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FM丨珠峰备战指南:关键时刻夏尔巴人把他的氧气面罩给了我

 gs老张 2019-06-25

2009 年,哈巴雪山路上

今天故事的讲述者名叫常健,登山用的名字叫穆萨,今年44岁。

穆萨是一名登山爱好者,是今年珠峰「大堵车」的亲历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单人无氧攀登者。

不过,今年并不是他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上一次,是2017年。

故事FM第 232 期

/讲述者/穆萨/主播/@寇爱哲/制作人/@寇爱哲/声音设计/@孙泽雨

—下面是本期故事的文字版—

-01-

被哈巴雪山「种草了」

90年代末,我做二手房销售,那时候房子很便宜,一平米一千多块钱。后来房价迅速膨胀,我的资产也跟着迅速膨胀,算比较幸运吧,最好的那几年被我赶上了,所以能较早地退休。

后来我遇到了我现在的妻子,2009年9月份,我们一起去了云南的哈巴雪山,那是我妻子带我爬的第一座雪山。

哈巴雪山的大本营海拔4100米,到那儿的当天晚上我就高原反应了,头疼得厉害,就像里头有人在「咚咚咚」地往外敲。我媳妇也没睡觉,照顾了我一夜。

其实高反和身体素质是有绝对关系的,如果平时锻炼得多,高反程度就会很低甚至不会高反。要是平时不锻炼,或者经常喝酒,那90%以上会高反。有些人血红蛋白含量高,也不容易出现高反。

那时候风雪很大,还有雾,路也看不清。

突然,向导说,「到顶了」,然后往地上插了一根竹竿。

2009 年,哈巴雪山登顶照

那种经过一夜非常辛苦的跋涉,登顶的喜悦,在当时的我是没什么感觉的。

但是下来之后,就像「心里种了草」一样,原来我还能做这么厉害的事情?就总想着,哎呀,是不是还有别的雪山。

-02-

高海拔挑战之慕士塔格峰

2011年,我去攀登慕士塔格峰,在新疆,海拔7546米,号称「冰川之父」,整个都是冰川。

慕士塔格峰是馒头形状的,有一道裂口,像裂开的心。

登这样高海拔的山,是需要注册的,你要让当地政府知道你上去了,万一没下来,他们好组织救援。

注册还需要一个低海拔的登顶证,所以我又去了一次哈巴雪山。那回天气很好,在上面能看到玉龙雪山、梅里雪山,云在脚下,一片白茫茫,感觉非常好。

我们顺利拿到了登顶证,注册好慕士塔格,2011年6月底,就出发去新疆了。

我们是徒步进去的,中间要脱鞋光着脚过一条河,那条河的河水太冷了,我还记得上岸的时候脚是木的,搓了半天才热。

慕士塔格的登山周期是20天,我们需要在营地上做很多适应海拔的工作。

那里一共四个营地,大本营海拔4430米,C1营海拔5800米,C2是6200米,C3是6800米。

我们先在大本营住几天,身体没有任何反应之后,再去高营训练。训练也是运输的一部分,我们背上东西,到达C1,把东西放下,再下来住一晚。

流程都走一遍,半个月就过去了,接着就等待一个叫「窗口」的日子,也就是山顶天气非常好的几天。

半夜12点从C3出发冲顶,那天有一个北京的老哥哥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反应,他常年冬泳,身体很好,但那天他出帐篷之后站都站不稳了。在山上摔倒非常危险,所以最后向导决定,要他放弃这次攀登。

那时候走夜路非常困,路还非常缓,走缓坡时间一长就走麻木了,我拿头顶着前面人的背包,一边走一边睡。

走啊走啊,走到天亮,大概九点多才登顶。上去的时候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能看到非常远的地方。

2011 年,慕士塔格峰登顶照

但我当时没经验,把相机揣怀里了,身体散发的热量让相机里起了雾,就这样拍了登顶照。

下来之后我一看,还纳闷,是不是高反出现幻觉了?怎么变成大雾天了呢?后来想了老长时间才明白是什么情况。

-03-

差点儿头没了

登了慕士塔格峰之后,我感觉我的能力还能再提高。

因为我第一次高反发生在海拔4200米,这次已经提高了2000多米,到6800米了。要是照这个幅度提高的话,就能到8000米,所以那时候我产生了登珠峰的想法。

但当时还不够格,因为我们光会走路,不会爬山,所以后来我又去了很多其它山,包括一些技术性的山峰,学会用上升器、下降器等器械,学习绳结技巧。

不光要学会,还得熟练。因为在海拔高的地方,你可能会非常疲劳,甚至丧失意识,如果不把这些技术动作变成你的肢体反应的话,那种情况下凭脑袋去想,可能会想错或做错。

这期间,危险也遇到过几次。

2015 年田海子登顶

有一次是在田海子,登山的人很多,大家速度不一,下山的时候,我走在前面。

那个山随时都可能有碎石掉下来,虽然石头不大,但经过一两百米的下落,就跟子弹打出来似的,被打中的话,估计是会爆头的。

「咻」的一声,石子飞过,向导喊,「有石头!趴下!」然后我俩趴在那儿,过了一会没动静了,才站起来继续走。

2015 年田海子峰路上

快到C2营地时,遇到一个冰坡。当时近中午,冰面开始融化,上面一个大石头松动了,直接滚了下来。

我一抬头,一个大黑影子冲着脑袋来了,我掉头就跑。我身后的人一开始是跟着我跑的,一看不对,他跑不过去,然后扭头又跑。最后石头可能离脚半米都不到,差一点就砸到了,落在我们两个人之间。

那个要是砸上了,我估计头就没了。

-04-

「只备不战」的三年

第一次登珠峰是2014年,非常坎坷。

那年准备了很久,信心满满,计划从加德满都徒步七天,进入珠峰大本营。

我们走到第六天的时候,早晨起来,看见直升机不断地在头上飞来飞去,山上出事了。

中午消息传了下来,昆布冰川里一整块冰壁砸下,16位夏尔巴协作人不幸罹难,是珠峰有史以来最大的山难。当时我们看见的直升机其实不是在救人,而是在运尸体。

昆布冰川

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家心里都在打鼓。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大家一起上呗,最后还是走到了大本营。

在大本营住了5天,等候消息。

夏尔巴协作的工会出来跟尼泊尔政府交涉,想要一定的赔偿,但当时尼泊尔政府给的非常少,可能只有人民币几千块钱。夏尔巴人不愿意,闹罢工。一罢工吧,整个登山季就不作数了。

有三个夏尔巴人的尸体至今都没有找到,他们说,「我们不能踩着自己亲友的尸体再去挣钱」

因为尼泊尔政府是收了我们每个人11000美金的登山注册费的,所以当他们宣布登山季结束时,承诺给我们延期五年。

2015年,临出发前一周,我家里突然有点事,又没去成。2014年整队的人都去了,就我一个人没去,他们还管我叫「逃兵」。

我去机场送他们,回家之后跟我爱人说,「我有一种非常不详的感觉。」

结果那一年尼泊尔大地震,地震造成的雪崩,没有砸到我们营地,但横扫珠峰大本营的中间地带,就这样,那年的登山又结束了。

珠峰大雪掩埋营地

连着两年的灾,第三年还是得看一看,所以2016年我仍是「只备不战」。

-05-

登顶完成!

再次下定决心去珠峰,是2017年。

那年训练上到7000米的感觉,和慕士塔格时完全不一样了,没有高反,没有缺氧,精神非常好,体力也很充足。

唯一的问题,就是我在梯子上摔了一跤,磕到了肋骨,但我不想因此放弃,还是带着伤上去了。

当时我想试试先不使用氧气,感觉不行了再用,反正氧气就在身边夏尔巴人的身上带着。

走到C4营地,7950米,有一个夏尔巴人不行了,像一滩泥一样坐在地上,失去意识,他的同伴喊他、给他戴氧气,他一点反应都没有。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人在垂死时的模样。

说实话,我害怕了。我的肋骨疼,喘气都疼。我跟着我的夏尔巴人说,「把氧气拿来,我赶快扣上吧。」

戴上氧气之后,突然感觉氧气在高海拔原来这么管用,就像一股仙气进来一样,一下就精神了,身上也不疼了,很神奇。

随后,一路正常攀登,但到8600米左右的时候,我的氧气面罩被冻住了。

我想,完蛋了,上还是不上?上去没有氧气可能会死掉,下去就又失败了。我坐在那犹豫,这时候,夏尔巴人把他的面罩摘了,让我用他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夏尔巴人高山协作的原因,他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拉你一把,结局就会完全不同。

他拿着我的氧气面罩修,可能修好了也可能没有,我听不懂他说话,但后来我俩还是登顶了。

珠峰顶拍珠峰倒影

山顶大概有40 平方米那么大,一面是悬崖,一面是缓坡。

山顶上面有经幡,里面有释伽牟尼像。大家照相时得把脸全露出来,以经幡为标志,拍下这张照片给尼泊尔政府认证,才算登顶成功,才能拿到登顶证。

第一次登顶很兴奋啊,我掏出所有的小道具,身上带的国旗、名字、宠物玩偶,全掏出来拍照。

跟着我的夏尔巴人着急了,一个劲儿地喊我走,因为我们换了氧气,他给我的氧气只有一半,所以我到顶的时候几乎就没剩了。

那次由于我过于兴奋,照了半天相,下来之后左手的小手指冻出水泡了。我估计他要是不招呼我走,再冻上两分钟,我的手指可能要截肢了。

那年我们上去九个人,只有四个人登顶。

回国之后,我去医院照了个X光,医生说我的肋骨已经钙化,所以回想起来当时还是挺冒险的,如果咳嗽不小心把肋骨咳断,可能会出生命危险。

—————————————

对一般人来说,登顶珠峰是一个人生夙愿的达成。但是对穆萨来说,这只是他登山生涯中的一步而已。从珠峰下来之后,穆萨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冒险,在下一集里我会带给你穆萨后面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