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复兴论坛研讨论文·28】 王海亮:在心尖上作道场 ——古典诗词传承发展之我见 诗词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是“在心尖上作道场”,体贴入微,毫厘可见,关乎本真,关乎内心,是拈花微笑的艺术感受,是用生命来滋养的,同时也在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01 一、诗的自觉 古典诗词确实具有强大的动人的魅力,容易着迷,一旦进去,就出不来了。正因为它的美,所以才有追求美的自觉。 (一)因妙而学。接触诗词之后,感觉很奇妙。一是原来现代人也可以写古典诗词,用这种体裁表现生活,并且可以写的很贴切,很雅致,很有味道。二是原来诗词中每个词语每个字都是需要拆开来解的,都有特殊的含义在里面,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放过。三是许多不好表达的需要意会不可言传的,诗的表达会更接近。言外之意,可谓通灵。这就是诗词最奇妙的地方。 (二)因稳而工。诗词创作大约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开始是胆子大,什么都敢写,什么格式都不在乎。再后来就像老司机开车,胆子越来越小,不再“胡然而天,胡然而地”地随性子乱来了。而是自觉地按照章法去写,遵从内心的感受去写,沉下来,扎进去,去解读,去想象,去实践。偶然的句子越来越少,努力求工,求正,求本。《沧浪诗话》:“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就是这个道理。 (三)因味而美。每个人的气息都不同,风格各异,但琢磨来琢磨去,感觉真正的好诗,共同点都一样,就是有韵味,有味道。耐品,耐推敲,耐琢磨。风姿摇曳如挹风,典雅工稳如雨如,清新质朴如问花,都有各自的味道,绝不雷同。好的诗不因诗白而减味,也不会因堆砌典故而多味。 (四)因变而新。随着老师教诲,同道帮助,诗友切磋,诗道渐宽。知道了师古不泥的道理,求神似而不只是形似。试着突破自我一点点,尤其是在网络媒体论坛上看到了李子、金鱼等体,很受启发,虽然没有去“实验”,但在试着放宽、求变,包括对仗更宽泛,以口语、现代词汇入诗,赋予词语新的语境,表达新的含义。 (五)因思而深。虽然苦吟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其实这也是才不够大的一种表现。创作是一件苦差事,学问有限,写了十年诗之后,储备用完了,词汇的组合基本上轮了一遍,意象都用过了,又不想让自己的诗失于滥熟,不想重复,于是这时就出现了瓶颈。或者写不出来,或者改不动,古人云,“富于千篇,窘于一字”,袁枚也劝过我等:“诗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窒”。更重要的,还是思考。你的诗词能引发别人的共鸣甚至思考,这就是好诗 02 二、好诗的标准 寇梦碧先生所立诗词准则:“情真,意新,词美,律严。”既符合诗歌艺术之共性,又突出格律诗词之特点。在此基础上谈一点我对好诗标准的认识。 (一)格高。陈师道《珊瑚钩诗话》:“学诗之道,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高昌:“有人格者,才有诗格、文格”。他又说:“好的作品都是有核的,格,就是作品的核”。文以载道,格为第一。诗词是文学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格一定要高。现代作家冯唐有个著名的金线论,线上的,称之为艺术,线下的,皆不足论。论断不至臧否,这种严格的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二)情真。刘祁:“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归潜志)。白居易:感人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性,苗言,华声,实义。所以说情是最主要的,而情必须讲一个真字。不是真人,没有真诗。再往大里说,诗人的情怀就是四个字,悲天悯人。那些活的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写不出真正的诗来的,他们只对物质和金钱利益敏感。更有一些抄袭者更是皮厚到可耻。 (三)意胜。刘攽: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效古人平易句,而不得其意义,翻或鄙野可笑。(中山诗话)。杜牧《答庄元书》:凡文以意为主,以言为辅,以词采章句为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俞多而理俞乱……是以意全胜者,辞俞朴而文俞高,意不胜者,辞俞华而文俞鄙。这就是说,诗要做的有趣,一旦端起来写,写出来的就不是诗了。 (四)韵美。对汉字声韵的运用,让诗句读起来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及诗句之间声音的和谐,构成中华诗词独特的音乐美。尤以近体诗、词、曲为最。沈约:“自灵均以来,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诗词一是合乎格律,二是符合事体,三是遣词造句,四是讲究音韵,缺一不可。 (五)味淳。刘庆霖老师在点评韦树定诗词时说过三条线的理论,一条线是技术,即格律。这是诗词的基本标识,少了它就不能称为格律诗词。第二条线是思想,即诗词的立意。第三条线是艺术,即艺术思维和艺术地表现。思想加格律只是作文,思想加格律再加上艺术思维和艺术表达,才是作诗。《西清诗话》:“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之秘藏也。”要有味,必须得有“盐”。 (六)境旷。诗乃秘事,但绝不封闭。我认为,凡事皆可入诗,大俗大雅,大雅大俗。并且容许多种风格,各有妙处。语要新,但不能刻意博人眼球,典要活,但不能随处掉书袋,境界要开阔,意向要高远。既要关照内心,又要关注生活。通过关照内心,体现这个时代。 03 三、诗的方向 时代发展到现在,古体诗遇到了新时代,该怎么办呢?我自己觉得有四个方向八个字。一是问古,二是求变,三是致广,四是向深。 (一)问古。诗词写到现在至少已经三千年了,在经过曲折反复之后,必将归于本质,归于本源,归于传统。思想感情的表达最方便、最合适的法门,那就是诗。对此要有文化的自信。所以要多看经典,向古人学习。学什么?学知识,学技法,学心得体会,学眼界哲理,学雄大气象。古人的智慧是我们的法宝,师古不泥,泥不泥放一边,师古是一定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我们不能充分理解、吸收、应用祖上留下的艺术瑰宝,不能发扬光大,是我们没有尽到心,或者说,没找到路。 (二)求变。一味拟古是不行的,只是模仿只能得到一个躯壳。为什么我们下那么大力气,搞那么多课题,选那么多博士院士,就是想在前人的基础上再突破一点。这个突破确实是很难的。但是新时代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当前的这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时代,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所以要变,变则活。当然,我们的变化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发展,“要想发展好,就得继承好。”“要想继承好,就得吸收好。”新的时代,有他独特的新的东西,新的面目,会影响你,同时也需要你来描绘他,这才能完成一个人的人生,相互映衬,缺一不可。 (三)致广。诗的分类。有广义,有狭义。有面向社会的,有面向个人的。差别很大。所以要包容。容许有各种体、各种变化,容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发展,才能强大,才能有活力。诗的门槛要低一点,胆子允许大一点。从来都说诗词是小众的艺术。确实,能把诗词写到流传千古的大家份上的历史上数过来都有限。但这并不妨碍普通大众对诗词的热爱,最近几年诗词节目的火热也表明了大家对于古典诗词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华文明的熏陶下,诗词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传了下来,我们要收集好“火种”,培养好新人,把诗词的氛围营造好,让更多的人接触诗词,喜欢诗词,创作诗词,让金字塔的基础更宽广。哪怕只是提高了大家的欣赏水平,也是对诗词文化的一种促进。 (四)向深。只有广度是不行的,只有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有深度。作家张楚:“在当代中国,为什么翻阅文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原因简单又粗暴:阅读文学经典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回报。所以说,懒得读经典,可以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在当下,肯下真正的笨功夫,坐冷板凳的人少了。所以要向深,就是深入,深入生活,深入心灵,深入体验,深入剖析。曹长河先生:“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完美的精神,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普遍关怀,没有感情和个性,没有睁开眼睛看并凝视的勇气和力量就千万别做诗人。”所以无论创作欣赏还是学术研究,都需要有人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深入挖掘。世界两个极端,一为广大,一为精微,两个不同的方向而已,没有高下之分。“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古人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04 四、结语 直观看来,文学似乎一直走在经济社会的后面,其实不然,文学一直走在前面。诗词更应该走在前面。这是诗人和诗词独有的敏感性决定的。 写诗,必须要明白古典文学及中国传统的这个背景。只有看透了,悟到了,才能明白诗的本义,才能写好诗。因为知道人生本义,所以知道珍惜,知道同情,知道舍得。把人生放到历史中去看,放到时代中去看,放到自然中去看,放到真正的自我中去看。反过来再看,其它都是细枝末节。真正的诗和诗人,与天地与社会与内心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隔阂。 自作诗一首为结语: 若无思想定无神,莫使虚华阻慧真。 道出平常容万象,和天应地是诗人。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