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章,只有6句话,却包含了个人修养

 清风斋 2019-06-25

《道德经》共五千余字,全书的核心是“道”,老子在第一章就点名了道的形而上的地位。除了“道”以外,老子论述最多的就是有关个人修养的内容,而其中第十章,只有六句话,却包含了老子有关个人修养的所有方面。(下面对第十章的解释,仅仅从思想的角度,把《道德经》当作一本思想典籍,而非道教的可以用来修炼的经典来解释。)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道德经》第十章)

译文:

精神和身体合一,能够保持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弱的状态,能像婴儿那样自然吗?摒弃杂念而使内心清如明镜,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护子民、治理国家,能用自然无为的方式吗?感官感知外界的时候,能做到守静吗?了解世间万物,能摒弃巧智吗?

1,形神合一

“形”与“神”在中国思想中是一对备受关注的概念,特别是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中。老子这里所说的“形神合一”,并没有后世道教和各种修仙小说中所讲的那么玄乎。道教和修仙小说中的“形神合一”是一种修炼所达到的境界,比如把身体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精神修炼到“阳神”境界,然后将二者合一,就能达到某种修炼的极高境界。

老子所讲的“形神合一”只是一种修养方式,这里的“一”就是指“道”,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合于道,从而可臻于和谐的境地。这种和谐的境地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体验,是内心的和谐,并不会使你长生不老或者白日飞升。

2,聚气致柔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道教中有“练气”一说,“气”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能量,人通过练气,可以达到超越凡人的境界,获得种种神奇的力量。

老子所讲的“聚气”,是指养护自身的“精气”,这种“精气”并不是指某种物质或者能量,而是一种境界。老子认为,人的原初状态即是自然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由“道”而来,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先天的和谐状态却被后天的物欲所蒙蔽,所以老子主张“聚气”,即养护和持守本然的和谐境界。“致柔”即达到柔顺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人安时处顺,适应事物本然的变化。

3,涤除杂念

上面已经说到,人内心的本然状态是空明宁静、自然和谐的,后天的种种物欲和妄念,使空明的心境被遮蔽和堵塞,因此要涤除杂念,去除瑕疵,返回到本明的内心。

4,自然无为

“无为”在《道德经》中不仅仅是圣人治国的方式,同时也是每一个人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修养方式。面对外界事物,人应当遵循事物本然的运行规律,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行附加在事物上面。违背事物本然的运行规律,会给事物和自己带来灾祸。

5,致虚守静

“致虚守静”是让人在与外界事物相联系时,保持“虚静”。何谓“虚静”?“虚”即摒弃内心的种种物欲,“静”即行为沉着冷静,不轻率妄为,就是上面第三条和第四条的结合。

6,摒弃巧智

有人认为老子是反智的,只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如此,然而实情却并非如此。根据《道德经》全书的基调,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反智由两中意思:一是,老子反对的是将智慧用在不当的地方,即巧智,比如使用奸诈的计谋算计别人;二是,反对卖弄智慧,反对骄傲自夸,主张低调行事。

纵观上面的六条修养准则,有一条核心思想贯穿其中,即摒弃物欲杂念对内心的影响,持守内心的和谐质朴,从而达到与“道”相合的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