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水利可以这样美—— 读《绍兴风景园林与水》

 zqbxi 2019-06-25

 编者按:周魁一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当今水利史研究学科的领头人。他深爱绍兴稽山鉴水,并有着深入、开创性的研究和著述。现刊登他为《绍兴风景园林与水》所写的读后感,时逾十年,经久弥香,读者其中可受感召和教益。 

图1  周魁一先生在大禹陵

这部厚厚的《绍兴风景园林与水》放在案头已近半年,断断续续读过之后,我动笔写下我的感想,也好与读者进行交流。

作为水利人,首先感兴趣的是风景园林到底和水利有些什么关系。

洪水到来时消除人们的忐忑不安,土地龟裂时为农田送来甘霖等等,都是水利的功德事业,所以古人云:“国家不可一日去河渠之利。”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利的功能也会在谨遵传统上开拓创新,人们企盼通过水利介入风景园林建设,在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同时,水利在发扬精神文化方面也有所建树。《绍兴风景园林与水》展现的正是水利在与园林、文化密切结合中熠熠生辉的事实,不妨一读。

从历史纵向来看,绍兴园林历史文化积累深厚,在青山、碧水、奇石、飞桥、楼台、亭阁、陵园、村落的背后联系着无数的盖世英雄、文人雅士,联系着中华文明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例如与水有关的胜地当以大禹陵为最。绍兴大禹陵背靠稽山,面向若耶溪,合陵、祠、庙于一体,是禹庙中规模最大、形制高古的建筑群。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越绝书》 《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1934年曾亲率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员拜谒禹陵并撰文曰:“盖九州之中,禹之迹无弗在也,禹之庙无弗有也,而论山川之灵秀,殿宇之宏壮,则当以会稽为最。”如今绍兴每年的“大禹祭典”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如投醪河是绍兴重要的景观河道之一,据《吕氏春秋·顺民篇》载,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之后举兵伐吴复仇时,为激励斗志,将家乡父老呈献的壮行酒倒入此河,与将士逐流共饮,一时军中豪气冲天,势如破竹,一举灭吴。“箪醪劳师”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典故。

图2  2004年11月11日水利史研究会同仁在绍兴大禹陵拜祭大禹

本书还横向涉猎绍兴水文地理,如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鉴湖、浙东运河、绍兴城市内河和外河、萧山和绍兴海塘、三江应宿闸等,以及蕴含其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例如,历史上和绍兴城市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鉴湖水体。鉴湖虽然叫做湖,实质却是依天然地形构筑的人工水库,其水利功能之卓越,风景之优美,曾名噪一时,为无数诗人所讴歌。宋代王十朋诗曰:溢而为江,潴而为湖,汇为陂泽,疏为沟渠,浸而田畴,淤而泥涂,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泊闽,浮鄞达吴,人在镜中,舟行画图,五月清凉,人间所无,境绝利溥,莫如鉴湖。遗憾的是,到了北宋年间,地方太守为讨好皇帝,竟破堤废鉴湖以为田。田租不入国库而直接上交皇室挥霍。致使原本17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萎缩至不足3平方公里,造成当地水旱失调,灾害频仍。陆游有诗痛斥此等卑劣行径:“甲申畏雨古亦然,湖之未废常丰年。小人哪知古来事,不怨豪家唯怨天。”如若鉴湖保留至今,不仅能维持其卓越的水利功能,而且将缔造辉煌的园林,化作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器,成为城市美容师和令人迷醉的旅游胜地,也将由此带来商业的繁荣和丰厚的经济回报。与废湖为田所得土地相比较孰轻孰重?至今绍兴人民已经给出了回答:例如,在城北区湿地荷叶形地貌上繁育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在对鉴湖进行全面疏浚后,水深增加一倍,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鉴湖湿地遂成为集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遗迹于一体的传统乡土农业景观,为人们提供了尽享自然和文化的休憩场所,2005年被建设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近些年来当地又在龙横江畔放弃一片农田,深挖疏浚成鹿湖园的新景区,该水域又与环城河和鉴湖湿地相互贯通,提高了城区的洪水滞蓄能力。鉴湖之畔至今尚存创建者马臻墓园,如先贤地下有知,见到鉴湖的复苏,当含笑于九泉。

图3  周魁一先生在绍兴运河园

绍兴受水滋养,有关水与园林的文化盛事不胜枚举。例如欧冶铸剑、西施采莲、曲水流觞、知章醉酒等。其中以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绍兴名士共42人齐聚兰亭修禊的故事最为盛传,事载《水经注·渐江水》。其时众名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一觞一咏共得诗作37首。王羲之乘兴作序,成就书法史上的绝代佳作。《兰亭集序》至今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外,题扇桥、戒珠寺也都饱含王羲之行慈善义举脍炙人口的故事。

还是绍兴人活得明白。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当经济初步发达之后,没有单纯迷恋GDP,而率先从1999年起着手装点自己的家园,开始了全面的水环境整治,并进行水利与园林景观同步建设,其主要内容除鉴湖湿地外,还包括环城河复建、古运河更新以及平水东江、大环河、龙横江、管墅直江等工程。它们都是水利建设与环境景观建设相结合的亦水亦景的杰作,也都是水利工程师与风景园林设计师合作的结晶。

图4  《绍兴风景园林与水》

环城河全长12.2公里,是绍兴的母亲河,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1999年以来,针对环城河淤积严重、防洪标准低、堤岸残破的状况,开展了防洪、城建、环保、文化和旅游五大功能的综合治理,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再造沿河绿化休闲带50万平方米,配以八大观赏景点,在干河上兴建千姿百态的25座桥梁,与水、阁、街、铺、酒楼、戏台相融合,构筑了浓浓的水乡风情。古运河更新则是指钱塘江南岸至宁波的浙东运河的一段,即由绍兴至曹娥江的20公里,先秦时期称作“山阴故水道”,当时已成就越国人“水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水上交通便利,提高了防洪排涝的能力。沿河风光秀丽,柯岩、东湖、吼山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沿运河又由市水利局主持,新建了一处被称作运河园的文化风景区,全长4.5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充分体现了古越文化与现代绍兴名贤事迹结合,水利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独特魅力,并于2006年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颁发的“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本书作者邱志荣本是一位水利人,有闲则潜心水文化研究,也曾经在运河园的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看来这一业余爱好对于做好本职工作大有裨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来写《风景园林与水》自是得心应手。

图5  周魁一先生为运河园主牌坊题刻

绍兴风景园林工程都是在水利部门的主持参与下完成的,体现了水利功能的扩展。人们身处其境,往往被环境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将自身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生发出一些文化的享受和心灵的体验。原来水利也可以这样美,这样有品位,这正是水利的软实力之所在,也从一个侧面彰显水利的惠民形象。近些年来水利部领导促成水文化的研讨,支持水利博物馆的兴建,又指示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室主持办理“全国在用古代水利工程普查”,关注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颇有深意。其实社会发展至今,文化日益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我们不能总停留在以往水利工程给人留下傻大灰粗印象的时代,我们还将进一步注入文化于水利之中,迎来万紫千红的水利新时代。

(本文原载《中国水利报》,2009年6月4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