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说起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 ,除了他的《幽州台歌》以外,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八个字。 陈子昂对于初唐时期流行的齐梁诗风深恶痛绝,批评其“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其实他批评的不是与他不相干的沈约王融们,而是当时绮靡纤弱宫廷诗风。 高举复古大旗的陈子昂,常常被人误解为他只写古体诗,其实不然,他的格律诗作品也很多。只不过他的诗在内容上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更加追求充实刚健的汉魏风骨。 他有一首五言律诗很值得大家学习,曾经被《瀛奎律髓汇评》评价: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这篇文章中表露无遗,《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这段文字大意是,汉魏的风骨到了南北朝时期丢失殆尽,齐梁时期的诗风萎靡华丽,却没有比兴寄托而空洞无物。我昨天见到了东方先生您的《咏孤桐篇》,真是太棒了,和孙绰的文章一样掷地有金石之声。您简直可以和建安时期的作者相媲美。解先生也说,您与张华、何劭可以比肩。 这位被陈子昂大拍马屁的人叫做东方虬,如果觉得这个名字陌生的话,看一下《观唐习律十 应见陇头梅 写惯应制诗的宋之问被贬谪后诗风大变》就会想起来,他就是那个赛诗时被宋之问夺走了锦袍的那个人。 可惜的是,被陈子昂大家赞赏的《咏孤桐篇》今天已经见不到了,到底有多么好我们无缘得见。不过从题目也能猜出一二,必定是借梧桐写一位高洁孤独的人物。 陈子昂复古追求的是内容上的刚健与充实,并不是对于渐渐成熟的格律诗(齐梁间时就是格律诗的前身永明体)有什么意见,其实他也写了不少优秀的五言律诗。 二、陈子昂的“五言古风”感遇38首初唐多五律,七律极少,而且此时的五律也不像后来的五律那么严谨,常有古体律体相杂的现象。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有不少五言八句很像五律的诗,不过这些都是古体诗。例如这首《感遇其二》:
看到三平尾“何青青”就知道这不是五律了。这首咏物诗使用比兴手法,托花草以感怀,其表达的内容是光阴如电、书剑无成的感慨。。 感遇诗38首有4韵8句、6韵12句、8韵16句,全部都是古风。按照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的说法:
所谓齐梁旧格,从形式上说,就是齐梁时期沈约等人倡导的讲究声律的诗体(格律诗的前身) ,从内容上说就是华丽空洞的宫廷诗风。 关于感遇,清初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注释云:“感遇者,感于所遇也。”据《旧唐书·陈子昂传》说:
以此来看,感遇诗似乎作于陈子昂成名以前,,但是其中有不少内容却是反映了他进士及第以后的事情。 除了这些优秀的古风以外,陈子昂也传下来很多严谨的五言律诗。 三、陈子昂的五言律诗1、标准的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押灰韵。这是“贴题”二字的典范诗作。前两句,去、下,反映题目中的第一个字“度”;遥遥、望望,即题目中的望。颔联是“度”的过程,颔联与颈联也是“度”中“望”见的内容。 结尾一联用楚狂接舆的典故,因前六句望见山川胜迹,诗人不由想狂歌一曲,因狂歌而带出歌者“接舆”,因“接舆”乃唱歌嘲笑孔子的楚狂人也,末句又带出了“楚”字。 整首诗完美的诠释了“度荆门望楚”五个字。古人作诗未必先有题目,但是题目多为诗意的总结。
这也是一首标准无瑕疵的五言律诗,押东韵。写人物的诗,用典时常常利用与主人公同姓的历史名人,当然要贴合其本人的特征。陈子昂的好友姓魏,族中排行老大,所以叫做魏大。典故中的魏绛不但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更是一位善于和戎之策的政治家,他开创了历史上汉族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第三句写出发离别之地,第五、六句是从军之地。燕然勒铭是用汉将窦宪的典故,对于魏大此次从军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2、半古半律的的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有初唐特色的五言律诗,首联和颔联失黏:暮、原。而且第一句“故乡杳无际”是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有一种是平平仄平仄,但陈子昂的这句把第一个字也用作仄声了。 在初盛唐时有不少这些不太标准的五言律,其实这正是齐梁永明体的影响:失黏的律诗特别多。 这首诗的章法和《度荆门望楚》一样,前两句破题,中四句写景,结尾两句抒情言意。
这首五言律首联和颔联也失黏:耀、来,与上一首不同的是,第二联还失对:今来玉墀上,销歇畏秋风。 结束语陈子昂在著名的《登幽州台歌》中吟诵到:
清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过:
陈子昂24岁中第,还算是比较顺利,但仕途多蹇屡遭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之后,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来被奸人陷害,年仅四十一岁冤死狱中。从陈子昂诗中可以看到有那么多的无奈与挣扎。 结束时,按照惯例作一首五律作为作业。《读陈子昂幽州台歌有怀》,用韵其度荆门望楚:
@老街味道 |
|