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家长居然说,我的孩子不需要写好字……

 阳光满城6536 2019-06-25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家长居然说,我的孩子不需要写好字……

家长居然说,我的孩子不需要写好字……

——来自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

文/王君

亲爱的朋友们:

  在我们学校前几周的教研活动上,年轻的梦阳老师谈到一个事情:他们班有一个孩子的字写得不太好,他想好好抓抓。可是孩子的家长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以后都是键盘录入或者语音录入了,写字不那么重要了,不用逼着孩子去练习。”梦阳老师问: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办?

  我说:哈哈,如果是我,我就“顺从”家长了。咱做老师的,永远不要和家长争孩子。

  年轻人们都一脸困惑。“顺从家长”?不严格要求孩子,这样做对吗?还有一些朋友说:要求孩子写好字,不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吗?我们怎么可以让步呢?还有朋友提醒我说:孩子到了我们学校,就得按照我们学校的要求来啊,不能降低要求。

  我这才意识到可能很多朋友都对我说的“顺从家长”的意思有误解。所以,今天就聊一聊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有意思,一方面在于“家长允许自己小孩儿写不好字”这件事情本身有意思,二是这件事情背后折射出来的对家校关系的不同认识有意思。

  先说“家长允许自己小孩儿写不好字”这件事情本身。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正常的家长,肯定是希望孩子字写得好的。而书法优秀的孩子,也肯定会让大人更放心开心的。

  这是常识。不会有人反对。家长应该也不会。

  但居然就有家长说“写字不重要”“不需要管我的孩子”此类的话。这好像就奇怪了。因为破坏了“常识”,所以很容易激怒我们,让我们觉得不可理喻,不能接受。

  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其实也是教育的复杂性。我们这一方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在另外一方,却可能什么都不是。所谓价值多元,选择多元,就是这么个东西。道理好懂,但如果真正面对了,还是很难理解和接受。

  如何办?我的体验是:第一选择,不是去莫名惊诧,或者茫然无措,甚至拍案而起。聪明的做法,是去思考:这个家长朋友,为什么会去破坏常识呢?

  追问!对,追问!不要急着做道德判断,轻易地认为是这个家长认识水平低下,或者故意和老师对着干,而是换个角度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追问,永远是当班主任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一旦开始了追问,我们就进入了“研究”的状态,刨根问底的状态。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不会轻易地简单地亮出“严格要求”之类的黄牌和大棒了。

  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心平气和地帮助家长捋一捋他的想法:他不希望孩子写好字吗?他对孩子写好字没有信心吗?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他要放弃自己的孩子写好字的可能……

  这样一番对话追问下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家长这么说,并非认为写字不重要,而多半是,孩子对于练好字,暂时有恐惧,有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多重困难。或者说,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家长认为,写好字,并不是孩子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毕竟随着科技的发展,让字好看的相应的辅助手段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当多个困难摆在孩子面前的时候,这位家长,觉得应该有所取舍。因为他觉得写字不是最迫切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才说出了那句似乎违背常识的话了。

  这句话,家长说得有点儿任性,有点儿强硬。但如果我们细细体会,它包涵着太多的无奈和心酸,赌气和泄气,挣扎之苦和放弃之痛啊!说这话的家长朋友,是多么地让人心疼啊!

  我想,经过了这样的沟通交流之后,我们就不会有“怨气”了——不会因为觉得家长太短视,太糊涂,不配合,而徒生烦恼,甚至愤怒。

接下来的工作,是帮助这位家长消除紧张感,创造让孩子慢慢写好字的可能性,曲线救国,放缓脚步,让家长和孩子不断看到书写的进步,增强信心和兴趣。

  或者,也可以尊重家长的意见,根据孩子的情况,在某一个阶段对孩子写好字不提出要求。等过了这段时间,再进行引导也不迟。

  总之,教育是个很复杂的工作,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只要不影响他人,没有什么必须或者不必须的。因材施教,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不仅是教育的良心,也是教育的智慧。

 

  能够接纳家长的“不合理要求”,理解家长的“不合理要求”,顺应这些不合理要求而且帮助家长自己去调整这些“不合理要求”,于我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学习。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家长居然说,我的孩子不需要写好字……

  有一件的事情,给我的启发很大,影响很大。

  那时我刚刚到北京做班主任。班上有一个孩子,行为习惯真是不好:上课随便乱说话,课堂坐姿不雅观,桌上摆满了擤鼻涕的纸,桌椅下也有不少垃圾,作业也常常不认真……总之,在我看来,浑身都是亟需马上改正的毛病。

  那个时候的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带班手段一直非常强硬,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我在重庆老家,带的都是最好的学校的最好的班,我用自己的“铁血政策”严格管理学生,我的每一个班,都是省级以上的优秀集体。

  到了北京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孩子的臭毛病纠正过来。我盯着这个孩子,天天跟他的各种缺点斗争,丝毫不放松。

  但很快就被孩子的家长投诉了。而且,状直接告到校长那里。罪名是:从来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事事挑孩子的错,把孩子搞得精神紧张都不愿意上学了。你们这个外地来的特级教师的价值观太落后了。

  校长找我谈话,我的那个冤枉啊,愤怒啊!我严格要求学生不对吗?我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不对吗?按照家长的说法,我是不是该不管啊?

  校长不急,只循循善诱对我。他说:不是说你不管,而是说,你可以综合统筹一下,哪些是必须马上管的,哪些是可以暂时缓缓的。一个孩子如果缺点很多的话,一股脑儿全管,不如分期分批地管。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孩子改正缺点,也得一个一个来……你换个角度,多发现多展示孩子的优点试试?

  这样的观点,对当时的我而言,是石破天惊的,是不可理喻的。

  后来,又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我才慢慢地理解了校长的说法,慢慢地理解了家长对我的投诉。

  北京十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前,一走进教室,习惯性地就是发现错误,提醒错误,纠正错误。而现在,一走进教室,习惯性地是发现进步,提醒进步,表扬进步。而且,慢慢拥有了一种笃定和能力:知道哪些问题,必须马上要求孩子改正。哪些问题,可以暂时不管。哪些问题,可以永远不管……

  这些改变的核心在于:终于承认孩子的个体唯一性,终于不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的时间达到同一的标准,终于允许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终于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可以让孩子,带着缺点,慢慢长大。真的,不用急。

  很多家长,其实对自己的孩子的节奏,有比我们老师更多的观察和更准确的判断。只是,他们不太会表达。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第一次做家长,他们的不专业,应该被理解,被宽容。

  而老师的职责就在于,洞悉他们的无可奈何,并且接纳这无可奈何,并且,还要能力,提供帮助,和他们一起梳理沉淀反思,帮助他们改变。

  对于我而言,做老师,已经做到教育生涯的后半段了。我越来越认识到老师和家长之间,该是有多么深的缘分,才有可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走一段路。

  我们自己的学生,我们不去心疼,谁来心疼啊?

  我们自己的家长,我们不去心疼,谁来心疼啊?

  而养大一个孩子是多么多么的不容易!家长群体整体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啊!所以,做老师,一个幸福的秘诀就在于:我的家长我来疼我来宠。在家校关系的处理上,我不任性,我不固执,我不僵硬。作为班主任,我一定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缓解他们的焦虑,转化他们的焦虑。如果做老师,不仅搞得自己紧张,孩子紧张,同时把家长也搞得紧张,按照我的体验,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而只有好好地爱宠来到自己班上的孩子,好好地爱宠和自己结缘的家长,而且在这源源不断的爱的交流中探索引导孩子慢慢进步的方法,做老师,才会获得不竭的精神力量。而对立和斗争,只会让职业倦怠快速产生,而且永远挥之不去。

  总之,做教育这个事情,当家长的,不能任性,我们做老师的,也不能任性。比较起来,老师不任性更为迫切一些,重要一些。因为承认这一点,就是承认我们的专业性,承认我们的引领性。

  当然,奇葩的家长也是有的。对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对家长,也是需要“因材施教”的。这个方面的思考,我以后再慢慢汇报给大家。

  谢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次再见

你的朋友:王君

                                             2019519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家长居然说,我的孩子不需要写好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