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法源远流长,沿用至今主要有两种历法: 一种是今人称为阳历的甲历,即以干支纪年,古代以二十八宿为经度,观察太阳缠舍回归本位周期,称为回归年,分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七十一年左右冬至点西移一度,岁差为一刻五分左右,补入岁差即为恒星年。恒星年又比365.25多出9分,而国际通用历法,即公历是固定365日,4年一闰。所以跟公历对应日期,就不是口诀那样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前后不差一两天那样了!越往后偏差越远,千年以后就会延后六七天了!节气才是真正体现南北回归的历律! 另一种则是农历,很多人相当然称它为阴历,其实是不对的,农历实际称阴阳合历!因为农历月长度是按太阳与太阴(月亮)每次相会周期为一个月,而不是恒星月。 我国从古至今至今皆以农业为主,称之为农业大国!此两种历法均体现在农业方面,尤其节气,而农历侧偏于民间习俗节日!本文将具体讲一下农历由来! 恒星月与朔望月 恒星月为月亮绕地球一圈周期,古代以二十八宿为经度,通过观察月缠舍来确定恒星月。 朔望月则是日月合朔周期,以日月每次会合周期为朔望月 月之晦朔弦望: 朔日:按朔者日月交會之辰也,月本無光,借日光而明,遠則光顯,近則光隱,合朔日月同宮,近度故不見;月所在白道與地之黃道成夾角五度九分,若南北同度,則日為月所蔽,而日為之食矣,故日食在朔。 上弦:按上弦者周天四分之一也,月猶銀丸受光含影,自合朔後去日漸遠,日照其西,故自下視之如銀鉤,然是三日而哉生明也,至初八日間去日九十度,日照其半,西明而東暗,如弓弦之平分也。因自虧而向盈,故曰上。 望日:按望日者日月相望之辰也,日月相沖,日在地下月在天上,相距六宮對照而光滿,若南北同度則月值暗虛,恰為地影所隔,而月為之食矣,故月食在望。 下弦:按下弦者周天四分之三也,自望而後去日漸近,日照其東而西虧,是望後哉生魄也,至二十三日間,西去日二百七十度,東去九十度,日照其半,東明而西暗,亦猶上弦之平分,皆所謂近一而遠三也。因自盈而向虧,故曰下。 晦日:按晦日者月之盡也,去日甚近,將與日合,其光晦隱而不見,至朔既合,而光後複生,故月死於晦而復蘇於朔也。 晦在月末,朔为初一 朔望月平均值 b为恒星月:27.322天 a为恒星年:365.25636天那么 朔望月均值为29.53 而实际地绕太阳公转为椭圆运动,有时快有时行得慢,所以农历月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均十二个月共354.3718天,阳历节气365.25636天,两者相差了接近11天,为了避免每年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古人设立闰月来补足。 十九年七闰 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气朔分齐。十九为章岁,七为章闰,合称为闰周。其实就是以十九年为周期,农历与节气再次完全对应上,实则是取农历与节气两者公倍数近似值为周期。 历法修正与演变过程 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 ![]() 平气置闰 闰法:闰月固定在年底最后一个月 闰律:十九年七闰 ![]() 太初历将原来以冬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夏历正月为岁首 闰法:月无中气则闰 闰律:十九年七闰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 闰法:月无中气则闰 闰律:祖冲之采用391年144闰缩小误差 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十九年七闰法从此废弃。 ![]() 闰法:月无中气则闰 闰律:该闰时置闰,不按固定的闰律周期,废除闰周 《麟德历》是唐高宗诏令李淳风所编的历法,于麟德二年颁行。废除沿袭已久的章蔀纪元之法,不用闰周而直接以无中气之月置闰。由于该历是以《皇极历》为基础而编制的,在推算五星运动时考虑到日月五星的不均匀运动,并吸取了《皇极历》的先进计算方法,且所得数据更为精确。《麟德历》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在历法中考虑岁差,一直使用到开元年间,又出现纬晷不合的问题。 ![]() 闰法:月无中气则闰 闰律:八岁三闰 唐开元九年,帝诏令一行制新历,此乃因李淳风所作之麟德历渐为人所忽用,且麟德历中之日蚀推测的误谬亦日益显着,故帝诏一行另撰新历。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纠正了过去历法中把全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的错误。 ![]() 复用《麟德历》,更立岁差,代宗为制序 南宋《统天历》 元《授时历》 明《大统历》 ------三者依次继承,历法大体一样 闰法:月无中气则闰 闰律:该闰时置闰,不按固定的闰律周期 差别在于算法对日月食时刻精确度,虽然不是按直接按十九年七闰法,但结果还是基本契合的,只是误差大小问题 ![]() 清.时宪历(定气闰) 清初,吸取西洋算法,把西汉《太初历》恢复夏历以正月为岁首(平气闰)这个传统废除了,改用冬至岁首。 中国现用历法-沿用时宪历 闰法:冬至岁首无中气月置闰法(定气) 闰律:该闰时置闰,不按固定的闰律周期,由紫金山天文台计算朔气,全国统一颁布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 殷商时,周历的正月是如今夏历的十一月,与冬至同月,所以冬至为岁首。而今之夏历正月与周历不同,又怎能按照以冬至为岁首。 而且农历本与节气无实质关系,而清时宪历则以冬至来制约了农历,反客为主,致使农历失去了其本义。虽然在闰月结果上不太明显,但还是偶尔会有出入。 所以宋陈抟老祖传下来的紫微斗数,用现今的历法推算,偶尔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幸好紫微斗数是以月和时来定命宫位,所以遇不准时,用三时断!原因来自于此! 传统历法的悲哀!! ![]() |
|
来自: 昵称14934981 >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