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摩禅悟——领悟人生的究竟

 百科知识博览 2019-06-25

达摩禅悟——领悟人生的究竟

禅家指出:

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

达摩四行的简要含义是: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无所求行

报怨行:要从因果现象中培养通达事理和勇于承担的气度。

随缘行:要把握现有的生活因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称法行:要建立一套正确的生活规范和习惯,俾能创造幸福人生。

无所求行:要以恬淡的态度,开拓宽阔的心理生活空间。

通达与承担 生活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报怨行。

意思是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轻怕重,

只顾享受而不解决生活的难题。因为规避会使人堕落,

怕苦只会徒增困扰。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

而要找出原因,无怨无悔地接受它。

达摩说:

甘心忍受,都无怨诉。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生活是不可能处处顺心的,

如果你没认识到所有的困境都有它的原因,

不愿意忍受或承担得久一些,

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觉察能力去分析问题,

那么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

当然,问题也不可能自己走开,那就会有更多的痛苦。

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接受痛苦,

忍受它,承担它,并设法解决。

达摩说: 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体怨进道,是故说报怨行。

报怨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凡事反求诸己,

遇到苦难要想着:是我过去的错误和造业,

才导致现在受苦报。心里一有这样的念头,

就能逆来顺受,而且比较能平心静气地承担它,思考解决它。

故云: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

随缘实现人生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

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

因是种子,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

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

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

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

所以生活的第二个策略就是随缘。

人生是不能等待的,

随时随地都要随着因缘际遇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顺逆成败,都能随缘得到新的经验和成长,

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禅宗第三祖僧灿大师说: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人能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

禅家有一首诗说: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为他闲事长无明。

这是说要随缘而生,随缘自我肯定、自我成长。

千万不要与别人比较,那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闲事)。

最切实的方法是,把握自己,努力成长。

结缘: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随缘也表示我们还要懂得结缘,

因为结了善缘之后又可以随缘增长。

什么是结缘呢?

那就是培养成功、幸福及成长的机会和环境。

这包括:

培养人缘,改善环境。

充实自己。 把握机会。

佛法所谓四摄事:

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

就是培养人缘的最佳方法。

布施是指关心别人,能为别人多做服务。

对企业家而言,能多为顾客服务,企业就能经营得好。

对教师而言,能给予学生教育爱,教育就会成功,自己也觉得欢喜。

对父母而言,能随时注意子女心智成长的需要,多给他鼓励和帮助,孩子就会有健康的人格。

所以说布施是成功的缘,是幸福的缘。

在与别人意见沟通上如果没有障碍,就会投缘,容易合作而有默契。

好的沟通就是爱语,它能结合大家的智慧以成事,

能融合家人的情感为温暖,能令自己与别人和谐相处,这就是福慧增长的缘。

利行的意思是帮助别人成功。

一个有爱心的人,不但能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和方便,

同时也能给别人机会和方便,这就是互助。

互助可以带来善缘。

人最忌讳的是处处与人过不去,

缺乏帮助别人或成全别人的雅量,

这样的人,无异逼自己走上绝路。

广结善缘需要有好的同理心和感受性,

能了解别人,又能站在他的立场替他想想,

这就是同事。同事的美德,可以促进人际关系,

带来合作,同时能够培养友谊和感情。

善用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四种相互摄受的技巧培养人缘,

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将大大地提升。

禅家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人必须时时有洁净的慧眼,看出周遭生活的意义和美感,它就是悦乐的泉源。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最后,就整个人生而言,也是一个缘的事实,

你飞黄腾达了,终究是缘的显现而已,

缘起缘灭,却又回到空性的法界。

懂得顺逆都只是缘,不要执著它,

不要把缘当作是永恒的本体。

真正的本体是菩提自性,所以对于缘生的一切成败顺逆,必须旷达以对。

达摩说: 得失从缘, 心无增减。

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挫折而灰心烦恼,

更不必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饮恨终生

。懂得禅家所谓“大死一番,再活现成”,

把那些积郁彻底泯除;用晴朗的心情,

就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好好活得充实才对。

当然,你也不能以既有的成就自恃自傲,

那就更不懂得缘如浮云,来去不定的道理。

所以达摩又说: 喜风不动, 冥顺于道。

真正懂得随缘的人,不但能顺着自己的根性因缘成长,

还能悦乐地如云门禅师所谓“随波逐浪”一般生活。

请留意!“随波逐浪”可不是“随波逐流”啊!

清醒地思考。

避免自我中心。

净化心中的烦恼。

遵守伦理。

清醒地思考

禅的修行,首要把握的就是去惑。

所谓惑就是智能使不出来,老是被一些成见、

偏见和刻板观念束缚。

所以达摩说: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 目之为法。

用清新的思考面对生活和工作,更要摆脱成见,以纯真态度待人处世,这是人生最宝贵的原则。若不能静心思考自己遭遇的问题症结所在,就得不到最恰当的答案。请注意!问题终究必须自己解决,而不是依别人的观点解决。用智慧思考的步骤是:

1. 面对困境,了解真相。拿起笔来,具体列出问题;不可以含糊笼统一味地沮丧或慌张。

2. 把问题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列出时间表,以利自我考核。

3. 切实依据计划去努力。要不断搜集资料,不断评估校正原订计划。

人活着就是要不停地解决面对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必然是新的。若能不断解决新问题,心智的成长和经验的累积,将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更灵光清晰,思考的向度也越开阔。

每个人为了充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吸收新知的习惯。 达摩说: 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这是说,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心,而是在于自由的心灵。因此,自我中心就像是污垢一样,会障碍思考,必须远离它,才能展现好的适应能力。

开拓你的视野:经历的世事越多,越能走出自我中心的死胡同;所见越多,越能捐弃一己之见。

为别人设想:这会增强同理心和感受力,孕育健全的人际关系能力。

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养成赞美和欣赏别人优点的习惯,这不但有助于解脱自我中心的态度,而且能帮助自己吸收新知,孕育活泼的智慧。

避免夸张自己:优点是在平实中流露出来的,炫耀和自夸除了破坏已有的优点之外,别无意义。

达摩说,幸福生活的关键是净化自心中的矛盾和失衡。人总是在失衡时才起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以禅家把这些烦恼称为“自心众生”。他说: 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生活智慧是在没有缠缚时才展现的,所以必须注意涤荡尘垢,才能纯真无碍,活泼自在。为了净化自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确立实际的目标,不要被贪婪或虚荣心所迷惑。要以淳朴的态度生活,不要让自己沾染上奢华浪费的习气。

要改正自己的坏脾气,戒除性急的习惯。

不要沾染玩物丧志的游戏。赌博电玩令人神魂颠倒,色情宴冶尤易堕落;对于坏习气,必须防微杜渐。

傲慢使人无知,自负会失去心智增长的机会;要虚心学习、步步踏实。

培养安全感。要把心中的防卫机制降至最低,对别人处处设防,无异作茧自缚。

达摩所谓的称法行,重点就是实践伦理。佛家的主要伦理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前面五个波罗蜜是遵行的规范,最后一个波罗蜜是独立思考和创造。也就是说,无论遵行任何一项伦理,都必须以独立思考的智慧为准据。六度就是要一个人能活在真实之中。唯有真实才能解决生活上一切问题,只有真实才能事事中肯。这些伦理帮助我们避免错误,减除矛盾痛苦,维护人免堕邪恶之道。但必须运用智慧善加取用,使自己成为伦理的主人,不要陷自己为伦理的奴隶,所以达摩说:

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是为称法行。

“爱惜光阴”,常引用唐朝杜秋娘所写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惜时”是一种珍贵的规范,是一则自爱的伦理。惜时的人不但懂得上进,善于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地把工作做好。因此,惜时的人是有效率的,是会把生活安排得恰如其分的,这才是真正有能力的惜时者。

常有人问我:“你要上班,又要上课、演讲,你是怎么写作的?”其实除了惜时,而且要真的去做之外,并没有特别的安排。工作之余,与家人闲谈之余,演讲上课之余,正常作息之余,都是很好的读书和写作的时间。比如说上下班在车上,就可以读书思考,晚间没有事时就可以放心写作。只要肯把握时间,在忙碌之外,还有许多时间。只要安排得当,真是充实得很。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把它变成自己生活的规范。更确切地说,要养成善用时间的习惯。

达摩所揭示的称法行就是建立规范,养成习惯,并实践伦理。它使一个人具备有效的行为系统,去充实生活,发挥潜能,过悦乐成功的生活。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达摩提出的第四个生活方策,就是无所求行。千万不要把“无所求”误会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这样就会堕入消极的“无记空”。无所求的本旨是恬淡。恬淡的正确意义是如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本质实现生活。生活不是追求,而是实现;追求的结果是苦恼,实现的本身就是悦乐,

故云:

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 如果活着是为了追求满足野心,便即刻陷入一个急流似的漩涡之中。

达摩说:

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

不贪不求,悦乐自由

人若能不贪婪,不强求;祛除野心,心灵自由,就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本来就是苦,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那么恬淡之情油然而生。倘若汲汲于钻营,就会产生严重的苦恼,佛学上叫作“苦苦”。因此,要能以恬淡的态度生活,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悦乐,所以说: 判如无求, 真为道行。

无所求行使一个人从“无欲则刚”中脱胎换骨,不易受引诱而坠入陷阱,同时也有较好的心智以解决问题。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智慧而不是野心和占有。有智慧的人,处处都能解决问题,所以是自在的。名利熏心则障碍心智,限制了自己的开阔前程。

我们看看双手,如果两手老握着拳想抓住什么东西,这双手是不是就不能做其他的事了呢?如果心里老想着钻营,是不是也卡死在钻营中,而看不出更多悦乐的生活情趣呢?所以无所求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能给我们自由和自在,它提供了创意的生活条件。

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时时刻刻要明白并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报怨行)。由于生活是无常的、变动不羁的,所以你不能僵化,必须检讨原因,随缘应变(随缘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变的,所以你必须懂得任命而不逃避(报怨行)。当然,必须有一套现成的生活应对方式,好解决一般生活及工作的问题(称法行)。为了保有清醒的智慧和回应能力,不能用野心和贪婪来生活,而要以恬淡的态度待人处世(无所求行),这样就会有悦乐的人生。达摩所提示的四行: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和无所求行,为成功人生的四策。

禅悟——领悟人生的究竟

心的训练是禅悟的工具。但工具不是人生的目的,在完成心的效能训练之后,必须放下它,用自信的智慧生活,请注意!这是回归到用自信般若来生活,而不是回归到贪执五蕴或禅的训练中过生活。“看清楚”便是开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