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小说开头。自这本小说诞生之日起,虽然过去了整整160年,这个开头却一直被世界范围内的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 这本名垂文学史的小说,就是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双城记》。 ![]() 《双城记》被公认为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貌的集大成之作。但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双城记》又是一部引发读者最多争议的作品。 大家争议的焦点,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点: 其一,《双城记》是不是历史小说? 其二,《双城记》有没有故意丑化法国大革命? 要回答这两个疑问,浮生君认为,必须先对以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 1、 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生涯狄更斯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认为仅次于莎士比亚,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
![]() 狄更斯的小说作品,大部分以英国中下层普通人的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描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揭露社会现实,同时达到鞭挞人性、表达作家自己的人生哲学与生活理想的目的。 这是一位擅长以小见大、用充沛的想象力与文采斐然的笔触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学王国,并以此映照现实生活的小说家。其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英国人民喜爱,更在后来这一百多年来风靡世界。狄更斯的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小杜丽》,以及本篇介绍的这本《双城记》等。 2、 小说《双城记》的故事内容《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1775年到1793年将近20年间,生活在法国巴黎与英国伦敦这两个城市里的一群普通人的命运故事。 简单来说,小说主要以3条故事线展开叙述:
正直的马奈特医生年轻时由于接诊,撞破了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迫害一对贫农姐弟致死的丑事。因不肯接受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的收买,马奈特医生被侯爵兄弟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进了巴士底监狱,被囚时间长达18年之久。 后来,被解救出来的马奈特医生精神濒临崩溃,幸好在其女儿露西的关爱与照顾下才慢慢恢复了健康。因害怕再次被侯爵兄弟迫害,父女俩从巴黎秘密来到伦敦,展开全新的平静生活。
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拥有声名显赫的姓氏与滔天权势,却是一对冷酷无情、纵欲残暴的孪生恶魔。他们欺压家族土地上的广大佃农,从不把贫苦阶层当人看待,在自己的领土上为所欲为、作奸犯科、无恶不作。 ![]() 但侯爵儿子查尔斯却秉性善良,因看不惯父辈的所作所为、无法忍受法国当时的暴政,选择放弃家族继承权,远走伦敦,通过隐姓埋名、自食其力,试图摆脱家族桎梏,创造全新的人生。后来,查尔斯在伦敦认识了马奈特一家,并最终与露西相爱、结合。
德发日夫妇经营着巴黎近郊圣安东尼区的一家酒馆。德发日先生年轻时是马奈特家的仆人,而德发日太太则是那对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迫害致死的姐弟的妹妹。因为这样的关系,加之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德发日夫妇对统治阶级与贵族怀着极深的仇恨。 他们与其他反对法国贵族的“雅克”组织成员一起,秘密开展暗杀贵族、推翻统治阶级的暴力革命活动,并最终参与发起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 狄更斯通过严密的故事结构与精妙的情节推进,将这三条故事线自如地穿插、交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支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的交响乐。 3、小说《双城记》的创作背景与动机1859年4月~11月,《双城记》以连载的方式,在狄更斯主编的杂志《一年四季》上发表。
但是,在长达两年的故事构思阶段,狄更斯开始越来越担忧英国国内的社会形势。 ![]() 他的担忧当然不是毫无缘由的。当时的英国,正处于由全盛时期的日不落帝国,转向日渐凋零衰败的时期。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经济萧条、贫富悬殊;另一方面,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德国工业化正在迅猛发展,新兴的美国也开始迅速崛起。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英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苦阶层的不满在快速堆积。作为一个拥有敏锐洞察力的知名作家,狄更斯觉得英国当下的形势与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情形非常相似,不由得忧心忡忡,担心英国会像法国一样发生革命暴动。 狄更斯一直都是坚定的政治改良派和人道主义者,向来主张通过温和的改良举措,避免流血冲突,使社会走向更加公平,使人民——特别是中下阶层更加富足。因此,他是非常不希望看到英国发生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暴力革命的。由此,他逐渐产生了在自己的小说中加入法国大革命的元素,以向英国公众发出警示的想法。 1859年,经过两年的思想演变与构思,狄更斯终于开始提笔,一气呵成地创作了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虚构作品《双城记》。 了解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之后,让我们回过头来,开始解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两个疑问吧。 其一,《双城记》是不是历史小说?浮生君的回答是否定的,《双城记》显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根据百科解释,历史小说的定义是:
再对比《双城记》,虽然小说故事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却全是狄更斯虚构的,包括小说第三部对法国大革命的描绘,也是文学想象远超历史事实。 ![]() 事实上,作为一位受人欢迎的通俗小说家,狄更斯的义务和他的创作初衷,无疑只是希望通过讲述一个曲折精彩的好故事,让读者自行发生联想、得到启发而已。就像他在小说开头、也就是本文开头引用的内容中说的那样,让读者体悟出“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的相似”,然后得到相应的警示。 所以说,狄更斯写的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将普通人置于历史背景中、讲述小人物被时代洪流挟裹下的人性浮沉的虚构小说作品。 其二,《双城记》有没有故意丑化法国大革命?《双城记》中,除了马奈特一家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朋友之外,狄更斯用了很大的笔墨,来描述法国贵族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罄竹难书的恶行,以及贫民德发日夫妇以革命之名施行的种种暴行。因此,很多人质疑狄更斯在书中故意扭曲贵族阶层、丑化法国大革命。 仔细阅读这部小说,的确能够看到,狄更斯通过娴熟运用讽刺与幽默的手法、雄辩诗意的笔触,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以侯爵兄弟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的丑恶嘴脸,以及以德发日夫妇为代表的革命派暴力嗜血的扭曲心态。 比如第一部第九章,埃弗瑞蒙德侯爵毫不在意的对其侄子查尔斯·达内说:
又比如第三部第二章“磨刀砂轮”,描写了大革命中暴动的民众残忍屠杀囚犯的血腥过程,等等。 ![]() 单纯看这些情节与片段,的确会产生疑虑,觉得狄更斯有过分夸张、丑化法国贵族与革命派之嫌。 但是,换种角度看,如此渲染又都是小说创作的必然。 什么是小说?
这个定义一方面说明,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另一方面也说出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围绕着刻画人物形象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过度渲染贵族的荒淫与压迫,以及革命党的盲目与残暴,其实都是为了刻画出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增加小说的戏剧性,更好地突出小说鞭挞人性、警示世人的主题。 同时,正是因为狄更斯在前面进行了充分大量的描写与铺垫,才让读者越读越感同身受,能够逐步理解小说人物们虽然同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马奈特医生一家选择了善与宽恕,德发日夫妇选择了恨与复仇,侯爵兄弟选择了欲与作恶,查尔斯·达内选择了自我救赎,西德尼·卡顿选择了爱与牺牲…… 因此,浮生君认为,《双城记》中对法国贵族与底层革命群众的刻画虽然过于负面化,对大革命的场景描绘也偏向贬义性质,但结果却是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并且更加凸显了狄更斯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的历史观,也更能给予那个时代的英国读者以警示作用。 ![]() 波黑作家亚历山大·黑蒙在《最佳欧洲小说(2011)》中说: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先驱,狄更斯的小说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书写与时代高度同步,也高度映照着现实生活,体现出作家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 对于像浮生君一样的新手写作者而言,品读《双城记》无疑是一趟获益匪浅的阅读之旅。在这趟旅程中,写作者不仅能够学习到狄更斯极具代表性的写作技巧,比如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以及兼具优美凝练与气势磅礴于一体的诗性语言;还能够细细去体会,故事高手狄更斯是如何从容自如地,将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完美结合在一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