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纪录片《京剧》存在的瑕疵(三)

 一只红蚯蚓 2013-06-21
央视纪录片《京剧》存在的瑕疵(三) (2013-06-10 17:31:43)转载▼
一、关于“七行”。《京剧》第七集说,京剧自古就有七行七科之说;七行指生、旦、净、丑、杂、武、流。笔者以为这两句话均不够准确。

1、“京剧自古”四字颇为费解。笔者理解为京剧初创时期似应该符合《京剧》想表达的意思。从剧种层面讲,京剧可谓“五味散”,渊源于昆曲、徽剧、汉调、梆子(秦腔)、京腔。从演剧组织层面考察,京剧戏班都是从昆班、徽班、汉班及京腔班衍生而来。行当这一概念,涉及剧种与戏班。关于京剧的初创定型期,笔者的意见是清道咸间,即1850年前后。而无论剧种还是戏班的发展演变,绝非像拿剪子剪断绳子那样简单。行当也是这个道理。

2、中国戏曲(指能演绎完整故事的舞台形式)可溯源至南宋,正式形成是元杂剧。后来才有昆弋等剧种。咸丰之前,北京的昆弋梆子等戏班有老生、小生、末、副、净、丑、正旦、小旦、贴、老旦“十门角色”一说,但此时京剧尚未成熟定型。迨及京剧正式形成,行当就相对固定了。早期京剧只有老生、小生、旦、净、丑五行,流、武两行原本不是独立的行当。“流行”(也叫“文堂行”),就是旗锣伞报龙套等底包人员;“武行”就是“跟头”、“把子”和后台武戏教习。《京剧》所说的“杂”行,在元杂剧中存在过,大概指二三路丑儿。后来京剧戏班管老旦行又称“捞杂儿”,即承应一些零碎和龙套头家等。戏班的习俗及一些叫法都是一代代伶人口耳相传下来的,比如李洪春先生就曾有“十行”之说,即生、旦、净、末、丑、付、外、杂、武、流。

3、伶人口中流传的各种说法,并不是严格的京剧行当规范。笔者以为,介绍京剧的行当应以精忠庙报庙文牍为依据,如此才可规范统一。查北京早期的报庙记载,只有“五行”见诸文字。比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新兴金钰班伶人行当是:生行:薛印轩等;小生行:双儿;旦行:曹松林等;净行:胡来;丑行:阿四。再比如光绪十三年(1887年)谭鑫培与周春奎的同春班报庙名册,生行:张胜奎等;小生行:李砚侬等;旦行:梅竹轩等;净行:金秀山等;丑行:罗寿山等。((参见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上述记载均无所谓末、外、杂、流、武等行当。

由是,笔者以为,伶界的所谓七行是:老生行、小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流行、武行。

4、“七行七科”一说形成的时间,大致在清末民初。“七科”之经励科、剧装科、容装科、容貌科、剧通科、交通科、音乐科等用语明显带有外来文化印迹。过去的戏班后台人员叫“四执交场”,具体称呼是大管、二管(该类人员负责拉戏,派戏。派戏又叫“座钟”)、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旗把箱、检场、梳头、催戏等,没有这科那科的叫法。

综上,笔者以为,京剧自古就有七行七科之说及所述七行内容均不准确。缘于此话题较为复杂,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本人载于2013年前三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七行七科”一文。

二、关于刘赶三。刘赶三名宝山。《京剧》第七集说名丑刘赶三搭三庆时因擅搭别班演戏,很快被逐出梨园行;著名丑角刘赶三不幸充当了第一个被逐出梨园的名伶要角儿;1894年刘赶三在贫困中死去。笔者以为上述说法缺乏依据。

1、京剧史上关于刘赶三有一则公案,即他是否于甲午之战后在台上拿李鸿章抓哏一事。此事已被各路方家议论了百十来年,甚至被收入《辞海》“刘赶三”词条,把马尾海战误作甲午海战。笔者就此事已于去年在《北京晨报》上写了一篇小文,指出了《辞海》的疏漏。此事较为详实可靠记载见于任二北先生的《优语集》。没想到《京剧》昨日又给刘赶三制造了一桩被逐出梨园的公案。

首先需要讲明,就笔者所见所闻,刘赶三从未被逐出梨园行。他有一次违反了伶界行规,程长庚等精忠庙首曾拟革除他伶籍(即逐出梨园行),但最终改为罚银了事。《京剧》所说是否指此事或另有所本,笔者不得而知。

过去每年旧历3月18是梨园界“祭神日”,这天伶人不许演戏。同治六年(1867年),刘赶三把日子记错了,竟于这天接了内务府堂郎中马子修宅堂会。此事被程长庚、徐小香等查知,遂拟将刘赶三革除伶籍。后经马子修说项,罚刘赶三拿出500两银子,重修精忠庙旗杆,并于旗杆上镌刻“同治丁卯夏季津门弟子刘宝山敬献重修”字样。(参见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此事即算完结。刘赶三若在1867年被逐出梨园,也就引不出他在光绪甲午年(1894年)拿李鸿章抓哏那段公案了。

2、《京剧》第七集在说完刘赶三被逐出梨园后,接着就提到了1894年刘赶三在贫困中死去。刘赶三确是殁于1894年,寿数78岁。但并非贫困。刘赶三是同光间名丑儿,各班都邀他。他“赶三”一名就来自他经常“赶包”(伶界术语,指赶场)。他在辞世那年仍在演戏。既然登台唱戏,又是好角儿,似无贫困之可能。

刘赶三以服饰豪华吃饭节省在伶界享名。冬天穿皮袄,早中晚换三件。他说早晨、中午、晚上温度不一样,故须换着穿。他的皮袄轻裘极其讲究,水獭、狐皮、紫糕不下十数件。可刘赶三极不讲究饮食,经常带俩窝头进后台。刘赶三的华美穿着在伶界可谓凤毛麟角,多有文字记载。故此笔者很难认同说他贫困。

再者,若《京剧》所说刘赶三被革除伶籍是笔者以上所述之事,那么刘赶三被罚500两银子是1867年,他殁于1894年,前后差了27年。把这两件毫无因果的事串在一起说,笔者实在想不出再该说些什么。

三、关于杜氏祠堂落成堂会上的“李少春”。《京剧》第七集说,1931年6月,杜月笙之杜氏祠堂在上海落成,举办了三天堂会,名角儿云集,其中有李少春。配合解说词的电视画面,专门给一个年轻人定格。此说显然不确。

李少春生于1919年11月,1931年6月杜氏祠堂落成时他年仅12岁,不但不是名角,而且尚不可称其为伶人。1931年后李少春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携子回津,之后请陈秀华(谭派教戏专家)给李少春说腔儿,请丁永利(杨派武生教习)给李少春说身段工架把子。此时的李少春尚处于学戏阶段,杜府的戏提调再外行也不会邀一个孩子来唱堂会。

电视镜头定格那个年轻人是李万春。李万春生于1911年,时年20岁。李万春是李少春的姐夫,李少春是李万春的小舅子。李万春是文武全才,15岁即大红,诸多名角儿都邀他做配演。李万春20岁出头就自己挑大梁了。笔者手中恰巧有一张《京剧》所展示的那张老照片,本人特意展开(105公分长)又仔细瞧了一遍。照片共52人,李万春站在马连良身后,左边是刘砚亭,右边是蓝月春。这次堂会,李万春于第三天与蓝月春演了一出《夜奔》。

即便李万春与李少春只一字之差,固然二人还沾着亲戚,但也不好贸然让小舅子把姐夫顶喽。

另外,《京剧》第七集还说,这次杜家祠堂堂会还有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笔者不知《京剧》所说的四大须生确指何人。就1931年来讲,四大须生该是余叔岩排第一位。据何希时《梨园旧闻》载,当时杜月笙先生认为余叔岩不到是美中不足,别人不到犹可,此人万不可缺。为请余叔岩,金少山与杜府门客赴京登门余宅,因说话口气不大得体及余叔岩身体原因,终遭余大贤拒绝。若按《京剧》所说四大须生悉数到场,该是四大须生不包括余叔岩。1931年的四大须生不包括余叔岩,那又该是谁那?盼指教。

以上为《京剧》第七集观后,请读者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