段,不要被焦段束缚。 问题 3:全画幅和半画幅是指什么?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电子感光元件(CMOS/CCD)的尺寸。 全幅的电子感光元件的尺寸是24×36mm,半幅(APS-C画幅)的尺寸约为23.7×15.6mm。 全画幅相比半画幅主要是宽容度、画质、高感、虚化都有提升。 问题 4:有必要直接购买全画幅吗? 看个人需求。 如果因为工作需求,需要长期接单或创作,可以直接入全画幅,对画质和后期修图的空间都有所提升。 但如果只是爱好摄影,喜欢记录和旅行,并不推荐,全画幅的体积和重量会起到反作用。 我当时把 sony a7m2 闲置在家几个月,就是因为太重太大,不方便携带,并不适合用来记录生活和街头摄影,而旅行时背一天也会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更推荐入半画幅和卡片机,毕竟只有经常愿意带着它,使用它,才能留下更多的好照片不是嘛。 最好的相机并不是最高端的,而是你最愿意使用的。 问题 5:相机内存卡买什么牌子好? 尽量选择大品牌,闪迪,金士顿,东芝,三星,雷克沙等等。 问题 6:像素是不是越高越好? 高像素不等于高画质,想想手机 2000 万像素和高端相机的 2000 万像素的画质区别就知道了。 问题 7:是不是买了高端相机就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照片的好坏取决于拍照的人,而不是相机。相机只是提供给你更好的发挥空间,所以不要抱着买了相机就能拍出好照片的想法,不然一定会大失所望的。 拍照的瓶颈从来都是自己的想法和审美,而不是相机。 卡 片 机 ① 索尼 RX100M3 价位:3500-4000 ![]()
索尼的黑卡三代,虽然现在已经出到了第六代,但三代的性价上却是我认为最高的。24-70mm的蔡司T*镜头,F1.8-2.8大光圈,180 度可翻转液晶屏,内置电子取景器,内置可调ND镜。三代可以说比二代强了很多,价格也比四代低了1500,加上黑卡本身十分轻巧,可单手操作,又是便利的变焦镜头,算是卡片机里的一大杀器了。(要是有预算也可以直接上之后更新的几代,除了贵,其他都很美好) ② 佳能 G7 X Mark II 价位:3500-4000 ![]()
这款相机算得上是美妆博主的好伴侣了,美妆博主几乎人手一部。G7 X Mark II 本身小巧轻便,外观也挺有时尚感,F1.8-2.8大光圈镜头,24-100mm焦距,带有旋转触摸屏和美颜功能,更方便白拍,比较适合女孩子吧。 ③ 理光 GR II 价位:4000左右 ![]()
口袋机皇,等效28mm焦段,2.8F光圈,单手操控相当舒适流畅,简直是为街拍而生的机器。图片直出也很不错,正片模式的胶片感十足,也有模仿森山大道风格的高对比黑白模式,snap快拍模式更是适合街头抓拍。但是理光传图用的软件真的太难用了,要吐槽一下。不过因为 GR3 快来了,GR2 现在已经停产,但还是可以买到库存或二手,要是喜欢纪实扫街就入一台吧。 ④ 富士 X100F 价位:7500-8000 ![]()
富士 X100F 系列的第四代,等效35mm焦段,2.0F光圈,光电混合取景器。X100F是我旅游最常带的一台机器了,复古旁轴外形,颜值爆表。而富士机内的胶片模拟也很出色,在这些滤镜加持下,直出照片色彩也很讨喜。但是机身比其他卡片机稍厚,镜头光圈全开画面偏软,算是一些小瑕疵吧。 ![]()
X100F(图片来源富士官方网站) 微 单 ① 佳能 M100 价位:2000-2500 ![]()
佳能 M100 的定位是入门级,如果仅仅是拍照记录生活,之后并不打算深入学习摄影,那可以选择。虽然操控性差了些,但价格低,机身轻,画质同样不弱。 ② 佳能 M6 价位:3000-3500 ![]()
佳能 M6 属于进阶机型,操控也十分专业,有前后双波轮,性价比相当的高,唯一的遗憾就是缺少电子取景器,如果想好好学摄影又预算不足的小伙伴可以选择。 ![]()
佳能 M100(图片来源佳能官方网站) ![]()
佳能 M6(图片来源佳能官方网站) ③ 索尼 A6000 / A6300 价位:3000-3500 / 5000左右 ![]()
索尼 A6000 属于进阶机,对焦连拍都很好,操控也不错,有足够的自定义按键,也有电子取景器,算是性价比很高的机器了。但如果不喜欢 A6000 的塑料机身,那就加钱上 A6300 吧,而且它对视频部分提升相当的大,喜欢拍视频的小伙伴可以试试。 ④ 富士 X-T20 / X-E3 价位:5500-6000 ![]()
这两台都属于富士的中高端相机了,而且在按键功能、画质上都十分相似。相比之下,X-E3 体积更小更轻,加入了对焦摇杆,但去掉了翻转屏和四向导航控键,感觉更像一部日用机,而 X-T20 看起来更严肃专业些。要怎么选怿就看大家的喜好和需求了。 ⑤ 富士 X-T2 价位:7000-8000 ![]()
富士两大旗舰机之一,当时一度觉得是 aps-c 画幅里的王者,颜值性能都在线。三防机身,操控性强,11张/秒连拍,三向翻折屏幕,带 4 K视顿,对焦杆,双卡槽,配合鸡血手柄和富士完美的镜头群,可以算的上一台全能的工作机了。当时我入手的时候是9600RMB,现在因为新机准备上市,价格已经降到7000多,可以选择抄底入一台。 ⑥ 富士 X-PRO 2 价位:9500左右 ![]()
作为富士的另一款旗舰机,性能也自然不会差,而外观更是类旁轴式的复古设计,好看到炸裂,配合富士机内的胶片模式和光电混合取景器,可玩性相当高,唯一可惜的就是价格常年居高不下,但要是真喜欢就去入一台吧,毕竟只有喜欢它才会经常带着它,去使用它,才能留下更多的照片。 ![]()
X-T 2(图片来源富士官方网站) ![]()
X-PRO 2(图片来源富士官方网站) ⑦ 索尼 A7M2 价位:7000-7500 ![]()
a7m2 是这次推荐中唯一的一款全画幅相机,金属机身,五轴防抖,天生的短法兰距又可以转接无数镜头,而且操控也比 a7 合理很多,但是体积和重量比其他微单要大些,适合当工作机,预算充足的小伙伴可以考虑。 ![]()
A7M2(图片来源索尼官方网站) 如果你正想学,那就来看看吧! 一、基础工具1、常用工具及作用 当我们打开PS的时候,左侧有这样一排工具,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其中比较常用的几个工具及作用~ ![]()
移动工具:作用是移动图层。 矩形选择工具:可以在图像中选择一个矩形的范围。 套索工具:可以在图像中选择一个不规则的选择范围。 画笔工具:用来对图像进行上色。 橡皮擦工具:主要用来擦除不必要的像素,我们可以用它对背景层进行擦除~ 渐变工具:可以对图像进行渐变填充,双击渐变工具,可以选择渐变的类型。 文字工具:用来给图像添加文字的工具~ 2、常用工具快捷键 PS里的工具有很多,熟悉之后我们在后面学习中需要运用上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快捷键来快速调用出这些工具,在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份快捷键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
二、基础操作1、图像的打开 首先当我们要处理图片的时候,我们要先 ![]()
打开图片,点击【文件】——【打开】,选择我们要打开的文件,或者我们也可以按快捷键Ctrl + O启动,也可以直接将文件退拽到PS里~ 2、图像的调整 打开图片之后,如果我们需要对图片本身的大小进行修改的话,我们可以点击【图像】——【图像大小】或按快捷键Alt+Ctrl+I快速打开图像大小的窗口,在这里可以对图像的高度和宽度进行修改,要注意的是,修改之后是会影响图像的像素的哦! ![]()
3、视图调整 如果你只是在做图的过程中看不清某个地方,想要放大的话,我们可以调整视图的大小,双击放大镜工具即可将图像恢复到100%视图大小,我们也可以按住Alt+鼠标滑轮,这样也可以调整图像视图大小。这种放大和缩小对图片本身的像素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 ![]()
4、图像的保存 当我们处理完图片之后,我们可以点击【文件】——【储存为】或者按快捷键Ctrl+S快速储存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