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生就住“清华北大”房,是赢在起跑线上还是输不起的焦虑?

 坚持最后5分钟 2019-06-25

近日,出现了一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最新演绎方式:用名校来命名新生儿的病房,让孩子出生就进“清华北大”。

在重庆忠县的一家医院,所有新生儿病房全部以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高校命名。

如此特别的命名方式,先是把一些来探视而不清楚情况的家属给搞蒙了,接着又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人不无调侃地说,高校毕业后还是得奋斗,干脆一步到位,取名叫“首富产房”“设计师产房”“企业家产房”好了。

但也网友表示赞成,觉得只要不盈利,也不失为一种好玩的创意。

据该院院长介绍,之所以这么做,初衷是对新生儿的一份祝愿,同时希望 “无论是医生或产妇,看到这个能会心一笑,起到调剂作用!”是不是真如此,我们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这位院长准确地把脉了当下社会上父母的焦虑点。

出生就住“清华北大”房,是赢在起跑线上还是输不起的焦虑?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教育理念流转于许多父母之间,那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从孩子一出生就接踵而来的各种早教班、补习班,以及为了孩子能上名校,上蹿下跳、缩衣紧食的父母就能深刻感受到。这事实上已经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极不健康的焦虑。

从感情上来说,我也能理解这家医院的做法,这的确是一种能够让产妇会心一笑的做法。

孩子一出生就能住进“清华”“浙大”,虽然知道是假,但也算是一种好的寓意。

尤其多数人又热衷于讨好彩头,这种做法,无疑更能迎合一些为人父母的心意。

毕竟,在像重庆忠县这样的地方,能上名校,依然是孩子出人头地的不二路径。

但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妥当的,甚至是违法的。

就像人有姓名权一样,单位也享有名称权,他人不能任意使用,医院也不能随意使用高校的名称,其行为已构成侵权,这在《民法总则》里有明确规定。

另一方面,虽然医院表示,这是一种“加量不加价”的附加服务,不存在额外收费、互相竞价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营销和噱头,且让人感觉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说实话,它所起到的作用,还是弊大于利。

虽是一片好意,却用错了地方,它很可能在“会心一笑”之后,无形中就在新生儿父母的心中埋下一种社会焦虑。

说到底,这还是一种“输不起”的功利且褊狭的价值观。

能上名校,固然很好,但在如今多元的社会,已然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何况,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事实证明,相比一味要求孩子的成绩好,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实更为重要。

目前,在舆论的压力下,医院做了整改,摘掉了原先的那些名校的牌子。

只是墙上的牌子摘掉了,人们心里的牌子也须摘掉。

否则,这种看似温馨,实则功利的做法还会一再上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