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知识手册》之四

 泥女 2019-06-24

(二十三)三大贤

大约在本世纪20-30年代,京剧界的一种习称。三大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当时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髙(庆奎)。另一种更普遍的说法是指旦行的梅兰芳, 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又称武生宗师)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二十四)四块玉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四位女演员,在校时即已崭露头角,后来即被人称为四块玉。这四人是:侯玉兰(工青衣,习程派)、白玉薇(工花衫、青衣)、李玉茹(工花衫、花旦、青衣)、李玉芝(工花衫)。

(二十五)时装新戏

清代末年,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京剧出现了许多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因穿戴时装被称为时装新戏。约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即有嘲刺因吸食鸦片而受害的《烟鬼叹》的演出。到辛亥革命时期,时装新戏的创作逐渐繁荣,许多剧种都有演出。京剧的时装新戏更多,如《新茶花》、《潘烈士投海》、《玫瑰花》、《黑籍冤魂》、《波兰亡国惨》、《拿破仑》等。演出时装新戏的主要剧团有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等合营的上海新舞台,田际云及其玉成班,梅兰芳曾演出《一缕麻》、《邓霞姑》、《宦海潮》、《孽海波澜》,汪笑侬曾演出《瓜种兰因》、《法律精神》、《张文祥刺马》等。时事新戏包括的内容颇为广泛,或取材于民国初年时事新闻,或取材于外国故事题材(目的是借洋讽今.以外国故事影射中国社会现实),或取材于清末时事及民间传说(穿清装)。时装新戏还常采取连台本戏的形式演出,如新舞台演出的《新茶花》共18本,连演9天。时装新戏有不少反映了当时群众所关切的各种社会问题,针砭时弊,宣扬资产阶级政治主张,在艺术形式上也做了某些变革。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封建势力在社会上复辟,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思想不断涌入,影响到时装新戏的内容只限于反映家庭琐事、社会新闻,在艺术形式上也只凭卖弄布景及噱头,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到五四运动以后,终于失去了艺术生命力,逐淅从舞台上销声匿迹。

(二十六)坤伶

旧时对于女演员的一种称谓。

(二十七)坤旦

旧时对于扮演旦行角色的女演员的称谓。

(二十八)梨园行

旧称京剧界的从业人员为“梨园行”。因为唐代的李隆基(唐玄宗、唐明皇)酷爱歌、舞,将宫廷中的歌舞伎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宫廷宴乐,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培训戏曲歌舞演员的场所,所以京剧界追本溯源,称这一行业为梨园行。相传李隆基是戏曲界的祖师爷,京剧界并当作老郎神的偶像供奉,其来源亦本于此。

(二十九)梨园世家

旧称京剧界从业人员为梨园行,京剧界的后辈儿孙,即称梨园子弟。凡几代都从事京剧行业的家庭,便称为梨园世家。京剧界的梨园世家非常多,例如谭家,第一代谭志道,工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工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工老生,第四代谭富英,工老生,第五代潭元寿,工文武老生,第六代潭孝曾,亦工老生。再如梅家,第一代梅巧玲,工旦,第二代梅雨田为琴师,梅竹芬亦工旦,第三代梅兰芳,工旦,第四代梅葆玖工旦,梅葆玥工老生。又如茹家,茹莱卿、茹锡九、茹富兰、茹元俊,四代都工武生。其它三代、两代的梨园世家,不胜枚举。

(三十)精忠庙

清代北京戏曲艺人的行会性组织。会首(或称作庙首)数人。由清宫廷内务府加委。名演员高朗亭、程长庚等曾先后任会首多年。由于机构设在精忠庙内,一般即以庙名作为会名。

(三十一)梨园公会

旧时戏曲艺人行会组织的泛称。大城市中多有设置。但名称各地不一。如北京称梨园公益会,天津称梨园公会、同业公会,上海称伶界联合会,广州称琼花会馆等。清代北京有精忠庙,民初北京等地有正乐育化会,也都是梨园公会的性质。公会经常出面处理一些艺人纠葛,为穷苦艺人办理一些公益事项。 会首一般由有声望的艺人担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