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知识手册》之十七

 泥女 2019-06-24

上接《京剧知识手册》之十六:

(12)唐韵笙,工文武老生。福建人。原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钢钻的琴师唐景云收为义子,遂入天津“小闪喜”科班学艺,取名唐韵笙。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磁实,嗓子好,义武兼备,昆乱皆精,戏路宽,能戏多。30岁左右便在东北名声大噪,曾博得“关外麒鳞童”的称号。他的武生戏有《甘兴霸》、《百骑劫魏营》、《长坂坡》、《艳阳楼》、《金钱豹》等。他饰《铁笼山》姜维,扮相威武,气势雄壮,“起霸”、“观星”,腰腿功夫极佳,一派儒将风度,《八声甘州》唱得响遏行云,气韵不凡。老生戏有《摘星楼》、《追韩信》、《闹朝扑犬》、《徐策跑城》等。尤其是《未央宫》之韩信,大段唱词多达108句,他一气呵成,声咅嘹亮,感情充沛。另外,他还演架子花脸应工的《红逼宫》的司马师,铜锤花脸应工的《铡美案》的包公。老旦应工的《目莲救母》的刘青提也是一绝,在“抛杈”一场,他能接杈摔“锞子”,范儿起得高,落地无声,形如元宝。彩旦应工的《拾长镯》的刘媒婆,下场之原板从末句起,手托长杆烟袋,旋转于手心,做出许多花样,随腔走二个圆场,尤为绝技。红生戏《古城会》、《屯土山》、《灞桥挑袍》等演来又具一格。

唐韵笙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熟读《三国》、《列国》、《东西汉》等演义。历史京剧《二马乘舟》、《好鹤失政》、《六国封相》、《驱车战将》等,均为他自编自演。梨园界素称他“才子”。与周信芳(麒麟童)、马连良并列,被誉为“南麒、北马、关东唐”。

(四)京剧红生的流派

王鸿寿·李洪春王鸿寿(老三麻子)的表演风格形成于清末,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所演的红生戏别具一格,于继承前辈艺人米喜子、程长庚等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造与发展,被尊为红生之祖。王鸿寿擅演关羽,久在上海等地演出,他突破了原北派(即米、程一系)关羽戏的局限,变北派塑造关羽形象以肃穆端庄为主的演法为南派的威武激昂,冲淡对关羽的过分“神化”,而加强其刚劲雄武的描绘。王鸿寿对关羽的扮相、服饰、工架、武打以及唱、念、表演作了多方面的丰富与创新。变关羽的揉胭脂脸为勾银朱脸,增加脸谱的线条,加浓脸谱的色彩;变关羽戴黑满或黑五绺髯口为黑三绺;为关羽设计了独用的夫子盔、掩心甲、软靠,特制了青龙刀;借鉴关羽的各种塑像、画像设计了多种优美的造型,又设计了特殊的趟马和刀花亮相;唱法上,他以高亢的嗓音唱徽调,并以昆曲吹腔、梅花板、南韵拨子、西皮、二黄、唢呐二黄等互相配用的方法作为关羽独有的唱腔;注重做派,融合文武老生、武生及架子花脸的表演特色,使之兼有庄重、沉雄、勇猛、威武等多种特色,并增设一名马童来丰富关羽的舞蹈动作。王鸿寿改变了北派强调关羽的“神化”了的偶像式演法,成功地塑造了符合关羽性格的形象,得到“活关公”的美誉。王鸿寿还根据演义小说、历史故事、传说等提供的内容,编演新戏,大量地丰富了关羽戏的剧目,计自《斩熊虎》关羽出世起,直至关羽“成神”止,包括《三结义》、《斩华雄》、《虎牢关》、《斩车胄》、《屯土山》、《斩颜良》、《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汉津口》、《临江会》、《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一至四本《走麦城》等共30余出。他对于关羽戏的丰富创造成为后来无论南、北演关羽戏的楷模。王鸿寿的戏路极为宽博,关羽戏之外,靠把戏、短打戏、尤其衰派和做工老生戏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等均甚精采。他还善于运用髯口、纱帽翅、翎子和耍眼等特技以增加戏的气氛。王鸿寿弟子周倍芳、林树森、李洪春、刘奎官等均有各自的成就,其中全面继承并发展王派红生艺术的是李洪春。他将关羽戏由王鸿寿的36出增加到40余出;结合武术刀法创“关公十三刀”的刀式,又精心揣摩关羽的有关图像创“关公48式”亮相,突出了关羽形象的雕塑美。因戏设腔,揉入各种唱法。念白则综合文武老生的庄重沉着,武生的刚毅,花脸的粗犷,并用乡音(关羽系山西人)装点而独具一格。表演允文允武,不受传统演法的拘束而多所创新,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其儒雅肃穆的一面,进一步完善了红生行当的表演。此外,他的戏路亦很宽,武生、老生、诸行当都能胜任,剧目也极宽泛。李洪春的传人极多,弟子李万春、宋遇春、王金璐、李和曾、曹艺斌、袁金凯及子金声、玉声等之外,奚啸伯、高盛麟、李少春、傅德威、姜铁麟、妬元俊等亦从其习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